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序》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盈虚之有数,而纳音也有数。盈虚之数指历法中,以三百六十为标准。古人发现用月亮纪年为三百五十五日,少五天,称为虚;用太阳纪年为三百六十五天,则多五天,称为盈。这就是盈虚之有数的来历,是日月运行的法则。而纳音之有数,同样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数在西方知识体系中属于科学范畴,从算数开始,学习数学,高等数学,管理数学等等,归根结底都是学习西方的数字观。西方人的文化缺陷,专心于术,不研究道,而我们中国古人认识数,是在研究术的基础上,还加入了道。今天,我们就说一说中国古人眼中的数,即易数。纳音数归根结底依然是易数。
学易首要的是正确认识万物的概念。我们古人认为除了天地之外皆万物。无论在任何地方存在的东西,如在大自然中的,在我们大脑中的,在水中的,在纸上的,在思想中的等等都是万物。就是说虚拟的,胡说八道的,胡编乱造的,假话,梦话,错话等等都是万物。总之,除了天地,只要存在,都是万物。万物皆遵循易之序生灭。就是说万物皆遵循《周易》的法则。数也是万物,符合《周易》的法则。
祖先告诉我们通天地之机从方圆入手。古人说:“天圆地方”。我们不能从表面字义来肤浅理解“天圆地方”。正是古人确定了天之象为圆,地之象为方,才智慧地解开了易数的秘密。计算圆数的法则,圆道符合天道;计算方数的法则,方道符合地道。因此,研究易数变成了研究方圆之数。
用《周易》的法则来认识数,难度是古人留下的资料少。我把散见在古代文献中关于数的认识集中一下,共大家参考。《周易》讲的是伏羲的易卦。伏羲易实际就是观察天地日月的规律,把天地日月的法则推广到万物。伏羲易是天道映射。古人认识易数从“天圆地方”开始。古人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皆圆形,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认定圆的法则象天。人们观察地,自古就有井田制,大家用方来计算面积,确定方位,古人认定方的法则象地。推而广之,圆的规律符合天道;方的法则符合地道。
古人计算圆的周长一般按照“径一围三”法则。实际就是圆的周长为直径乘以3.14所得的数。古人计算时忽略了小数点之后的数。“径一围四”是什么意思,方必须有四个边围起来。直径是一条,在圆内可以画出一个四边的方形。这里需要大家注意,“径一围三”说的是数;“径一围四”说的是形。形实际是形体的缩写。形是有质的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象为用数,形为体数。古人经过观察和实践证明,圆的法则“径一围三”之三为用数;方的法则“径一围四”之四为体数。这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
天体为日月星辰。天的体数为四。而日月星辰中的辰是看不见的,只有日月星为用,所以,天的用数为三。地体为水火土石。地的体数为四。而水火土石中的石,在古人眼中石自然状态是埋在土层之下,也是看不见的。即使地表有石,经过千年也会风化为土。只有水火土为用,所以,地的用数为三。
体数四和用数三,合天地之用从爻;合天地之体从卦。这就是所谓:“体从卦,用从爻。”天动地静。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天的用数三,地的用数三,合数为六,就是六爻;天的体数四,地的体数四,合数为八,就是八卦。
《周易》之道核心是变化之道。易数应用于万物,诠释万物变化之数。万物变化有两种:衍化和变化。衍化对应于生物之数;变化对应运行之数。衍就是繁衍,生育,时代更迭。衍化为体变,从卦,衍变序列为四,十二,二十,二十八,三十六等等;变就是变化,运行,发展。变化为用变,从爻,为六,十二,十八,二十四,三十,三十六等等。这里必须注意,孔子认为极则变,所以变数是乘的关系。体变和用变还需要深通易理才能得心应手。
六十四卦有长变和分变。例如:越变越粗,越变越高,这是长变,京房卦变之法就是长变;越来越多,越分越细,这是分变,邵雍变卦之法就是分变。京房的卦变为累变,例如:乾卦长变,姤,遁,否,观,剥,坤;邵雍变卦都是从一个卦开始,例如:乾卦分变,夬,大有,小畜,履,同人,姤。我看古人在爻上变数皆取极变。
我们学习易数,必须学会老子和孔子的数字观。先讲认识“一二三”。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老子和孔子所说的数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认识数就从这里开始。记住,在中国古人眼里,数和理是分不开的,数就是理。没有数支持的理,就是形而上学。最典型的人物代表就是程颐,没有搞明白数,空谈《周易》。
