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和现象,都可以用科学知识加以说明。
但是,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很多种,有些状态即使借助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也无探知,因此也没有充足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例如量子世界中的很多现象,至今还是用各种假说来说明。
又例如,中国人有关“五行”与“气”的学说,虽然西方科学不予承认,但我们的古圣先贤信之确凿。因为这些物质状态涉及到更高维度的空间,而且只能通过“内视”的方法才能感知到。
了解了物质这些特殊的性质,就能解释很多目前科学还无法解释的问题,也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和帮助。
以普通生物学的定义,桃树就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其花可赏,其果可食,与其它树只有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但在古人的眼里,桃树具有一种特殊的能量,可以镇鬼辟邪,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广泛使用它镇宅护身,驱鬼镇妖。
穿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烟海中,总会为我们中华的璀璨文化所动容。许多中华文化以民间习俗的形式被承袭下来,譬如 人们喜欢在门前悬挂桃符,也会在屋内悬挂桃剑,大凡盖新房会用桃枝订在房屋四角,以保家宅安宁……桃木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桃木是一种木材,自古以来,桃木在我国民间有很重要的作用。许多民间百姓信仰桃木,认为桃木可以驱邪,可以伏妖镇魔,赈灾辟邪。
桃木亦叫“降龙木”、“鬼怖木”,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 因此桃木成为用途最为广泛的驱邪制鬼材料,在中国民间文化和信仰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桃木木质细腻,木体清香,中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几千年来,桃木就有镇灾避邪之说,被称为神木。
桃木,被称为是五木之精,什么意思呢?五木又是什么木?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诸位也就知道为什么桃木可以辟邪了。
先来说说这五木,五木其实就是五种树木,分别是榆树、枣树、桑树、柞树、槐树。这五种木呢,是当年燧人氏取火之时,认为应天时最可以取火的五种木材(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什么叫应天时呢,榆树,柳青,故春天取之;枣: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黄,故长夏取之;柞:清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也就是说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相对应可以取火的木。
其实,从阴阳五行而言,燧人氏取火,亦是暗合了“木生火”的五行理论,而桃木作为五木之精,集五木精华于一身,自然也就具备了强大的“火”能量。也就是说,桃木本身而言,是集聚了极大的“阳气”之木,而邪祟鬼魂则属于“阴性气场”,于是,桃木辟邪,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大家都知道,桃木辟邪之说自古有之。那么,桃木为什么能辟邪呢?且看笔者为大家详尽解答。
有关桃木辟邪的传说
第一种来源,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桑、榆、桃、槐、柳)之精”,是追日的夸父所化。
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载: 夸父与日逐走,如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正因为这样,古人相信由桃树的主干、枝丫、果实、脂胶,甚或其衍生品都有驱鬼辟邪的神力,同时还有祈福的功能。譬如在西王母、天台遇仙记等神话传说中,桃子是仙果,吃了可以长寿,所以民间又称“寿桃”。另外,在《神仙传》、《抱朴子》等文献中,桃胶也是一种“仙药”,服了可治百病。
第二种,神话故事,见于《山海经》、《括地图》、《黄帝书》等。
譬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黄帝书》云: 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各手持桃枝,专司捉妖拿邪。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也被认为是年画艺术的发端之一。
大家知道,神荼与郁垒是民间信仰中的门神。这兄弟俩管领百鬼,如果发现为非作歹的,便用苇草把他们捆起来去喂虎。后来,古人画虎于门、垂苇索、以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形象,或者在上面写上他俩的名字,以辟鬼邪。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桃树起过捉鬼之场合荫庇的作用,从而使得世间的桃木都具备了镇鬼的特异功能。
第三种是历史传说。据《淮南子·诠言》,射落九个太阳的后羿,最后死于用桃木做成的桃杖之下: 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子路菹于卫,苏秦死于口。
东汉许慎作注说:“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背后的逻辑在于,既然桃杖可以击杀后羿这等神威者,那受他辖制的恶鬼自然也害怕了。
有关桃木辟邪的历史文献
