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序曲短片中,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数字,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光流转,岁月演进,通过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确把握,中国古人创造了“二十四节气”这一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的代表性标志。今年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那一天,我们迎来了第24届冬奥会的隆重开幕。随着冬奥会精彩赛事的进行,第二个节气——“雨水”也如期而至。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序曲短片中的“雨水”
“雨水,和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它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渐少了,雨渐渐多了。” 南京天正小学高级教师、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导师李华说。从2017年开始,李华和她的同事运营“节日你好”公众号,在每一个节气和传统佳节到来之际,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李华介绍,每年的“雨水”节气,大多数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位置。北半球日照时间慢慢增加,日照强度增强,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日趋活跃,和北方冷空气频繁“过招”, 降雨自然也就渐渐多了起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雨水”节气后,冰雪融化,风雪减少,雨水增多,草木萌发,春天回到了我们身边。
雨水节气 视觉中国 供图
古人将每一个节气分为三个物候,描述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雨水”当然也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李华介绍,这三候分别是说,到了“雨水”节气,河面解冻,鱼汛频繁,水獭下水捕鱼。捕到了鱼,水獭舍不得一下子吃光,而是整齐地排列在岸边,像陈列祭祀贡品一样再慢慢食用;“雨水”过后五天,大雁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经过春雨滋润,草木抽出了嫩芽,大江南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生活在农耕社会的人们格外重视“雨水”节气,适当的降水对春耕的开展和农作物的生长起到关键作用。农人通过经验来预测“雨水”节气后的天气,形成了“雨水有雨百阴”“冷雨水,暖惊蛰”“春风化雨百日行”等民间谚语。
润物细无声 视觉中国 供图
而在诗人的眼中,“贵如油”的春雨更有着浪漫气质,洋溢着温婉诗意,特别是在唐代和宋代,描写春雨的名作佳句层出不穷。唐代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长安满城春色的胜景;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是成都春夜的生动描摹。值得一提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中和“雨水”节气相配的诗句。
画家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
草长莺飞,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是最令人沉醉和迷恋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代韦庄《菩萨蛮》),“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张志和《 渔歌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杜牧《江南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代徐俯《春游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代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明代杨基《天平山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这些写于扬州、湖州、南京、杭州、苏州等江南城市的佳句,构成了一幅春意朦胧、水墨酣畅的江南烟雨图,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春雨贵如油。视觉中国 供图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参照传统的“数九歌”,“雨水”节气横跨“七九”和“八九”。李华提醒说,“雨水”预示着漫长的寒冷季节即将走到尽头,但这段时间,尽管气温缓慢回升,但依然是一年中寒潮出现较多的时候。天气冷热不定,大家一定要防备“倒春寒”,多多注意保暖,做到“春捂防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