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9日)早晨醒来,家庭群里好些亲戚发“小年快乐”的祝福,突然我脑子里一恍惚,昨天不是刚吃了水饺了吗?难道是我过错日子了?
问了爸妈,又问了同事,才发现,原来过小年竟也有南北方差异!(笔者南方人,工作在北方)
南北问题,一直都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问题,因为南方人和北方人有非常大的差别,比如粽子问题,比如豆腐脑问题,比如“南北颜值大作战”等等等等。
但话又说回来,南方人和北方人,都是汉族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
其实,在历史上,南方和北方出现了大规模的“分流”。北方曾经被胡人占领,不愿意做亡国奴的北方人,就南下,后来变成了南方人。
当然,留在北方的人,也不是谁都愿意。有的人觉得,谁来统治,都是一样的,都得交皇粮。有的人想南下,但是害怕路途遥远,会水土不服。有的人想南下,但是太穷,买不起车马。
不具备上述三大特点的,就南下了,他们驱赶百越民族到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和广东省西部,占领了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成了南方地区的新主人。北方逐渐接受了胡人的习俗,并同化了胡人。
再加上南北方的地形差异极大,南方多山多水,北方多平原;南方靠近海洋,北方远离海洋,所以双方习俗产生了特别大的分歧。这其中就包括南北方的小年不是同一天,南方是二十四,北方是二十三。
为什么会这样呢?
越往南,小年时间越晚
翻阅了几本日历,发现日历上面都是将腊月二十三标注为“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只是南方民间的一种习俗。
究竟为什么南北方的小年差一天呢?对于这件事,民间有种说法:小年从清代起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区别,也就是说,当时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据说,小年原本就是在腊月二十四,但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一向节俭的雍正皇帝在腊月二十三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之后王族、贝勒纷纷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由于北方长期是政治中心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同一天,受官方影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依然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越往南边,过小年的时间越晚,到了广东一带,老百姓甚至是把三十儿晚上当做小年来过的。”北京民俗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朱羿说,虽然南北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致,但风俗习惯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比如说,南北方都会在小年这天祭灶王,这也是过年期间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民俗传说中认为,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家人的善恶,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为了让灶王上天多说好话,所以要在灶王上天这天祭拜,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为了让灶王少告状,还要用糖瓜把灶王的嘴黏上。所以,就有了“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只不过,糖瓜这类食品在北方比较常见,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可能不利于糖瓜的保存,所以南方人吃得少一些。
那么小年应该吃什么呢?南北小年食物各不同!
北方小年吃这些▼
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山东半岛吃面花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山东鲁西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河南火烧
在河南,家家都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晋东南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关东地区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南方小年吃这些▼
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年糕
宁波的年糕主要由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口感Q弹,有糖年糕和炒年糕,炒年糕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炒出酸甜咸。
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同一天,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元宵
惠州民间称 “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爆米花糖
江西靖安有“小年小年,爆米花甜”的说法。小年这天,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此外,小年时间除了南北差异,在不同的地方还有具体的差别,今天央视新闻微博发起了一个投票,很直观的表现了各地的小年时间。
尽管如此,虽然在“小年”时间上我国各地存在差异,但一些习俗活动和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那么,你们那的小年有啥特色美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