不光是在神话传说和小说中,记载有桃木辟邪的故事,在历代的历史文献中,都有桃木辟邪驱鬼降妖的记载。随意择其几例,以述之:
例如在《庄子》中就有“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不畏,而鬼畏之”的记载,意思是说将桃枝插在门上,桃枝的灰撒在门下,小孩进门不怕,鬼却怕。
西汉时代的《典术》一书中记载:“桃木乃五木之精,仙木也……能压邪气,镇制百鬼。”桃木是五木(桑木、榆木、桃木、槐木和柳木)之精,用桃木做成的“桃符”挂在门上,能压邪气,因此桃木是“仙木”。
南朝《荆楚岁时记》云:桃木吸收了五行之精气,所以能够成为制服百鬼的仙木。
《宋史·蜀世家》: “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人们用此代称春联的别名。
《说邪》卷十引马鉴《续世始》:“《玉烛宝典》曰:`元旦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日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茶、郁垒之字”。
《辞源》载:古时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桃木辟邪可让鬼怪妖魔不敢近宅,道士用桃木剑来做法驱邪,用处很广。
桃木能够辟邪的作用,也被医家所肯定,例如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明确记载:桃味辛气恶,能厌邪气;桃木性温,能镇静祛邪,活血化淤,促脑安神。
许多方术家的书里都谈到桃木,讲到用它除恶魔驱鬼的种种方法,可是没有讲到树的特性,只有李时珍《本草纲目》才仔细讲到它的一切。
“时珍日:典术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厌伏邪气,制百鬼,今人门上用桃符以此。许慎日:羿死于桃桔,桔杖也,故鬼畏桃,为印,可以召鬼,…生…据此诸说,则本草桃之枝、叶、根、核、桃枭、桃橛皆避鬼祟,产忤,盖有由来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九果部。
由李时珍这段说明可以看出“桃”的枝、干、叶、果实都具有法物性质,用它们治病多少都有点巫术的意味,隋唐医书古籍里保存了许多医方非常有趣。
一、人好魔魅:桃仁熬去皮尖,三七枚,以童便服之。
二、难产,数日不下:以桃仁一个劈开,一片书“可”字,一片书出”字,吞之即生。
三、鬼疟寒热:树上自干桃子二七枚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侵晨面东井华水服下。
四、令面光华: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鸡血,和涂面上,三二日脱下,则光华泽悦。
五、天行疫疠:常以东行桃枝煎汤浴之,则可免。
这五个方子主治的症候都和鬼祟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生产时有产鬼,疟疾也是有疟鬼,瘟疫则有疫鬼瘟神,这都可以用桃枝、桃木等来驱祟治病。此外“桃符”、“桃橛”都可以用它来煎汤治病,由这段资料可以看出,古代“巫”和“医”不可分,古代医生诊治病人有些简直就和巫者施法术一样,后代医生才脱离巫的范围而独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的。“桃”在中医方面,正好是个由巫到医的例证。
桃木辟邪在古代民间的广泛应用
用桃木辟邪使用最多的当属道教了。自古以来,用桃木做成的桃木剑就一直是道教的重要法器,在道教科仪中,道家方士们大都用桃木剑来行法,高道以桃剑敕符禁水,有病者喝了这符水就能立刻痊愈;或者用桃剑对有病的人挥击,可致邪气消除,病人却丝毫无损。最历害的是张天师的神剑,有病的人如果借他的神剑供养,所患疾病便能立即祛除。
除了道教以外,用桃木辟邪也贯穿于整个中国历朝历代的皇亲贵族与平民百姓中。例如人们常用桃木枝刻成桃木人,立于家中的中央用来辟邪。
在汉代的时候,每当进入农历五月,人们就在桃木上刻上桃印,以祛除阴气和辟邪。
到了宋代,桃木辟邪的应用更加具体化,家家户户都会在桃木上刻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来压邪,驱走邪气入室,而且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进入明清 春节时期,用桃木制成的桃木剑开始流行,大的会悬挂于家中来辟邪镇宅,小的会随身携带,用来防身避鬼。
桃木在现代风水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风水法器中,用桃木为原料做成的桃木制品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桃木剑、桃木葫芦、桃木八卦凸镜、桃木斧、桃花斩等。
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城乡集市上就有不少卖桃枝的。很多人都买几根回家,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将桃枝摆在家门口,意思是辟邪。桃木能辟邪,这个说法在民间很流行。
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在门前悬挂桃木棍,也会在屋内悬挂桃剑,大凡盖新房会用桃枝订在房屋四角,以保家宅安宁……
桃木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它的辟邪传说也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
进了农历腊月,山东部分地区的百姓就会琢磨着准备些桃树条子,以备春节使用。除夕当天要为过年做最后的准备,除了祭祖、包饺子之外,还要专门购买一些桃树条子, 插在门框和窗户楞子上,放到枕头或床铺底下 磨眼里放几枝,还有鸡窝、压水井、柴火垛等等。 农历大年初一早上,还要把桃树条子放在水壶里烧水、煮鸡蛋,然后用这水洗脸。
这种习风与“桃木辟邪”的说法有关。 民间认为桃木有驱妖避邪的作用,老百姓的这种做法,反映了祈求吉祥、趋吉避凶的愿望。老百姓用桃枝来避邪,还应了成语“逃之夭夭”的说法, 寓意着可以化解各种困难,“辟邪免灾”,也体现了民俗与文化的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