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可以参照玄壶堂之前发布的文章为何古法以年柱来论命,结合研究。
一、疑问的起源
四柱论命当中,可能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也往往是令人迷茫的,我想,应该就是,这个命主到底应该用五行中的那个来代表,定立六亲。纳甲巫法比较简单,也有很好的唯一性,那就是这卦所属本宫五行。
可是四柱就头疼多了。到底该用日干呢,还是年干呢?用了日干,如果有相合的天干出现,那该用哪个五行呢?到底能不能成化呢?没有成化,到底化过去多少呢?
等于说,还没有来得及定立六亲格局呢,就已经被一堆问题困扰的不得前行了。
如果四柱是一个方程,那有没有更好一些的算法、解法来处理呢?
我们知道汉字最大特点就是多义性,因其具有形、音、意、像四大要素,故而一个字可以表达的信息很多,用处也很多。这既是优点,但有时也会带来困扰。比如当天干地支用于计数、计时的时候,当他们排列在四柱系统中的时候,到底那个天干只是表达时间的概念,还是同时也在表达着其他内涵,那些额外的信息中,哪些才是更本质的?
《子平真诠评注》一书中,引用了皇帝内经《素问》中但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作者只是作为参考收录了一段,并认为那个只是一个参考,对四柱之学并无多大用处。但,真的如此吗?
尤其后来看到《星命抉古录》一书中,有提到四柱之学实则源于古时的星学与历学,天干化气、地支三合、四柱纳音都出于历法与观星。
再后来,我因为对纳音的兴趣,而查录了一些书籍,比如《梦溪笔谈》中关于音乐的记载,周礼中关于音乐的一些资料,后来进一步查阅了一些古时历法方面的资料,并碰巧发现了一些关于河洛书图的文档,我想,也许我找到了一些五行最本源的信息。就在这个帖子里与大家分享讨论下吧。
二、纪元的开始
关于五行的最早记载应该源于这段,大家经常听闻的话: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那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一定是天一生水,而不是天一生木、生火呢?尤其当我想起,被《子平真诠评注》收录的那段《素问》中的话时,忽然有了些触动,现摘录于此: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奎娄。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乃天地之门户也。戌亥之间,奎壁之分也;辰己之间,角轸分也。故五运皆起于角轸。
甲己之岁,戊己,黅天之气起于角轸,角属辰,轸属巳,其岁得戊辰、己巳,干皆土,故为土运。
乙庚之岁,庚辛,素天之气经于角轸,其岁得庚辰、辛巳,干皆金,故为金运。
丙辛之岁,壬癸,元天之气起于角轸,其岁得壬辰、癸巳,干皆水,故为水运。
丁壬之岁,甲乙,苍天之气经于角轸,其岁得甲辰、乙巳,干皆木,故为木运。
戊癸之岁,丙丁,丹天之气经于角轸,其岁得丙辰、丁巳,干皆火,故为火运。
夫十干各有本气,是为五行,若五合所化,则为五运。
但是之后作者认为这个只能做个参考,因为这是医家之言,与四柱之学想去甚远。但是,医在古时与术同源,而术出于历、星。
古人计时,最初用土圭,以冬至日,正午时,日影最长为起点,此后逐日渐短,到夏至日最短,此后又渐长,到下个冬至日归于起点,期间正好365日而有余,这个周期便为一年之期。
为了校订这个周期的准确性,古人使用了很多参照物,并配以一定算法,使其便于应用,同时也更精准。古人发现五大行星在夜间运行轨迹基本等同于白天太阳运行的轨迹,晨昏之交,日月相合,五星汇聚。
在数学当中,有一个同余运算的规则。即当不同的周期从同一个起点开始计数,各个周期经历不同的循环次数后,会同时回到起点,这个周期可以视为一个大周期,一个更精准的,可以作为这个几个小周期组成的这个系统的总周期。
我们的华夏先民同样发现了这个数学奥秘,并将之用于天文观测和纪年历学。古人假定,在遥远的过去,某一年冬至夜半,五大行星处于同一直线,月满中天。这一年、这一日定为我们这个宇宙计时的开始,记以甲子,那个冬至日,定为甲子日,称上元元年。
然后以当时当下观测到的五大行星运行数据,来计算当时的时间距离上元元年过去了多久。可以说,之后的华夏文明承传中,历学一脉几乎就是一部用同余运算法则推演上元积年的演算史。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古籍见到如下的文字:
“当斯之际,日月五星同度,如合璧连珠然。”
“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
“昔人立法,必推求往古生数之始,谓之演纪上元。”
“壬辰以来,至景初元年丁已岁,积四千四十六,算上。此元以天正建子黄钟之月为历初,元首之岁,夜半甲子朔旦冬至。”
“推甲子为上元,至泰始十年,岁在甲午,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岁,上元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始于星纪,得元首之端。”
甲子上元以来,……至晋孝武太元九年甲申岁,凡八万三千八百四十一,算上。
直到大科学家祖冲之定立大明历,其中做如是记载:
“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月癸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上元之岁,岁在甲子,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聚于虚度之初,阴阳迟疾,并自此始。”
三、五行的真相
其实,术数当中的遁甲、取余为用,宫位移转、纳甲、纳音也都与同余运算有着极深联系和渊源,并且与土圭日影,月亮五星运行轨迹的图解分析、数理分析相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另外展开讨论。
从这里开始,我们回到本文最开始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五行的真正含义?
