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立春的含义和谚语

立春的含义和谚语

立春是一年当中新的开始。中国历史就是一个比较讲究传统的国家,从远古流传下来很多关于立春的谚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春的含义和谚语,欢迎阅读。

立春的含义和谚语

【立春的含义】

立春时值阳历2月上半月,农历常为一月上半月(逢闰月年则时令不确定)。天文学上把“春分”作为春季的开始,气候学上则以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统一的标准来划分各地的季节,当候平均气温上升到10℃时,即为冬季结束,春季开始。

立春是反映季节和物候的一个节气,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出一派富有生机的景象。俗话说:“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即“立春”之日不在“五九尾”便在“六九头”。立春以后,白天逐渐增长,气温慢慢回升,土壤由下层开始化冻,冻土变浅。

在这一天,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昼变长了,太阳也暖了,气温、日照、降雨也都处于这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地里的小春作物长势会加快,同时,油菜抽a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会明显增加,应该注意及时浇灌追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俗话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就意味着已将开始大春备耕,人们不能再闲置田地了。但是虽然立了春,在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的,依旧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并且在这期间也会有强寒潮侵袭,’引起天气干早,也常常伴有大风和降雨,这对于农业来说,应该注意采取措施。

立春这一天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气,它更多的是为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为全年的第一个节气,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是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之日,晚上七点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中国各地。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但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咬春是什么意思,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咬春是什么意思,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立春,俗称“打春”,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年节被称为“春节”的重要原因。

农谚讲“春打六九头”,就是说“立春”之日一般在冬至后46天左右,即从冬至日开始数九,到第六个九日便是立春。这个时日一般在农历腊月底前后。立春,就表明春天开始了。春天的开始,象征着万物的生发,一冬的沉寂即将结束,因此“立春”是农时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据《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干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兆于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由此可知“立春”古代朝野极其重视的重要节日。

【立春的谚语】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的习俗】

打春牛、抢春

打春牛,在民间又称为“鞭春牛”、“鞭土牛”。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上古。《礼记·月令·季冬》中记载的“命有司大滩,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气”,应当是古代“打春牛”的滥觞。

到了唐代,“执杖鞭牛”的习俗又成为立春日的重要景观。所谓“执杖鞭牛”,就是在祭祀仪式完毕后,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唐代大诗人元镇的《生春》一诗中就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之句,这恐怕就是对当时这一习俗的生动描绘。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了《土牛经》之后,这一风俗更是广为传播和流行。清康熙时期的《济南府志·岁时》中对打春牛习俗的记载更加详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替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I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络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看来,在古代立春日“打春牛”活动中,官方和民间还有众多的其他祈丰驱灾活动相伴。

由上述可知,立春日打春牛的意义,不只是送寒气,促春耕,也有祈福驱灾的含义在内。因此,各地对这一活动极其重视,制作春牛的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用土堆雕的,也有用秸秆和纸扎糊成的“纸牛”。打春牛之后还有抢春的风俗,即把土牛打碎后,人人争抢春牛土搬撒到自己的田中,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最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习俗是,迎春牛时,观看的民众依次向春牛叩头,祭拜完毕,众百姓一拥而上,争相将春牛弄碎,将抢得的春牛泥土带回家撒在牛栏内。山西晋南一带则用“纸牛”祭春,并在牛腹中装满五谷杂粮、红枣、栗子、核桃、花生等干果,纸牛被抽打碎裂后让孩子们争抢而食,形成“抢春”的又一种习俗。在农耕时代,牛是农家最重要生产工具,在立春日拜土牛,并争抢堆砌土牛的土和纸牛腹中的五谷杂粮和干果,既是表达对耕牛的尊重和敬意,也是用牛的任劳任怨、埋头耕耘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开拓奋进。

咬春

咬春讲的是在立春日的饮食。立春对农时的重要性,决定在立春日的饮食也比较讲究。农人的饮食讲究和耕种土地上生长出的各种产品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人家这日讲究吃萝卜或生菜以及由葱、蒜、芥、姜、韭五种辛辣味的菜拼成“五辛盘”;用菜作馅,用小麦面作皮包成的铺盖卷形状的食品称为“春卷”,可蒸可炸。人们食用这样的食品称为“咬春”或“吃春盘”。也有的地方在这一天吃用素馅包的饺子,也称为咬春。古俗这一天忌吃荤,以表达对耕牛五畜和各种动物的尊重,也表示这个季节各种动物已进入繁殖期禁止猎杀的意思。

