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在花园新村,每天下午我都会到文化站来锻炼身体,找朋友聊天,现在虽然搬到女儿家住了,但天气好的时候还是喜欢到这来转转。
86岁的王钟颖在花园新村居住了30多年,
11月4日他搬出老房子,
暂时住在附近老小区的女儿家。
他也是这次花园新村大板房治理过程中,
最早签约的一批人之一。
原先的邻居大多都已经搬走,
听说再过段时间,
整个单元楼都要封起来,
王钟颖出来溜达时,
不自觉地又来到自己的老房子前。
王钟颖
门锁已经焊死,进不去了,这里不再是我的家了。
10月31日签约,
11月4日腾空房屋,交出钥匙,
时隔一个多月,
王钟颖再次回到自己曾经住了十多年的家,
还真有些感慨。
前传:八十年代的“明星样板房”
斑驳的墙面
看上去岌岌可危的公共阳台
似乎都在诉说着房子年代的久远
王钟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的房子还是‘明星样板房’,经常有人来参观。
说起花园新村曾经的风光,王钟颖还历历在目。
王钟颖
那时候小区内配有百货商店、菜场、文化站、托儿所等,在整个常州都是超前的,能在花园新村有套房子,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呢!
1978年和1979年,随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户回城,常州城市人口猛增。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住房问题,市政府决定在市区西南郊,建设一个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新村——花园新村。1980年,花园新村一期开工,小区采用了那时还算先进的板房住宅和硅酸盐砌块方法建设。
大板房实际上是将成形的钢筋混凝土大板一块一块组合起来,楼板楼面都是一块块的水泥板组合而成,板与板之间用黏合剂和一部分钢条焊接而成。
由于这种住宅建筑工期短,不受季节限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全国都较为流行,很多城市为了解决特定时期的住房紧张问题,采用这种方式来大量修建住房。
整个常州中心城区有近22万平方米“大板房”,涉及钟楼区的花园新村、白云新村、清潭新村、龙船浜新村,天宁区的丽华一村、浦北新村、北环新村等老小区。
无解:老房子成了老大难问题
花园新村3幢的这套大板房,是王钟颖2003年花16万元买下的。当时他卖掉了他在花园新村一套5楼的房子,换购了这套在二楼的房子,准备给自己和妻子养老。
2007年,老伴去世后,他便一个人独自居住在这里,然而没过几年,房子前后的阳台、卧室漏水情况越来越严重,只要外面下大雨,家里也跟着下雨。这种大板房结构年代长了,板缝处容易开裂。碰到下雨天,要用毛巾、抹布等塞在漏水的地方,严重时甚至要用脸盆接水。
最让人担心的还不是墙体开裂问题,而是外墙脱落、阳台倾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算不错的“大板房”,如今已成为危房。
2014年12月,清潭新村8幢乙单元二楼阳台栏杆脱落,导致一名接宽带的技术人员从阳台摔下。
像花园新村这样的老小区没有物业,公共服务全靠社区支持。房子出现问题后,居民们也向社区反映,社区也一直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大板房的种种隐患和居民们盼望改造的迫切需求。但老房子一没有公共维修基金,二没有物业费缴付,问题几乎沉入了一个死局。
这些年,王钟颖身边有能力换房子的老邻居都陆续搬走了,花园新村成了名符其实的“老”小区。老年人占了多数,绝大多数都是换不起房的。
王钟颖
我退休工资每月也就四千多块钱,现在花园周边二手电梯房平均每平方要一万五左右,我也没能力换房子。再老点,爬不动楼梯,或房子再坏下去,谁会来帮我们修……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想都不敢想,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活一天算一天。
新生:10万块住上105平方电梯房
在北环新村,大板房外墙水泥块脱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今年86岁的孙凤秀原先住在北环新村2幢,这几年每每听到附近房子有外墙脱落的情况,她就心惊胆颤,生怕有人会被砸伤。
孙凤秀高兴地说
五六年前就有消息说大板房要改造,社区工作人员还来做过调查,我们一直盼望着政府快点来改造。今年,终于盼来了。十月份,看到小区里挂满了有关大板房治理的横幅,社区工作人员很快上门向我们说明改造推进流程,我确认:真的可以搬了。
花园新村3幢-11幢也纳入了这次大板房专项治理范围,王钟颖知道这个消息后,觉得自己像中了大奖:
王钟颖
喜从天降!哈哈……如果没有政府站起来一力承担,换新房,我做梦都不敢想。
王钟颖原先的住房面积是73.88平方米,算上赠送的20%的面积,这次他选择置换一套105平方米的新房,自己只需要拿10万块钱出来。由于王钟颖腾房早,他还拿到了12000元的奖励和一次性租房补贴25500元。
王钟颖现在住在女儿家,房子原先是公交公司宿舍,只有六十几平方。王钟颖说:“新房预计2022年5月底拿到手,等装修好了,我就和女儿、女婿一起搬过去住,由他们来给我养老,将来房子也留给他们。”
憧憬着新生活,86的王钟颖觉得步伐也轻松了很多,碰到一起搬迁的老邻居,大家聊的再也不是以前暮气沉沉、生老病死的话题,而是住新房、再搭伴,享受好日子……
现在,终于可以说再见了!
老房子老时光留在了
大板房那段特殊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