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天主教剪发礼象征着成为上帝奴仆的意愿,作为少数几个富裕国家之一的德意志成为教皇们收敛钱财的重大来源,马丁·路德认为赎罪券的买卖压榨百姓钱财,路德用拉丁文撰写了 《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思想的传播超出罗马教廷的管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下令禁止使用印刷机刊印一切未经教会审查的书籍,唤醒了德国民众受罗马教廷长期压榨的不满。
马丁·路德,1483年出生于德意志的埃斯勒本。父亲在曼斯菲尔德靠冶铜产业发迹,供路德上了大学,并希望他将来能从事法律职业来辅佐自己处理劳动纠纷。路德遵从父命取得硕士学位并进入法学院后,不到两个月就决心弃绝尘世。在这期间,他曾在一场猛烈的暴风雨中幸存,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上帝的感恩,他不顾父亲的愤怒,违背父命抛弃法律,遁入修道院以报答上帝的仁慈。
路德父母的肖像画(by Lucas the Elder,1527)
路德所进入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St 's Abbey)
在修道院,路德开始禁欲修行,并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罪恶。他开始鞭挞自己,数日斋戒,在室外严寒中睡觉,对自己进行严格的惩罚,希望以此能取悦上帝获得救赎。他夜不能寐,每日忏悔,反省自己是否遵守了每一项规定。但即使如此受苦,他依然觉得无法获得上帝的爱与救赎。
「我不止一次地面临着绝望的深渊甚至希望自己从未出生过。爱上帝?我曾经恨他!」
成为修道士的路德肖像画。中世纪天主教剪发礼象征着成为上帝奴仆的意愿,标记着神职人员服侍上帝的决心。
赎罪券,将功德折算成金币,以交易的方式贩卖救赎。为筹集资金,教皇们大量印制票值不等的赎罪券,投放市场,雇人沿街叫卖。1517年,罗马教廷为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聚敛资财,开始向德意志大规模发行赎罪券。
赎罪券样式
赎罪券样式
在当时,天主教在德意志施加的影响力相当大,作为少数几个富裕国家之一的德意志成为教皇们收敛钱财的重大来源,被称作“教皇的奶牛”。
德意志王国领土大,且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利于教皇施加影响力
马丁·路德认为赎罪券的买卖压榨百姓钱财,削弱了人的忏悔心理,贬低上帝,违背他对圣经的认知,纯属渎教行为。因此,他决定发起一场学术争论。路德用拉丁文撰写了 《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供了95条供辩论的话题,并将这95条论纲钉在了符腾堡教堂的大门上,希望能在学术圈子引起轰动,但没人想要和路德争论。
《95条论纲》原稿
现符腾堡教堂大门
1450年,古登堡在美茵兹发明了近代活字印刷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生产相同的书籍报刊。印刷术的出现导致“异端”思想的传播超出罗马教廷的管控。1501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下令禁止使用印刷机刊印一切未经教会审查的书籍。然而,因其出版速度快、成本低、利润高,商人们即使冒着被囚禁甚至判处火刑的风险也要使用印刷机。
早期木制印刷机
1517年,正当印刷商如饥似渴地寻找引发轰动的印刷内容时,偶然发现了马丁·路德所撰写的95条论纲。在路德不知情的情况下,印刷商们将由拉丁文撰写的论纲翻译成德文,开始数以千计地印刷这篇文章。论纲对于赎罪券的抨击直切要害,唤醒了德国民众受罗马教廷长期压榨的不满。在短短两星期内论纲传遍了德意志地区,两个月内几乎传遍了整个西欧,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马丁·路德突然间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从此,他开始亲自指导印刷工作,精明审慎地向各个印刷厂分派任务。1517年到1520年三年时间,路德的30种著作销售了约30万册。尤其在1520年,德意志境内共出版各种德文书籍和文章共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竟达133册之多。借由印刷技术革新,他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作家大IP。