讲道理太枯燥,我们直接上干货大家自己体会。“一”在古代数理意义为无。在中国古人眼里,自然数就没有0的参与。中国人的数字从一开始。一的形象为混沌未开。古人认为:“一”为无,为道,为自然;“二”为地;“三”为天。
我们明明知道“一为天”,孔子为什么说三为天?因为老子告诉我们:“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一,自然为一,按“天法道”,天也为一,效法罢了。在这里,天数可以是任何奇数,但是,道为一,自然为一,却不可以是其他数。如果大家一时不能理解,这是正常现象,经过长期或者慢慢体会,终究大家会开窍的。
奇数为阳,为天;偶数为地,为阴。这个原则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不能拘泥地认为,奇数是天,偶数是地。在我们古人看来:“天为九,地为六。”也可以说:“天为六,地为四。”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六也可以天,又可以是地?这源于数理。天地分三才之数,即用三才去乘"叁天两地"则,天为九,地为六;太极两仪分天地之数,即用两仪去乘“叁天两地”则,天为六,地为四。我们从三才出发,天之数为九,地之数为六;我们从太极两仪出发,天之数为六,地之数为四。
古人认为:“周文王得到伏羲后天六十四卦之用”。就是指《周易》乾坤两卦的用九和用六。我们使用后天之数始终要记住,天用九,地用六。孔子用这两个数,确定天体乾为三十六(四乘九,四为体数);地体坤为二十四(四乘六,四为体数)。乾之数为三十六,坤之数为二十四。这是孔子大衍之数成卦的基础。大衍之数为五十其用四十九。
古人的易数根本就不是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神秘,实际都是源于天地自然之数,天数遵循圆的计算规律;地数符合方的计算规律;万物衍变符合直角的计算规律。我们古代发现的勾股定理遁藏大衍之数。“数之法出圆方。天算,准天用圆的计算规律;地算,合地用方的计算规律。”
纳音数,是易数的精妙应用。圣人吹律定姓,一言得土曰宫;三言得火曰徵;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曰商;九言得木曰角。五行的纳音数最早用于辨别姓,汉代京房深通此道。京房本姓李,后来根据孔子吹律定姓法则,认为自己应该姓京,所以给自己取名为京房。五行的纳音数实际数理意义是五行的终数,就是说是全部生命之数,所以,古人也称为老数。古人认为,万物皆有一太极,是指万物都是太极体。五行发明之后,万物皆是五行体。古人总结五行有通数还有别数。
五行通数归纳为:金,生数四,壮数九,老数七;木,生数三,壮数八,老数九;水,生数一,壮数六,老数五;火,生数二,壮数七,老数三;土,生数五,壮数十,老数一。这里,壮数也叫成数;老数也叫终数,命数,实际就是纳音数。用五行纳音数能够推导出六十甲子纳音。
五行别数在古人占卜中应用比较多。金和木,三六九;水和土,一五七;火,二四八。在使用时:旺相用第一个数,休囚用第二个数(中间);死绝用第三个数。据说来源于三国时期的管骆郭璞。而今天民间流传的小六壬(或称诸葛亮马前课)应用的五行别数与郭璞的五行别数不同,原因尚不清楚。
天干地支也分通数和别数。也给大家归纳一下:天干通数为: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地支通数为:子一,丑二,寅三,卯四,辰五,巳六,午七,未八,申九,酉十,戌十一,亥十二;天干别数为:甲数九,乙数八,丙数七,丁数六,戊数五,己数九,庚数八,辛数七,壬数六,癸数五;地支别数为:子数九,丑数八,寅数七,卯数六,辰数五,巳数四,午数九,未数八,申数七,酉数六,戌数五,亥数四。
干支别数运用的规则也独特,当干支的五行处于“相”的状态时,干支别数加一倍;当干支的五行处于“王”的状态时,干支别数加十倍;当干支的五行处于“休”的状态时,干支数直接用别数,不增不减;当干支的五行处于“囚、死”状态时,干支别数减半使用。
易数内容太多,我只能挂一漏万。但是,各个分支中的易数都是相通的。要学易数的前提是学会《周易》。易数分大数和小数,古人把八卦之数称为大数;五行之数称为小数。易数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现,是解开天地万物之理的基础。如果中国人不重视,让这门古老文化失传,太可惜了。南怀瑾面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现状,哭得悲天悯地,震人心肺。谁来继承中国古文化啊?还有几个人能读懂古文?还有通五经的人吗?我不赞成这种行为,就是放着能让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灭的文化不去研究继承,反而背叛祖宗转而去继承研究西方急功近利的文化,甚至干脆变成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