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经络学、病因病机学、体质学等都密切相关,是中医理论中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关注天地万物的自然时间过程,将气候变化、物候现象与人体机能、病理变化等相联系,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功劳,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象科学是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从自然整体的现象层面研究事物的规律,保存了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具有自然状态下极高的适用性。象科学包含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意象思维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象逻辑的逻辑体系。象科学重视自然整体的功能、行为、信息过程,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主客相融的认识观为前提,遵循时间过程研究事物运行中的各种规律。象科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思维工具,对运气学说的产生、发展、完善都有一定影响。本文在象科学的框架内,从认知方式上研究运气学说的思维基础,探讨运气学说的理论本质。
任何学说都要采纳一定的认知方式,西方科学一般采用抽象的理性认识。运气学说将“象”作为认识的对象,如《五运行大论》所谓“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象”是事物整体性的过程、行为、功能,具有纷繁复杂的表现,下面从阴阳、五行、八卦、天体、生物、气候等角度阐释运气学说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
一、 《素问》“七篇大论”中的阴阳之“象”
阴阳,是中医学乃至中国传统学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天地,就是“阴阳”最直观的体现。天地阴阳的大道如何具化?《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象”,就是把握天地阴阳的关键。《天运行大论》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明确列出了天地阴阳所对应之“象”。《五运行大论》将这些“象”再加以具化,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朴素展示了天地阴阳的变化。
另外,通过对我国各区域温度差异现象的观察,《素问》总结“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的规律。西北方地势高,气温低,称之“阴”;东南方地势低,气温高,称为“阳”。并推广至“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用高下的地形来表述阴阳,是另一重要的阴阳之“象”。
阴阳概念的起源很早,学说发展悠久,大体可包括早期阴阳说、太少阴阳说、三阳三阴说、三阴三阳六气说四个阶段。三阴三阳六气说是对阴阳二气在数量和层次上的再分析,在阴阳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运气学说中,三阴三阳的范畴被广泛运用。首先将各年按十二地支划分,即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再将各年物象信息逐条列举,构成了纷繁复杂的运气学说三阴三阳体系,表1即为此体系的总结。三阴三阳六气说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阴阳之“象”。
表1 运气学说的三阴三阳之“象”
二、《素问》“七篇大论”中的五行之“象”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源于五方,并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引申为五种气象、物候、病候、体质等类型,作为中医学常用的分类系统。在《五运行大论》和《气交变大论》中,天、地、体、气、藏等按照五行分类系统进行分类,详见表2。
表2 五行分类表
在五行分类系统中,生克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在《素问》“七篇大论”中,也有相关的描述。《五运行大论》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其中相生关系可见图1。
图1 五行相生关系
一般来说,天干的五行属性是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在运气学说中,年份天干的五行属性另有一套体系,即“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这种配属关系由观察天象而来,奠定了运气学说中五运的基础。五运又有太过、不及、平气的区别,一般来说,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为太过之年;乙、丁、己、辛、癸属阴干,为不及之年。有些年份又可产生五郁和郁发的变化,古人对各种状况进行观察,构建出五行体系下的象。表3为气、藏、声、物等在太过、不及、平气各种情况下的五行划分,表4为五行太过、不及、平气及郁发之年的物象变化。
表3 太过、不及、平气的五行分类表
表4 太过、不及、平气及郁发之年的物象变化
三、《素问》“七篇大论”中的八卦河洛之“象”
八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带有演绎性质的阴阳系统。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后天八卦的卦序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加上中宫五,又称为九宫。《素问》“七篇大论”利用九宫系统中的坎、震、兑、离、中五宫来划分各年的气运物象,详见表5。
表5 九宫八卦对应物象与岁运