1520年是马丁·路德的高产期,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重要作品。从左至右:《告日耳曼民族贵族书》、《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
而对于不识字的群众来说,版画成为了宗教改革中最具生产力的宣传和传播手段之一。当时的许多德国艺术家都反对天主教,路德依靠他艺术家朋友们的创作来传播信息。这些版画往往都十分激进和粗糙,对人物进行粗劣可怕的描绘,带着一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
将教皇恶魔化的印刷制品
《九十五条论纲》主张温和,虽无反对教皇言论,但由于抨击赎罪券,一经发表就遭到美茵兹大主教、神学家等人的强烈反对,并起草了针对路德的异端案。1518年,教皇命令路德到罗马接受审判。在听证会上红衣主教要求路德公开承认错误,遭到路德拒绝。
1518年10月,听证会上马丁·路德与红衣主教卡耶坦
之后,路德发表了更加激进的声明以明确自身立场。他在声明中否定了教皇颁布的各种大赦理论,并表示圣经的权威应当高于教皇。
1520年,路德发表《告日耳曼民族贵族书》,开始宣传宗教改革的思想。他坚持圣经至上,并认为不限于神父、修士、修女,普通的基督教徒同样拥有神性。《告日耳曼民族贵族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就销售一空,一年中重版了至少十三次。
《告日耳曼民族贵族书》
路德研读《罗马书》时,为获得"上帝的公义”所困扰。他本坚持“因行称义”,以为凡行不义者必惩罚,只有通过善行才能获得上帝的恩赐。直到他看出"上帝的公义"与"义人必因信得生”之间的关系,他才顿悟到“上帝的公义”并非需要通过善行获得,而是上帝赐予信徒们的礼物,即“因信称义”。
他释怀了,再也不用为了取悦上帝而自我挣扎,再也不用因为自身的罪恶感而受苦。他现在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爱那位救世主。他说:“善行并不能为自己获得救赎,恩典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和爱,自愿地服务他人,不为所求,只做有用的事、有益的事、为邻居做好事。因为通过信仰,我们已经在基督里和所有的善事联系在一起了。”
路德主张基督教徒不要再着眼于自身,而是应当关心别人,为他人做好事。自此,宗教改革的教义已确定,路德愿为他所领受的真理抛头颅,洒热血。他创立了信义宗,并表示不愿以自己的名字为派别命名。
「我请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称为路德宗信徒,只称为基督徒。路德算什么?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没有为什么人钉十字架。我不是,也不愿作人的师傅。只有基督是我们的师傅。」
象征信义宗(路德宗)的玫瑰印章
1520年夏天,教皇向马丁·路德发布了一份诏书。在诏书内教皇把路德形容成一头四处破坏的野猪,将其四十一条教义认定为异端邪说,并限定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否则开除教籍。
诏书刺激了路德的支持者,路德决定公开焚毁诏书以证立场。消息传开,整个德意志、乃至欧洲都为之激动。
「他们开除了我的教籍,罪名是异端亵渎,我也要开除他们的教籍,以上帝的神圣真理为名。基督自会判断,谁的决定才有效。阿门」
教皇谴责路德的诏书( )
马丁·路德烧毁诏书
1521年,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召见路德,要求他公开撤回言论,并弃绝所有作品,以免除一死。
所有人认为路德这次为保住性命,只能接受条件。然而,他大胆响应:
「我不接受教皇或宗教会议的权威,因为他们自相矛盾。除非有圣经或者清晰的理性说服我,否则我绝不撤回。我的良心和上帝的话语在一起,我不能、也不会撤回任何东西,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确。这就是我的立场,愿上帝帮助我。」
显然,他已为信念做出牺牲的打算,这段话已然成为宗教改革的战斗口号。
1521年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议会上接受审判
