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周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算卦、看风水的。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周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是《易传》。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统称《周易》。从时间上来看,《周易》恐怕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本书了。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直接目的显然是用于占卜。占卜,就是在自己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对未来的事情无法掌控的时候,通过演卦来预测吉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算卦”,预测一下自己的运数。《易经》记录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传说是伏羲画出了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卦。
可以理解,在古代社会中,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解释,无法操纵,更无法预测,于是就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卦象吉,证明这件事可以干;卦象凶,则证明这件事不能干,要有意识地去规避。说到底这是远古的人们用以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能用所谓的“迷信”一概论之。不管怎样,《易经》成书都应该比《易传》早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易传》的作者至今无法考证,据说是孔子写的,是孔子读《易经》是写下来的心得感受,于是汇编成册,起个名字就叫《易传》。以区别于《易经》。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行文风格上来看,都存在很大的区别。《易经》文风比较简朴,专门用来演卦预测吉凶,目的性比较强;《易传》的文风就比较抽象,已经不是用来占卜的了,而是通过解释《易经》中的卦象来阐发宇宙、社会、人生的道理了。
但话说回来,《易传》毕竟是从《易经》中来的,没有《易经》,就没有《易传》,而《易经》本就是一本占卜的书籍。也正是因为此,算卦、占卜的一些成分不可避免的流传了下来,就被一些算命先生和风水先生所利用,成为他们招摇撞骗的资本。古人其实对这一点早有洞察。于是就有了各种批判,《五经注》这样批判《周易》:“其失也,贼。”意思就学会《周易》演卦的人,如果不走正路,就会变成旁门左道、招摇撞骗,像贼一样把别人手里的东西忽悠到自己腰包里。这种东西古人称为“术”。这样《周易》就逐渐的分成了“术”和“学”,到最后甚至渭泾分明。“学”是指有关于天地人生的大道理;“术”是指算卦的技巧。“学”的著作,历代史籍中列入经学类的子部,十分尊崇。“术”的著作则列入“术数类”,杂部,是轻视的。所以古代的文人们,对待《周易》是“叫其理,玩其占”。读书人学习《周易》,重在明白《周易》中经天纬地的大道理;至于占卜,则是读书人业余玩的游戏,如同现在打麻将、玩扑克一样。
现在我们或许明白了 《周易》并不是有些人眼里的封建迷信,而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大智慧,绝对不能抛弃。《周易》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即使《易传》中的一些占卜成分,我们也不能一概视之为封建迷信。因为远古时期科技水平落后,很多事情不能像我们现代人一样靠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仪器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只有靠占卜来作为自己心中的信仰和依据。在现代可以理解迷信,但在那个时期,就不能理解为迷信了。时代在变,历史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也在不断的变,所以我们要唯物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