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十六元宵节期间,到一年一度的弥渡县密祉花灯节上赏花灯、品美食、看表演,成了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首选。元宵节,在密祉镇的密祉大寺花灯广场,围绕“花灯节”举办的各类展演展示,烘托浓浓的民俗味,总能让人们不经意间与民俗邂逅。
源于百姓祈福的活动
弥渡花灯植根于传统民间信仰土壤,弥渡花灯或源于祭祀神灵的仪式,或脱胎于祈福驱邪的巫术,或转换于祖先崇拜的折射。密祉人家家户户玩花灯,那是人们对幸福、平安的祈望。县志载“灯从唐朝来,戏从唐朝起”,就是说弥渡的花灯活动,可以追溯到唐朝。民间有过年不玩灯,人口不清吉(平安);玩灯不耍狮,猪鸡牛马不顺时(健康);玩灯不耍龙,老母猪会爬墙装疯。说的就是弥渡花灯为民间敬神娱神祈神求福的载体。弥渡花灯从初期的团场灯、簸箕灯、过街灯,发展到门户灯、折子戏、花鼓戏,到舞台花灯戏文化的形成,从田坝、院场、庙堂搬到戏剧舞台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祈神求福自娱自乐逐渐被赋予驱邪避恶娱己乐他的含义,门户灯就是弥渡花灯祈福许愿的典型方式。
门户灯就是花灯进各家各户表演祝贺,主人受到灯神的护佑,来年百病不生、百邪不侵,招财进宝、四季平安、满门吉祥。后来门户灯的范围逐步扩展,商铺开张、新居落成、生子、升学、乔迁等等,灯班都可以进户祝贺表演。久而久之,跳门户灯成了弥渡的民俗象征,与贴春联、贴门神等一同衍化为当地的年俗。
弥渡是古代滇西粮仓,密祉是茶马古道(开南古道)东进昆明西出缅甸,南到普洱茶产区北往藏区的交通要冲,枢纽驿站。在花灯兴起后,受茶马互市商业活动的影响,花灯逐步形成规模。唐朝就已形成了花灯的雏形,并融合当地白族、彝族歌舞的某些成分成为综合性活动,到明末清初,密祉元宵花灯会融合了当地的纸扎技艺、民间戏剧表演、民俗演艺等,成为规模宏大的群众参与性活动。
规模盛大的民间节日
密祉元宵花灯节,它的原生态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积极性、组织形式的自发性、自觉性都堪称花灯文化活化石。整个密祉镇1万6千多人,家家参与,户户玩灯。在他们看来,玩花灯是许愿祈神求福,给神看的,是娱己娱人的,因而参与的人越多越好,从开始准备玩灯到谢灯整个过程,参加玩花灯的人都很认真。
无论是花灯庙会最鼎盛时期,还是动荡的年代岁月,数百年来,密祉元宵花灯会陪伴群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欢乐的元宵节。花灯节上,向人们展示着丰富的民俗:耍龙、舞狮、凤引麒麟、踩高跷、云高台、划彩船、白鹤、蚌壳、小唱队小七姑娘、大唱队大脚婆、白鼻子打岔老、花鼓老扬花鼓、崴连厢、磨豆腐、单采花、纸扎技艺……都是在花灯节上亮相的节目。通过逛密祉花灯节,人们寻找失落的民俗记忆、买一些心仪的物件,花灯节不光是盛大的民间节日,还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
2000年,弥渡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灯之乡”,2008年,弥渡花灯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密祉元宵花灯节也就成为弥渡花灯的最大亮色。为使密祉元宵花灯节被更多观众喜爱,被国内外的游客所接受,成为文化弥渡的文化名片,当地文化部门深挖像《大舜耕田》、《十二月花》、《四块腊肉一只鸡》等既有可看性又代表当地历史、民俗的传统花灯剧目资源,在花灯节上生动地展示这些广泛流传的通俗典故及这些通俗典故背后的人文内涵。
政府助力花灯节更红火
近年来,密祉元宵花灯节借政府助力,从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发展为政府主导的规模化群众文化活动。
在以花灯节为媒介、让老百姓花灯狂欢闹元宵欢欢喜喜迎新春的宗旨下,密祉元宵花灯从传统的花灯庙会为“花灯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6届。尤其在2008年弥渡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密祉镇被列入大理州文化保护区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从挖掘表演技艺、保护专业人才、加大惠民投入入手,着力将花灯节打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民俗。
在每年举办密祉元宵花灯节的同时,以政府助力、群众参与的方式,弥渡县还不间断举办民间艺术展演、花灯纸扎技艺展示等主题活动,既拓展了弥渡花灯的题材与内涵,又挖掘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宣传了积极的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秉承节约、环保的原则下,2015年密祉元宵花灯节更突出群众参与性。从大年初三开始,密祉镇35个自然村4579户人家在各村推举的“灯头”带领下,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展开了花灯节的准备活动,届时,上万人组成的30多支灯班,将在大寺花灯广场鸣锣开唱,“百龙、百狮”将在大寺花灯广场闻鼓起舞。所有举措,旨在保护好、发展好密祉元宵花灯节这一非遗项目,展现花灯之乡的魅力,同时,也是弥渡县落实“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切实行动。(大理日报 余述祥 李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