查理五世谴责路德是异端,下令以叛国罪执行死刑。但由于路德拥趸太多,查理没有当面逮捕路德,而是让他安全离开。在死刑执行之前,他有二十一天的时间可以回家。在途中,他的一些支持者为免他被埋伏暗杀,把他绑架到一座灰色古堡软禁。
路德所隐居的位于艾森纳赫()的瓦尔特堡( )
在这段时间里,所有人都以为路德死了,实际上他以“容克·约克”为化名,开始了长达11个星期的翻译工作。1522年,他将晦涩难懂的希腊文《新约》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德语,并开始着手翻译篇章庞杂的《旧约》。
马丁·路德乔装打扮成容克·约克( Jörg)
自德语版《新约圣经》出版以来,24年间,经历了前后430次重印和再版,平均每17个人就有一本路德翻译的《圣经》。借此,宗教改革的火焰更加迅速地蔓延。
路德版德语《圣经新约》
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解释了宗教改革的日益成功,他说:
「我除了教书、传道、写上帝的话语外,什么都没做。当我睡觉的时候,和朋友喝酒的时候,上帝的话语大大消弱了教皇的权威。没有任何君主或皇帝对教皇的权威造成过这样的打击。但我…我什么都没做。上帝的话语做了一切。」
他表示宗教改革不是建立在他和他的教义上,而是始终建立在“唯独圣经”的基础上。
路德在古堡中的隐居生活持续了几个月后,开始听说他的宗教改革运动局面逐渐失控。在符腾堡,反天主教的起义农民砸毁了教堂的窗户,破坏了艺术品。而其中所谓的“先知”宣称他们拥有超过圣经的知识。为了平息暴乱,路德结束了隐居生活,于1522年3月返回符腾堡。
农民战争斗争纲领《十二条款》
早在1521年末,马丁·路德担心改革运动偏离轨道,就撰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警告人们切勿从事暴动叛乱。他表示:
「暴动叛乱是无理性的举动,通常所伤害到的,总是无辜的人多于罪恶的人。因此,没有谁的叛乱是对的,不管有多好的理由都一样。叛乱所引起的伤害,总是超过革命的成就......当民众挣脱缰绳,逃出樊笼时,他没办法分辨哪些是邪恶的人,哪些是虔诚的善男信女。」
1525年5月,马丁·路德发表《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公开谴责农民起义,号召每个人都应该痛击起义农民。他将起义农民形容成强盗和杀人犯,指责他们疯狂的劫掠修道院和城堡,打着圣经的旗号干着魔鬼的勾当。1525年7月,路德又发表《关于严词抨击农民书籍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强烈建议武力镇压农民战争。
从左至右:《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关于严词抨击农民书籍的一封公开信》
路德在对农民起义问题上的表态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越来越极端,从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以求平息叛乱。在他看来,农民起义也许能取得短暂的胜利,但是终究将一败涂地。因此,他强烈建议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暴力镇压罗马天主教会和起义农民。他认为,任何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都应该谴责和制止,即便为了宗教目的也不例外。他还以自己的经历开导信徒:
「以我自己为例,我曾反对赎罪券和一切教皇党徒,但从来不用暴力。我除了教书、传道、写上帝的话语外,什么都没做......当我们想暴力行事的时候,你猜魔鬼如何想法?它坐在地狱里想道:这些蠢人将为我造成一个多么好的游戏啊!」
无法否认,在持续数十年的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一直将德国各级封建主,而非普通民众,视为改革的依靠力量。农民战争失败后,马丁·路德仍然强调民众应当服从君主统治,君主有必要使用有组织的暴力来维持社会秩序。
「在农民起义之前,我一直相信可以依靠圣经引导人们……但是今天,我已明白,世人是蔑视圣经的;为了引导他们,需要国家的法律,需要刀剑和暴力。」
他把君主形容成为上帝服务的刽子手和狱卒,虽然绝大部分是为非作歹的无赖,但是君权神授,为了社会秩序,必须服从。