其实,五行,即五大行星。
《素问》论述五运中提到的丹天之气、黅天之气、苍天之气、素天之气、玄天之气,其实就是指五大行星,在夜间星空运行的轨迹。按照河洛之学的天数一、三、五、七、九次序,分别为:
一:玄天之气,即为水星,经于张翼奎娄。
三:苍天之气,即为木星,经于危室柳鬼。
五:黅天之气,即为土星,经于心尾己分。
七:丹天之气,即为火星,经于牛女戊分。
九:素天之气,即为金星,经于亢氐昴毕。
根据历学中对时间纪元的定义,是从冬至日开始,而冬季水星行于北天。大明历中讲到的“聚于虚度之初”,“虚”即北方七宿的第四宿,也即北方正宿,对应地支的子位。也就是说冬至夜半,五大行星会从晨昏交割之际,日月相会的虚宿位,沿白天太阳的轨道,次第行于中天,并以水星为首。
同时水星和金星在周天行转宫位、度数与太阳很接近,基本都为每天一度,每月一宫,一年走完一周天。而计时的开始定在冬季,故以水星类像太阳,象征天道,记为周期的开始;以金星类像太阳,作为周期的结束。这大概就是天一生水的古天文学的来历。
之后依次类推,三月木星经于东方正位的房宿,七月火星经于南方正位的星宿,九月金星经于西方正位的昂宿,五月土星行于中天。所以便有了,天三生木,天七生火,天九生金。
当然地数成之那个,偶还没搞太明白。
大概是由夜至晨时,月亮落下的地方对应的地支和先天数。因为五大行星升起时,等于太阳,所以天X生之,而到凌晨,月落日升,又可以看做它们类像月亮,月为阴、为地,所以会有地X成之。
这个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对照星图去研究吧。那个星盘我看了好几天,脖子都扭了。我觉得应该差不多了,不会有太大错漏的。
四、年柱的真意
所以从上述推论来看,五行其实源于天文观测。而我们用的时间,其实也是从天文观测中求得的。
天干地支只是一个坐标符号,排布在四柱中。那四干、四支,其实本身与五行本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唯一、确定。只有当它们跟特定天文、天象形成对应时,我们才说,这一天干,或是这一地支为某某五行。
而年柱因为计时算法的原因,往往跟五行真实本源有着比其他三柱更直接、唯一、确定的对应,所以古法中,优先取用年柱来代表命主本人,或者把四柱类比于卦爻,则这个四柱系统的本宫五行,以年柱为准。
这是为什么呢?
《素问》中说的很明白:
《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奎娄。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乃天池之门户也。”
《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六十七》:“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这里呢,有些涉及到河洛之学的东西。我先只提一些结论,至于原有,我们会另外展开讨论。在河洛九宫之中,震、巽两宫被认为是太极八宫演化的开始和结束。并按照一定原则,将开始定在震宫,震宫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特殊门户,所有进入本系统的能量,都有震宫输入。
震与巽,对应地支上的辰、巳,天文上的角宿和轸宿。以甲、己年为例。其年岁首之月,即寅月,土星会从角轸之间行入中天,北斗所指方位为戊辰己巳,天干皆为土,故属土运。
或者,从古时的天文学观点看,甲、己其实被灌入了土的能量,演化到术数中,就是甲与己化土。甲与己所代表的真正五行意义,是土星所象征、主宰的能量,即:五行真土。
所以《星命抉古录》中讲,古法不仅以年柱论命,而且六亲吉凶分别,以化气五行为证。
凡化气生我者,被我所克者为用为吉。
凡化气克我、泄我者为凶、为敌。
而且很多时候,财、官同属,财、杀相类,因其化气可以为我所用。
表面上看,似乎年柱论命从直观讲缺乏与命主的唯一对应性,而从古天文学、历学来看呢,年柱却与五行的真实内涵有着更深的对应。
所以古法舍表象,而求真谛。后世历学、星学没落,一部分承传流入市井坊间,变为命学,加之文化断代、战乱损毁,五行的真实意义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使得四柱命学表面上看,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但其实,四柱命学是建筑在上古历学、星学之上的一个衍生门类。
再进一步推究,我们便会发现,天干六合、地支的合、冲、刑、害,其实都源于河洛术理。而河洛之学其实是古历学、星学的图解和算法。