河洛,即河图、洛书,被认为是八卦的源头。河图的图式结构见图2。其中,一、六在北,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七在南,即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八在东,即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九在西,即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十位居中央,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就是说一、二、三、四、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是成数。《素问》认为“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并用生、成数来表示气运的太过、不及,详见表6。一些生成数相应的物象亦有论述,详见表7。洛书的图式结构见图3,以一、三、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五居中宫。
图2 河图
表6 各岁运的生成数
表7 生成数的物象描述
图3 洛书
四、《素问》“七篇大论”中的天体之“象”
这里的“象”是指五星、九星、二十八星宿等天体肉眼可见的运行、明暗、位置等现象。五星,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大行星;九星,出自《天运行大论》“九星悬朗”,王冰注称其为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颗恒星;二十八星宿即对星空的分野,其中东方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方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这些天体里尤以五星对岁运的影响最大,岐伯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岁运与五星的对应关系可见表8。
表8 五星之应
一般来说干支与五行的配属是甲乙属木、亥子属水,并依次类推,岐伯称之为“人中之阴阳”。在运气学研究中,使用的是“天地之阴阳”,即“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套配属系统就是由二十八星宿的星象之气得来的。《素问》引用《太始天元册》文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在对漫天星宿的观察中,《六微旨大论》归纳出了星宿运行、位置、明暗对岁运影响的规律:①星体大则距离较近,对岁运影响较大;星体小则距离较远,对岁运影响较小。即“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②岁运失常则相应的星体偏离轨道运行,岁运平和则相应的星体遵循轨道运行。即“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③岁运太过或不及,相应的星体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即“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
在观测手段极其缺乏的条件下,古人十分重视肉眼可见的星象,强调“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构建出繁复的星象学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星象的牵强附会逐渐显现,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五、《素问》“七篇大论”中的生物之“象”
《素问》中包含大量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两大类,前者一般体现为谷、果、草木等,后者则为虫、畜。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历来都很重视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将五谷的适宜生长年份附以五行属性,联系干支纪年,以便指导农民按时播种,取得更好的收成。在养生保健角度,认为只有食用与时气相匹配的谷物,才能保全精气。如《六元正纪大论》“食岁榖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五谷的适宜播种岁运可见表9。
表9 五谷的适宜播种岁运
五谷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有“稻、黍、稷、麦、菽(豆)”之说,也有“麻”代替“稻”的,在《素问》“七篇大论”中,同时使用两种分类方法。相比于选择何种谷物播种,《素问》更关注播种的谷物的状态,即不同岁气条件下谷物的色、态。比 如木不及之年“其谷苍……复则其谷白坚”,金不及之年“其谷坚芒,复则丹谷不成”,少阴司天之年“其榖丹白”,少阴在泉之年“其榖白丹”等。将谷物的色态与岁运相联系,作为判断岁运的佐证。另外还有果、实、物、虫、畜等,都是将同类不同种的生物附以不同的五行、六气属性,进而与岁运相联。
其中虫类的划分比较有特点。王冰称“天地之间,有生之物,凡此五类也。五,谓毛羽倮鳞介也。……凡诸有形,跂行飞走,喘息胎息,大小高下,青黄赤白黑,身被毛羽鳞介者,通而言之,皆谓之虫矣。……凡此五物,皆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虫”是所有动物的总称,“五虫”即为动物界的分类系统。其中“毛虫”是指麋鹿麞麂猯兔虎狼等有毛的哺乳动物,对应厥阴之气;“羽虫”指有翅可飞行的动物,既包括鹦鹉百灵等鸟类,对应少阴之气,也包括蜂蝉等膜翅的昆虫,对应少阳之气;“倮虫”即为身体没有毛、羽、鳞、介覆盖的动物,如人、青蛙等,对应太阴之气;“鳞虫”指有鳞片的水中动物,如鱼、龙等,对应太阳之气;“介虫”是指有甲壳的动物,既包括乌龟、鳄鱼等爬行动物,也包括蜗牛、天牛等节肢动物,对应阳明之气。岁运不同,五虫的胎孕不育也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可见表10。
表10 五虫的胎孕情况
除了这些较为系统的生物之象外,《素问》还记录下了大量零散的生物活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详见表11、12。
表11 不同岁运的生物之象
表12 不同岁气的生物之象
六、《素问》“七篇大论”中的气候之“象”
现代意义的气象,指大气运动的状态和现象,包括刮风、下雨等一系列物理现象;气候指的是某一地区大气多年运动的一般状态,是各种天气现象的综合。这里所指的“气候之象”主要就是指一段时间内天气状况的总括,如风调雨顺、炎热暄暑、埃冒郁蒸、劲切肃杀、寒清凝惨等。
