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百家姓 牟姓起源 牟姓来源

百家姓牟姓起源牟姓来源姓氏:【牟】拼音:Mou郡望:平阳郡胜迹:缺文献:晋陵牟氏宗谱历史:上古周朝,有一个诸侯小国名为牟国(今山东省莱芜市以东),传说牟姓的祖先是远古时的祝融,祝融被奉为火神,是黄帝的后代。牟国灭亡后,国人便以国名为姓,称为牟氏。风俗通:牟,子国,祝融之后,因氏焉。按汉有姓氏渊源火神祝融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国(今山东莱芜)为西周时期的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名为姓,称牟氏。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东汉时期朝廷给功臣牟长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后汉书儒林传》记载,牟长其先被封于牟邑(今山东莱芜),牟长遂以封地名称为氏。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中有世居南大门、易州、开城府等地之人,后改汉字单姓为“牟”者。今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改汉字单姓为“牟”者。第四个渊源:中国有一年轻牟氏,就是“李改牟”。元朝末年,因避战乱,随母牟氏逃离家乡,因为母亲姓牟,于是由"李"改为"牟"。

中央牟姓领导_牟姓副部领导_姓牟

至今约有700年历史。先祖为李得姓始祖:陆终。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叫祝融。其实,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氏。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后世牟氏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氏的得姓始祖。迁徙分布牟氏庄园牟氏是发祥于山东地区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氏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个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人(今山东济阳)、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人(今山东安丘)、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汉朝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氏人之主要繁衍地,其中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氏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民众大流亡的社会景象。

姓牟_中央牟姓领导_牟姓副部领导

偏安于山东半岛的牟氏亦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氏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表明至隋、唐两朝时期,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氏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公元808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氏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氏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氏发展较快。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氏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氏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徙居至吴兴(今浙江湖州)。明朝初期,山西牟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清朝康、乾年间及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氏约占全国汉族牟氏人口的72%。牟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07%。

中央牟姓领导_姓牟_牟姓副部领导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平阳郡:西汉初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三弄堂清风堂关于姓氏来源: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由此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

中央牟姓领导_牟姓副部领导_姓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