“咬春”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大诗人杜甫在《立春》一诗中说:“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诗中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菜传纤手送青丝”等句就是描述当时立春日咬春的习俗。将春卷列为立春日食品,始于唐,盛于宋。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春卷)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由此可知,古人对于春卷的考究程度以及对“咬春”活动的重视。

咬春的习俗一直到今天,仍在各地流传沿袭。每逢立春,家家都要备上美味可口的春卷,配以萝卜、生菜等新鲜蔬菜调配的菜肴。

萝卜以及“五辛盘”等新鲜蔬菜食物,在中医看来都是属于“驱寒杀菌、健脾宽胃”的饮食,在象征冬去春来的“立春”日吃这些菜蔬,既象征着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又表达着对来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期盼。

【立春与养生】

“倒春寒”最易损耗阳气

古人创造了阴阳学说,阴阳双方是对立消长、互根互用,还能相互转化,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阳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像是现代城市中发电站提供的电力,如果电力不足,城市就会瘫痪,对于人体来说同样是这样,离开阳气的扶持和养护,也会枯萎。

《黄帝内经》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就是:阳气是维系我们生命生生不息的一种元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没有了太阳,万物无法生存,没有了阳气,我们的寿命也难以长久。立春时节,一方面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另一方面外界寒气尚未退去,时而侵袭,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倒春寒”,这时最易损耗阳气,因而也是最需涵养阳气的时候。

“春捂”得法最重要

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寒了。此时人体阳气已经开始升发,皮肤肌理也逐渐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会有所下降,寒邪就会乘虚而入。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等这些疾病最容易在这个季节发生,就是这个原因。但如果能够做到及时防范,“春捂”得法的话,是会减少发病机会的。

“春捂”得法,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暖“两头”,二是要捂下身。“两头”指的就是我们的头和脚。老人,尤其是头发稀疏的,千万不要过早地摘下帽子和围巾。同样,脚上也不要过早地换上单鞋,寒气会自下而上、由表及里地侵入体内。

另外,寒多自下而生。这与现代“人体下部血液循环比上边差,更容易受到风寒侵袭”的说法是一致的。“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是“天人相应”。像一些年轻的女士过早地换上单薄的紧身裤、短裤、短裙,这样是很不好的。寒风刺骨侵入下身,时间久了就有生病的隐患。曾有报道,突尼斯妇女喜欢一年四季穿裙子,结果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约占妇女总人数的70%。而女性所患的诸多妇科病,大多也与感受寒冷有关。所以,在“风度”与“温度”之间,从健康角度来看,还是选择后者为好。

“早起”要适宜

立春过后,阳气渐盛,白天的时间也渐渐拉长。夜为阴,昼为阳,我们要养阳,建议您要早点儿起,这样可以更多地纳取一天当中的阳气。这里有一个原则叫“与日俱兴”。早点儿起,但也不要三、四点就起来。这时候还属于夜,阴气尚未退去,对养阳没有什么好处。早起时最好看看太阳,什么时候有曙光出来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起床了。阳气会随着太阳的升起,在体内慢慢升腾。这就是“与日俱兴”的意思。

但有一些中老年朋友,已经养成了三、四点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了的习惯,那该怎么办?建议不要急着出门,可以在家里稍微做一点儿家务,比如准备点儿早餐,或者是在家里做一些小的室内活动,有一个预热的感觉,这对您的身体是有益的。

“动则升阳”有选择

等太阳出来后,就要走出去了,一定要运动运动,“动则升阳”。但要注意场所和天气的选择。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生活在郊区、乡镇的朋友还好一些,但如果生活在大城市,不要往车流量大的马路边上去。

中医认为,春天的阳气在树林、河流边尤其旺盛。所以在城市,尽量去公园锻炼,那里更有利于养阳。如果实在不方便,就在自家的小区里锻炼也比去大马路上要强。如果赶上大雾天,等云开雾散后再去运动。

此外,饮食上要尽量多吃一些具有升发性质的东西,像芽菜、春饼都是传统中立春时节的好食物。但吃这些东西的时候不要往里边加醋,醋具有收敛性,一边儿要升发,一边又在收敛,养阳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如能在立春之际,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合理养生,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是十分有利的,甚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春的含义和谚语】相关文章:

有关立春的谚语01-09

有关立春气象的谚语08-26

立春节气的谚语08-24

游学的含义和意义11-15

关于立春的谚语4篇12-26

关于立春的谚语 4篇12-14

关于立春的谚语有哪些12-14

二十四节气立春的谚语大全_关于立春节气的谚语08-14

绩效和绩效管理的含义09-21

形体训练的含义和内容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