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成年人难以启齿的暗示性语录

人,社群动物。

日常交际、说话沟通总要考虑到听者的感受,过分直接,容易被误读,自己被误伤。

不如用隐晦点的方式,说说“真心话”,避免大家关系变得难堪尴尬。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一书中说:“有些事情摆在台面上讲,可能不大合适,含蓄的表达尤为重要。

含蓄说话,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做法,有利于改善彼此的关系。”

“有话不直说”,是当代聪明的成年男女懂得的默契,约定俗成的潜规矩。

谁不懂一两句暗示性语言,就别怪傻傻的啥都分不清。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生活中最常见的四句暗示性语言,洞悉它的真实含义,正确解读它的用意。

“在吗?”=有事要拜托你

社交软件沟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在吗”,吊足所有人的胃口:

l 谁啊?翻看聊天记录,根本没和对方有啥太多交集。

l 无事不登三宝殿,千百年没聊过天的人这时候冒出来,来者不善啊!

l 最烦这种开场白!要不回他“我不在”?

这句看似很有礼貌地打招呼措辞,背后藏着无数的深意,结合问的人的身份和来路,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不仅让收到的人满脑子问号,搞不懂对方究竟想说什么;更容易逼疯“强迫症”:有话直说,别整这些虚的!

朋友是小有名气的创业家,赚了钱,在同龄人中有一定影响力。

一次大晚上,他收到一位广漂多年的大学同学的信息,开场白就是一句“在吗”。

出于经商的敏感性,他隐隐约约猜到这两个字背后暗藏的深意,心想大概率是有事相求。

果不其然,对方过一会丢来几句话:

“老家给爸妈买了新房子,搞装修差点尾款。”

“手头有点紧。”

“想跟老同学借点钱,下个月还。”

看吧!就说肯定有事要拜托自己,不然也不会大半夜来这么一句话。

为什么关系不熟的人,最喜欢用这种方式开场?

从沟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吗”这类的表达是一种试探性提问。

这两个字就像敲门一样,先试探性地敲一声,没回应就先不打扰,只有敲开门了,才会继续说下去。

为了避免过分直接遭到拒绝,提问者往往喜欢用这种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先给对方预热,再提出自己的需求。

至于回不回,就看听者的态度了。

下次一定=下下次也不一定

“下次是哪次?改天是哪天?以后是多久?”

“下次是25点,改天是星期八,以后是13点。”

前者是托词,后者是潜台词,反映出来的就是“随缘、不确定、看心情,永远不”。

作家苏岑曾直接点破社交场上的“假亲密”,她说:

“有一种亲密如此疏远,比如:改天有空聚、下次一定来。人人都说改天有空聚,但改天永远没空过。人人都说下次一定来,但下次从没有来过。”

深以为然。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有一个情节,过于真实。

余欢水跑去找朋友还钱,朋友爽快答应,还约了时间方式还钱。

可一到时间,钱还没见着,余欢水只好继续讨债,可朋友各种推诿,总说“今天不行”、“此时此刻正在忙”、不停约“下次”。

约到最后,余欢水终于明白朋友的敷衍和虚情假意,和朋友大干了一场。

多像平日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况!

比如约朋友见面叙旧,对方回一句“下次一定”。

这种情况摆明就是在说“下下次也不一定”。

又或者,两个人沟通到一定程度,其中一方说“下次再说”。

完全有理由相信,对方在暗示“下下次也不一定想继续聊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吧”。

其实不难理解,如果对方是真心诚意地,即便推迟,也会明确下一次的时间,而不是用如此简单的四个字打发自己。

所有被安排到“下次”的事情,很难真有“下一次”。

“委婉的话用于拒绝中,可以很好地缓解尴尬。”

这并非故意耍滑头,而是事情对他而言根本不重要或者没意义。

可考虑到彼此的立场和关系,不想道破,不好打击另一方的积极性。

所以才选择如此迂回,拒绝对方。

我再想想=这事别想了

有没有试过,跟别人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建议时,对方没有思考了许久,没有立即作出回应,而是说:容我再想想。

等了很久,却迟迟没有答复。

别等了,他早就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暗示你不用想了。

这在沟通心理学上,就是一种“没有明确的答应”的拒绝。

中国有句俗话:看人看相,听话听音。

意思是,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善于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由于沟通双方的背景、身份、地位和工作性质不同,出于某些原因,对方无法直接将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

如果揣摩不了,不明白“我再想想”这句话的意思,以为真的得等上几天才能得到答复,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当对方只是简单回复“我再想想”或者“回头再说”,他真正的潜台词是说:

“这事别想了,我不感兴趣,我也不同意,以后别说了”。

这么说,一方面是给说的人一个“交代”,另一方面又给自己留余地,不愿被强迫,同时也把自己抽离出来,以免处在很为难尴尬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请记住一个沟通原则:

模棱两可的答案,一般是偏向负面的表达。

如果对方真的会往深处想,愿意花时间琢磨事情,那么他的态度绝对是直接诚恳的;

但如果本身并不认同,或觉得没有继续谈下去的必要,那么他会出于礼貌,不把话说死,好给彼此都有台阶下。

不明说,却话里有话,就看听的人是否能准确无误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