五、用神之道
有了前面的论述,我们就明白了。
为什么《星命抉古录》书论命皆以化气论,因为从年干看,化气才是年干代表的真正五行的力量。
并且古法论化气,是不看什么月令、坐支,能不能成化的,是直论化气本身。甚至于别说化不化的都不论,只见甲也当土看,只见乙也可当金看。
尤其在得地,得气时的论断也是如此。
比如丁坐卯,并不以不得地论,因为丁化气为木,卯是木的正位,并以丁见亥、卯、未全为贵格,为真五行有气。
之所以如此,大概就是因为年干与五行真正的对应关系来源于星学与河洛,运用时可以以化气为根本,并且没有后世附会的那些条件。
下面,我将《星命抉古录》有关十神、六亲论述的中,含有化气理论的文字摘录余下:
正官:古法重化气,正官皆化气所最贵。盖甲己土克丙辛水,甲己为主,丙辛为客,主克客为五行家所取。即卜筮亦复如是。若乙庚则作合矣,余可类推。
偏官:以化气证之,偏官皆泄气,古法重化气,即忌泄气,何言之?甲己土为主,乙庚金为客,甲见庚为主生客,即泄气也。乙庚金为主,丙辛水为客,乙见辛为主生客,亦泄气也,余可类推。
正财:正财有优劣之分,阳干正财为优,阴干正财为劣,非如偏财一例可取也。阳干正财,如甲之正财为己,己为妻,甲为夫化气一合可取也。阴干正财,如乙之正财为戊,戊之化气为火,乙之化气为金,火克金不足取矣。此为子平家所不知也,阴干若多正财,须克制之。
偏财:偏财以化气证之,有生我之力也。如甲之偏财为戊,戊癸火生甲己土也。乙之偏财为己,甲己土生乙庚金也,财旺身弱之说,不必信矣。
食神:食神之力等于偏财,如丙为甲之食神,甲己土克丙辛水,以化气证之,甲己为主,丙辛为客,主克客为化气之所取也。
伤官:伤官伤正官也,阳干伤官化气为克,阴干伤官化气为泄,如甲阳干见丁,丁为伤官,即丁壬木克甲己土也。乙阴干见丙,丙为伤官,即乙庚金生丙辛水也,克与泄为化气所忌。
偏印:偏印为枭,五行家所不取,如甲之枭为壬,以化气证之,丁壬木克甲己土也。乙之枭为癸,戊癸火克乙庚金也,年月见之,祖业必见凋零,日上见之,夫妻难免反目,时上见之,子息必不得力,甚则刑克矣。
四柱命学一道,用神二字可谓争论不休。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用神定义。那从《录》书来看,所谓用神,其实就是取用之道。
以年柱做本命看,凡化气生我者,化气为我所克者,皆可取用。凡化气克我、泄我者,为凶为忌,当取克制之道。按照这原则,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如下的取用规律来:
1、取用:
阳干:
合:正财
我之化气所克:食神与正官
彼之化气生我:偏财与正印
阴干:
合:正官
我之化气所克:食神与正印
彼之化气生我:偏财与劫财
2、凶忌:
阳干:
化气克我:枭印与伤官
化气泄我:七杀与劫财(刃星透干)
阴干:
化气克我:枭印与正财
化气泄我:七杀与伤官
论财星:
三命通汇、渊海子平中讲论正财、偏财时有提到,正财可以不怕劫财的,且正财喜透干,而偏财喜藏支,怕见比劫。其实不是怕与不怕的问题,藏与不藏的问题,而是当阴干见正财时,为凶忌,当取克制之道,所以取劫财为用罢了,所以阴干的正财透不透无甚大碍,只要身旺能担即可。而偏财为用神,直接取用之物,故怕比劫分夺,藏支最好。
论七杀:
从《录》书观之,倒是不必什么有杀先论杀。七杀不过是化气泄我之物。但是《录》书中七杀的取用之道,有别后世。从其论断可以看出,所谓七杀用刃、七杀用伤,是阳干、阴干分论的,并不都是七杀可以用刃、用伤的。
总结起来看,其实是七杀用合为上上之取。阳干用刃星合杀。阴干用伤官合杀。
其次才是用印星化杀,或是用食神制杀。但是阳干用食神,阴干用食神,正印的时候,两者化气都是我克之物,故要本身强健有气。不然克泄交加就要破格了。
至于阳干用伤官制杀,恐怕是次次之选了。
另外也不都是财杀相党都破格了。偏财化气生我,故偏财化气也必克七杀。所以只要本身强健有气,偏财带杀也是无妨。而正财带杀,才是真正的克泄交加,这个是按破格算的。或者说,只有正财见七杀,才当财杀相党看。
论比劫:
一言概之,比劫不都为凶物,取用要斟酌。
三命讲阴干不忌劫财,但是作者没有明白背后的道理,只是附会了一个什么兄不夺第妻。其实按化气看,阴干劫财为生我之物,可作用神。
同时,古法对藏支透干的用法也不同于后世。后世往往只当支中人元为待用之物,要到岁运引发,并到此为止。而古法中有更多活用,尤其支中本气透出时,这天干等同于地支所代表的神煞。比如甲见甲,一般只做比肩看。但是古法认为比肩即禄神,甲见甲,其实也是甲见寅。甲见乙,其实就是见刃。丙见亥和壬都是天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