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可真的是个让人讨厌的东西,似乎只要到了某个年龄段,就要必然性出现皱纹了,以至于不少人会用皱纹来直观地作为判断年龄的依据。
比如下表是Dr. G.对皮肤老化的一个分级[1]。
(图源[1])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皱纹开始不断的出现,从动态皱纹到静态皱纹知道全是皱纹。
或者,用另一张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出这种皮肤皱纹的变化。
而相信很多人也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最容易出现皱纹的部位,往往是眼周了,甚至,我们面部最早出现的皱纹就是在眼部,比如鱼尾纹。
(图源网络)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眼周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出现皱纹?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眼周肌肉运动。
眼部皮肤的特殊性在于其强大的运动性能,面部肌肉有一部分可以呈现多个方向运动,从而表现出为表情,因此这类肌肉又被称为表情肌。表情肌能够让我们在一个面部上呈现出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都尽在脸上,为人类的沟通和表达提供了很大的意义。
当然,眼部肌肉的运动可不只是表情,其实眼部肌肉的运动本身还有着客观的生理功能能够,那就是:保持角膜或者结膜湿润的神经反射功能。这是对于眼部保护必须的。
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哪怕安静的时候,没有任何强烈的用眼需求,但是其眼部依然在频繁的眨动,人一分钟可以眨眼几次到数十次。
可是,这些高频的眼部肌肉运动,放在美观上,可就没那么美妙了。
每次眨眼就是一次微运动,这种反复运动会导致肌肉开始产生皱纹,这一点就像大家折叠一张纸一样。
(图源网络)
其实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肌肉还是有很好的弹性和恢复能力。然而架不住“高频”这两个字啊。
每分钟几次到数十次眨眼,每小时就是几百上千次的眨眼,如果按照一天正常用眼十几个个小时的话,仅仅是一天眨眼次数就可以达到上万次。
经年累月下来,结果就是,眼部肌肉频繁运动,从而导致了肌肉恢复能力也无法修复了,于是,眼周的皮肤开始出现老化,皱纹就出现了。
当然,在学界,这种皱纹有另一个叫法:动力性皱纹( )。是指因为动力变化而造成的肌肉出现皱纹,其中表情肌是动力性皱纹的重灾区,眼眶部位的表情肌频繁运动会产生鱼尾纹,皱眉肌的繁运动运动产生眉间垂直皱纹,而降眉肌的运动产生鼻根部横纹[2]。
相信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何眼部是最容易出现皱纹的地方了,毕竟眼部可是运动量非常大的肌肉区域,高频运动结果就是导致了动力性皱纹。
(图源网络)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身体不只是有眼部高频肌肉啊,比如我们的心脏更是一直不停啊,为啥心脏没皱纹呢?
哈哈,这个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肌和眼部皮肤不一样的,心肌那可是天生具备跳动的能力。另一个是,眼部皮肤本身相对于其他皮肤,也有些特殊,那就是:眼部皮肤较薄。
除了运动的问题,眼周皮肤也存在特殊性,但是眼睛和其他部位明显不同,眼部皮肤薄,眼睑皮肤,更是人体最薄的皮肤,厚度仅为0.3-0.5mm,相比面部其他部位的皮肤,更加“脆弱”。
正因为如此,眼部皱纹,几乎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而且是随着岁月数量上会越来越多。
那么,我们是否有方法来应对眼部皱纹呢?
多少也有一些。
首先:减少用眼
只要在用眼,那么眼部就会一直眨动,这是不由你控制的。而现代人啊, 熬夜太多。
有的人熬夜加班,有的人熬夜喝酒,有的人熬夜刷剧,还有的人是,我也不知道啥情况,就是想熬夜。
然而,这可是直接就增加了眼部的运动量。
以正常人每分钟眨眼2-10次为例[3],我们选个中间数字,6次,那么,每熬夜一小时,相当于多眨眼近400次,如果经年累月熬夜,一年下来,就要多眨眼13万次,这就是个可怕的数字了。
(人在不同状态下的眨眼频率[3])
按照这样子的频率下去,如果每天熬夜几个小时,一年下来,整个人眼周老化要比别人多多了,结果就是,早早出现了皱纹了。
因此,为了应对皱纹,要尽量减少用眼,比如少熬夜,减少用眼时长,减少眼周微运动带来的动态纹:
当然,对眼周进行针对性的补充也是有效果的。针对性眼周补充,可以减缓眼部的衰老,让皱纹出现变缓。目前已经有一些策略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眼部皮肤自然是需要补水的,而且由于眼部皮肤几乎没有皮脂腺、汗腺和毛囊口,更需要补水了。
这一点很多女孩子都懂,胶原蛋白是皮肤中的重要成分,对于皮肤的皱纹和弹性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补充这些,可以一定上让眼部皮肤减缓衰老
用适度按摩的方式来舒缓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来让眼部肌肉疲劳降低。当然,侧面也减少了用眼。
选择合适成分的眼霜,激活修复能力,修复并缓冲微运动损伤。比如目前已经有的护肤品从支撑绷紧眼周、提升眼周肤质厚度等领域来对眼部皮肤进行保养。相对于普通的面霜,眼霜专门性的针对眼部做了优化和补充,自然更适合眼部皱纹。
总体上,眼部皱纹的出现既有特殊性,也有必然性,只要时间足够久,迟早会出现皱纹。但是我们可以减少用眼,适度护理,这样可以让皱纹尽可能慢些出现。
ref
1 俞力夫. 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上中面部年轻化作用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2 Y, K, Y, et al. New that might
why the skin more on parts of the face[J].
Clin Anat, 2015, 28(6): 745-752
3 , Anna Rita, et al. " of blink rate in ." 12.6 (1997): 1028-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