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道易参解《成唯识论》的“三自性”

“遍计所执自性”,按老子之说“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巽高行蕴声人,坎一之水无形,须昔之得一。“遍计所执性”就是“唯识无境”,“无境”在北方之风得水,得终之玄黄如临。《战国策·秦策》计者,事之本也。《韩非子·存韩》计者,所以定事也。水火既济定中。《广雅》计,谋也。坎为水,为谋。那“遍计所执”相当于说日轮和时轮都有鬼,天地人三界都有坎鬼,不可以只看局部的一个界面,要遍计而后可执。老子说的“诚金而归之”,金刚断取方可执,如密宗之金刚乘。大分小辩,日轮看大势向上,时轮执一之法喜微明。

“依他起性”就是“一切法缘生自性”。“缘生”就是由缘而生。“缘生”而非“缘死”,震动生而艮静死,天下之常取人之道,譬如树挪死而人挪活。与《成唯识论》的以因缘为主、增上缘为辅的依他起模式相似。《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震起而应,震生于地而满盈,回人间道,可参解坤卦迵六:“其血玄黄,利永贞”。《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汉代的董仲舒曰:“性者,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礼记·中庸》谓“天命之谓性”或“自诚明谓之性”。《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依他起性”就是《易经》观卦上九“观其生”。“依他起自性”如老子说的是“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和“不自见曰明”,就是不自以为是,不设立场和想法,无私无欲而有一颗澄明的心,这样才能“依他起”而客观的有相应对策。“依他起自性”如《易经·系辞》所说“易,无思也”。

“圆成实性”在于“断惑证真”,达于“真如无为”之境。由“大圆镜识”而知“圆”字“言生”,所以“圆成实性”开示的是“唯识性”和“真如”。鼎卦六五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大日金刚之谓有而时轮离如之谓空,是故谓时轮之中道。《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曰:“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成唯识论》:“实相真如,谓无二我所显”,故我空、法空所显示的诸法真实的性质,就是圆成实性。离明真如,是故有《因明入正理论》和《因明正理门论》的说法。

“真如”按《金刚经论》有类似说法:“佛说真如,即非真如,是名真如”,这是一种反闻转念。 《佛地经论》云:“由离一切虚妄颠倒,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帛书老子》“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离如坎若,师物无境,丽土无名故须无欲。《帛书老子》第65章:“幽呵鸣呵,中有请吔。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坎幽震鸣乃水雷屯互卦坤,颠倒之山水童蒙,“童蒙求我”之如“中有请吔”。乾天为父,是故“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明功丽土之坤小乃“顺承天也”。

唯识论的“五法三自性”的“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自性”不是简单的否定“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肯定“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执一,执一微明,忍辱。“依他起性”是震起,坎为一,坎水北方卦,震卦五行属木,震为东方卦,水生木,故“遍计所执性”而后生起“依他起性”。和水雷屯不同,《摄大乘论》说“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是雷水解,由雷水解来复法喜而到雷火丰,故金刚断取增上缘之真如醐醍为镜。五方佛之东方不动如来所净五蕴为识蕴,所转佛智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又称金刚智,金刚喻定而以真如醐醍为镜,大圆镜智由转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得,妙喜世界是取法喜孕生之“微明”,金刚之断取“微明”就是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水尽头,也就是无明明尽。参解《帛书易经》大畜卦六四“童牛之鞫”,“鞫”为水尽头,元吉乃有喜。唐朝慧能禅师在《坛经·机缘品》所说:“大圆镜智性清浄,平等性智性无”。巽下断之有“净”,震和巽之阴阳错故谓“清净”;坎阴极之“无”,离和坎阴阳错故谓“无”。南方宝生如来和东方不动如来常相互融通,故“圆成实相”也是讲“一切法的平等真如”,能识而后能受,圆成中实似水火交融之醐醍如镜而平等受福。另外角度看“重生”和“继明”也是一种镜像。“三自性”是从执一坎若,到水生木之震起,最后是雷火丰大之真如,圆成实相乃大圆镜识,综上所说“三自性”是相生的,也是层层递进的发展关系。

常说“万法唯心”,坎为法而心为火藏,坎水下而离火上,而这种水火交融的“醐醍”,就是《老子》说的“微明”,佛说的“真如”。震满盈高控,震起向上的圆成真如。“五法”概括:相,名、分别,正智,真如。这个相名和分别乃有无相生而进入“唯识无境”,“正智”和“真如”则囊括了无漏法。正架之“正智”和向上之“真如”才是合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