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历史来源有五:
一、颛项时名臣吴权的后裔。
二、舜帝时有虞氏的后代。金文中“虞”字即为“吴”字,其后有吴氏。
三、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
四、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为让位于三弟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双双逃奔江南,,建都梅里( 今江苏无锡市东南),称勾吴。公元前473 年被越王勾践所灭,子孙以原国名“吴”为氏。
五、春秋末期,吴国数传至
吴王梦寿,有子5 人,第四子季札最贤。梦寿有意传位于他,但他不肯,逃到延陵,后来他的子孙免于战乱。据《元和姓纂》载,齐鲁一带吴氏多为季札之后。吴氏在发展中形成延陵、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临清境内吴氏大小约有32 支,明至清初迁人的约12 支,其中迁自山西洪洞县10 支、安徽歙县1支、不明1支,其余为晚期从周围县境迁人。吴姓也是汉回通用姓。
临清吴氏
由庄吴氏
祖籍江南徽州今安徽省歙县城西北20 里之吴家村。始祖宗礼乃一绸缎商人,于明朝崇祯年间在临清州设立铺面,开細绸店,置有田园宅基,在徐牟李庄南设立茔地。宗礼生2 子,长日大纲,次大纯。明清交替之际,为避战乱,兄弟2 人携家外逃,大纲携4 子迁居清平县城西北35 里乔家庄,后易名为安二五甲由家庄; 大纯携儿子周府迁居夏津县城东南之拐里。大纲、大纯兄弟死后回葬于徐牟李南老茔。
徙居由庄之吴氏为第3 世周麒、周麟、周鸾、周整兄弟4人,分为4支。后人丁兴旺,子孙繁衍,人满地狹,开始外迁。
长支周麒脉第9 世孙华迁居恩县;第12世孙永平因工作定居北京;第13 世孙庆荣居周村;第14 世孙树建、树伟移居临清;第15世孙毓华迁临清,毓凤迁南京,毓河迁居康庄;第16 居养蒲居康庄。
次支周麟脉第10 世孙上元迁居临清;第13世孙庆绪迁居姚庄。支周鸾脉第7 世孙然迁居王花包,宣迁居范县;第8 世孙淑玉迁居王花包,其子经从王花包再迁居老赵庄。
四支周整脉第7 世孙波迁居金炉店。
临清姓氏志—吴氏
石槽吴氏
祖籍山西洪洞县,始祖吴昂于明代迁居清平县石槽村,历时500 余年,传17世。
杨八里吴氏
祖籍山西洪洞县老鹳窠。传说太伯兄弟3 人同迁,1人落户临清城里,1人落籍清平蔡庄,太伯落户于杨八里庄,已传13 世。太伯第8 世孙维江招赘于十八里村;第9 世孙某公迁居临西童村;第10世孙硕田迁居临清城里,广田落户关外望哈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