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欢迎点击上方的“中国民族教育”关注!
恭
新
贺
年
◆ ◆ ◆ ◆
《中国民族教育》编辑部祝您新年快乐!鸡年大吉!
今日特别策划:民族年俗贺新春!
◆ ◆ ◆ ◆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壮族妇女“汲新水”
藏族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
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藏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过年
布依族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布依族人民吃“年午饭”庆团圆
满族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
满族秧歌
侗族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侗族人春节期间盛装举行“踩歌堂”传统民俗活动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在白族的农村里,冬至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一是为春节做准备,腌制猪头、火腿,还要吹猪肝,做猪肝胙,二是对全家人一年辛勤劳动的补偿,蒸米灌肠,吃大块肉,请亲戚朋友,一同分享劳动的果实。
白族群众春节的民间庙会
土家族
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这种过年方式土家族人称为“赶年”。
在土家族地区,每进腊月,过年的气氛便渐渐地浓了起来,忙碌了一年的土家人从置办年货开始,便将过年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杀年猪、做煻糁、推豆腐、打粑粑、贴对联、置办团年饭菜等为过年做准备的活动一件件地在土家族聚居区被弄得红红火火,这种喜庆的气氛直到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落幕。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印江县紫薇镇团龙村的土家族同胞表演长号唢呐,欢快过“赶年”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黎族老姐妹们聚在一起,包起了黎家过年时吃的传统粽子。
拉祜族
在云南省的澜沧江两岸,有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拉祜族,春节期间可以见到他们独有的“拉祜扩节”,又称“扩塔节”,是拉祜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拉祜族过拉祜扩节期间不仅要杀猪、宰鸡请亲朋好友吃年饭,还要荡秋千,打陀螺。夜间,全寨男女老少都要云集在寨场上跳歌。参加跳歌的人,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合着芦笙和三弦欢快的旋律,或一起跺脚,或一起踮步,按节拍摆手、曲腿、弯腰,边舞边歌。跳歌活动会从大年初一跳到正月十五。那种欢乐气氛,会令初次见识的人拍手叫绝。
拉祜族男女老幼大年初一用葫芦盛水洗手
达斡尔族
春节,是达斡尔族最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便停止劳作,张贴年画和对联,准备手扒肉等各种美味佳肴,并走亲访友,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活动才算结束。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他们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了。达斡尔族也有守岁、吃饺子的习俗。据说除夕一夜不睡,来年更有精神,守岁时要吃"压年饭"吃饺子。初一的早晨,各家都要尽快吃完早饭,据说被拜年的人堵了饭碗,那就一年也赶不上好事情。拜年出去越早越好。另外,达斡尔族在春节期间,还经常进行"曲棍球"比赛等文体活动。正月十六,勤劳的达斡尔人便要开始远出行猎或备耕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节日上的老年曲棍球队
景颇族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景颇族姑娘在云南民族村内载歌载舞
瑶族
“舞春牛”是瑶族过节的一种民俗文艺活动,在春节期间举行。活动分3个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两个青年男子扮演,扎黑绑腿,穿紧身衣,牛头为竹扎框架纸糊而成,牛身由一块青土布制成。基本动作包括牛走路、过桥、喝水、搔痒、撒欢、发怒等。春牛进寨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还高声念《迎牛词》。春牛进到表演场中,便开始撒欢、“滚水”。这时,大家都争着摸春牛的眉心,讨开年吉利。送春牛像迎春牛那样,全寨人列队依依不舍地将春牛队送往别的寨子。
瑶家糍粑是过年的必备美食
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除夕吃年夜饭前,纳西人首先要祭祖。从大年初一到初三,丽江古城的纳西人家都要带上各种祭品去上坟祭祖。祭天也是纳西人春节期间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内容。
纳西人祭生命神、门神、山神
蒙古族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蒙古族祭火习俗,祝愿来年风调雨顺、家业兴旺
朝鲜族
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洞箫、唢呐载歌载舞。
朝鲜族人民做打糕
畲族
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是畲族热民的传统节日。 节日里家家帖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串们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 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糯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畲乡流传着这样的一首诗句“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就是说做糍粑,表达了 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还有合家团圆之意。
糍粑用糯米、灰碱水做成,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
(图文来自网络,本刊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