按照岁运的不同可划分为五类。其一,在岁木太过、岁土不及、岁木太过之胜、岁土不及之胜、岁水不及之复、岁土太过之复、木郁之发的岁运状态下:“风乃大行”,“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春有鸣条鼓拆之政”,“振拉飘腾”,“飘荡振拉”,“风寒并兴”,“其发濡滞”,“振拉飘扬”,“振拉摧拔”,“土踈泄,苍气达”,“其德鸣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太虚埃昬,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气候特点是风大。
其二,在岁火太过、岁金不及、岁火太过之胜、岁金不及之胜、岁木不及之复、岁金太过之复、火郁之发的岁运状态下:“火乃大行”,“炎暑流火”,“炎暑燔烁”,“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冬有严凝整肃之应”,“炎烁燔燎”,“炎赫沸腾”,“炎光赫烈”,“炎暑施化”,“其令鸣显,其动炎灼妄扰,其德暄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大火流”,“炎烁且至,太虚曛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气候特点是炎热。
其三,在岁土太过、岁水不及、岁土太过之胜、岁水不及之胜、岁火不及之复、岁水太过之复、土郁之发的岁运状态下:“湿乃大行”,“泉涌河衍,风雨大至,土崩溃”,“埃鬰”,“大雨且至”,“暑雨数至”,“埃昏大雨”,“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埃昬骤注”,“暴雨霖霪”,“其主骤注雷霆震惊,沈霒淫雨”,“土润水泉减”,“埃昬骤雨”,“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化气大举,而埃昬气交,大雨时降”,“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昬黄黑,化为白气”,“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昬,其乃发也”,“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气候特点是大雨磅礴。
其四,在岁金太过、岁木不及、岁金太过之胜、岁木不及之胜、岁土不及之复、岁木太过之复、金郁之发的岁运状态下:“燥乃大行”,“凉雨时至”,“春有鸣条律畅之化,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惨凄残贼”,“肃杀霖霪”,“凉雨时降,风云并兴”,“其主雾露凄沧”,“萧飋肃杀”,“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其德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风清气切,大凉乃举”,“霿雾数起”,“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气候特点是雾露凉燥。
其五,在岁水太过、岁火不及、岁水太过之胜、岁火不及之胜、岁金不及之复、岁火太过之复、水郁之发的岁运状态下:“寒乃大行”,“雨水霜寒,大雨至,埃雾朦鬰”,“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冬有严肃霜寒之政”,“惨凄凝冽”,“冰雹霜雪”,“寒清数举,暑令乃薄”,“其主冰雪霜寒”,“凝惨凓冽”,“冰雪霜雹”,“岁气早至,乃生大寒”,“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寒司物化,天地严凝”,“其德凝惨寒雰,其变冰雪霜雹”,“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昬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阳光不治,空积沈阴,白埃昬暝,而乃发也。”气候特点是寒霜冰雪。
按照岁气的不同可分为六类。其一,少阳司天、厥阴在泉:“火见燔焫”,“大暑以行”,“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气候特点是暑热、风尘。
其二,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土乃眚,凄沧数至”,“暴热至”,“火行于稿,流水不冰”,“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气候特点是燥热。
其三,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气候特点是寒湿。
其四,厥阴司天、少阳在泉:“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流水不冰”,“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燥火热,胜复更作”。气候特点是风大、暑热。
其五,少阴司天、阳明在泉:“热气下临”,“金烁石流”。“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气候特点是燥热。
其六,太阴司天、太阳在泉:“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地乃藏阴,大寒且至”,“地裂冰坚”,“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昬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湿寒合德,黄黑埃昬,流行气交”,“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气候特点是湿冷。
《素问》“七篇大论”是中医运气学说的重要典籍,是最早系统提出运气学说理论体系的学术著作。“七篇大论”为了更好地阐释运气学说的理论,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与之相关的物象。这些物象里,有以阴阳、五行、八卦为自然整体模型进行分类描绘的,也有从天体、生物、气候等多学科角度进行细致观察描述的。无论以何种角度观察,“七篇大论”都没有对现象进行割裂、抽象、分离、剖析,都保留了事物原本发生、发展、变化的自然状态,观察记录的都是事物自然、整体、开放的功能、行为、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运气学说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运气学说是通过“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完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方式,才能保证运气学说探究的是事物自然整体性的规律,是可以在自然状态下适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