路德让圣经回归到教会敬拜首位的同时,也振兴了唱诗。在他之前,罗马天主教会的赞美诗和复杂曲调只为专业的唱诗班所设,忽略了大众群体,而路德将圣歌赞美诗简单化、平民化。他深信音乐具有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是公众敬拜关键的一部分,也是上帝所赐的幸福源泉。
路德将音乐视为己任,开始创作赞美诗,表现出他对圣经和上帝的热爱。1527年,黑死病再次爆发,他选择留在符腾堡服侍病患和担惊受怕的人。路德认为在这段充斥着死亡和孤独的时期,应该重新审视那些艰难的时刻,把它们变作展现爱与美的机会。他写下了他最有力量的赞美诗《上主是我坚固保障(A is Our God)》。直到今天,这首诗歌依然在被传唱。
上主是我坚固保障(A is Our God)
「我们经过证实,就是除了上帝的话语,音乐应该得到最高的赞赏。它是人类情感的主人和总管。作为主人,音乐统治着人类,或者更经常压倒他们。你是否希望安慰悲伤的人,使快乐的人受惊恐,鼓励绝望的人,使骄傲的人降卑,平息那些充满激情的人,活着安抚那些充满仇恨的人。你能找到比音乐更有效的办法吗?」
路德把音乐当成一项文科来研究,他把音乐形容成一种神圣的礼物,有升华灵魂的能力。他认为音乐出现在自然界,却在人类中达到了完美,重要性仅次于圣经。
「首先,看看音乐本身,你会发现,从有了世界开始,音乐就被灌输并植入了所有生物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没有声音或和声的,即便是空气。空气本身对于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不可见和不可察觉的,它缺乏声音和语言,是所有事物中最没有音乐性的,但当它动的时候,就变得响亮、可听、易懂。音乐在生物中更为美妙,尤其是鸟类。然而,与人类的声音相比,所有这些都不值得称为音乐,如此丰富和不可理解是我们最仁慈的创造者的慷慨和智慧。」
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为建立一个“真正的天主教国家”,开始对犹太人实行驱逐。随着天主教势力扩大,逐渐演变成整个欧洲大陆对犹太人的驱逐浪潮。
而马丁·路德在对犹太人问题上的表态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几经变化。1517年宗教改革之前,他与绝大多数天主教徒的反犹态度相同。但在宗教改革后,由于他希望连同犹太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能信仰新教,开始主张善待犹太人,其主要理由是“耶稣基督生为犹太人”,并在其作品《耶稣是一个犹太人》中发表了在当时极为罕见的亲犹言论。1531年后,由于他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基督教阵营的分裂,为了避免犹太教见缝插针的可能,他由亲犹迅速转向了极度仇犹,并在其代表作《犹太人与他们的谎言中》公开提出了残害犹太人的各种建议。
从左至右:《耶稣是一个犹太人》、《犹太人与他们的谎言中》、马丁路德纳粹宣传画
自此,路德所描述的犹太人发放高利贷、谋取暴利、贪婪爱财的形象在群众印象中根深蒂固,并在400年后,被19世纪晚期反犹主义者不断引用。希特勒政权将路德的言论作为反犹运动的辩护词。
究其成因,马丁·路德反犹出于宗教信仰,纳粹党人反犹出于种族血统。但路德的反犹思想和言论确实多少造就了德意志现代反犹主义运动。现代的信义宗(路德宗)已经正式否定了路德的这些反犹作品,但这仍然成为他后世个人形象上的一个污点。
新教()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为"抗议者”,最初指1529年在德意志帝国会议中对恢复天主教特权之决议案提出抗议的路德派以及城市代表,后被用来泛指对天主教持抗议态度的新教各教派。路德不诉诸武力,就可以引起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形象,不断给全世界受压迫的人们送去希望。他成为了一个典范,让人们可以基于自己的信仰反抗那些正在伤害人们的体制或个人。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名字就源于马丁·路德,父亲在拜访德国时受到宗教改革故事的启发,回国后父子双双改名为马丁·路德·金。直到现在,路德仍然启发着人们,每个人都可以非暴力地影响变革。从美国的民权运动到无数第三世界抗议活动,马丁·路德仍然给人们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