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民俗
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生活内容,同时也是人类繁衍、家族延续的重要前提。婚俗作为一 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而历久不衰;一些恶风陋俗逐渐消退,但也有一些会 “招女婿”“早凭借旧的社会残余势力袭衍下来,如“冥婚” 婚”,甚至买卖婚姻等不良婚俗,仍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今天的婚俗生活。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 相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纳采当于现在的议婚、提亲,“问名”即“合婚”,测双方八字,“纳吉”就是现在的订婚,“纳征”是彩礼, “请期”就是“择期”“择日”,确定迎娶(婚礼)日期,“亲迎”就是迎娶,正式结婚或出嫁的过程。每一环节、每一行动以及每一物品用具,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风尚、经济发展、文化沿革密切相关,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婚姻习俗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婚俗的变迁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婚俗礼节也发生了巨变。从1950年代的一包糖,1980年代的“三转一响”,到21世纪特色婚礼的个性张扬。与此同时,随着很多传统风俗渐渐消失,年轻一代越发怀念那种浓烈的感觉,越来越多的传统元素被移植到当下的婚庆中,中式婚礼渐渐演变成一种浓郁的时代婚庆文化。
订婚民俗区
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六礼” 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但大体仍沿旧俗,特别是农村,虽然许多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从简,但很多重要礼仪程式至今未变。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 “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订婚为止。“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议婚的程序全省大体相同,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发言权的。现在提倡自由恋爱,呈现出媒婆说媒和自由恋爱共存的形式,只不过现在的媒婆多已不是过去“有三寸不烂之舌”的专业媒婆,可以是同学、同事、朋友、亲戚、邻居甚至专业婚介机构或网络交友平台。包办婚姻在过去很常见,现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或指腹为婚的旧俗。过去,贫苦的农民无力抚养女儿时,便找一有儿子的家庭,通过中人,将女儿卖到男家做童养媳,初为养女,待男方成年后圆房,成为儿媳。旧社会还流行妻 妾制,不少富裕家庭都纳妾,也有些家庭是出于继嗣而娶妾。新中国成立后已废除。一些 农村长期流行冥婚,称其为“阴婚”“配鬼妻”等,即未婚男人死亡后,便为其找一位死亡的未婚女子。完成形式上的婚礼,葬在一起。现虽已少见,但某些地方仍时有所闻,甚至引发为了冥婚而盗取女尸的犯罪行为。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必须借助媒人来完成,所谓“无媒不成婚”“三 媒六证”“明媒正娶”“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男女青年和家中双方都已看好,仍需媒人牵线。现在社会交往度高,自由恋爱已成大流,媒人只是人们为维护传统婚俗的一个象征,相互沟通,不便说的话让媒人去说,不便办的事让媒人去办。如果媒人是自家亲朋好友就省心省事多了,大可不必破费或少许破费;如果请乡间专事媒人,请吃请喝是免不了的,好烟好酒及事成之后银钱酬谢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现代城市中工作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每天疲于工作,媒人和应运而生的婚介机构成为新时代的“媒婆”。
合婚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方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也就是“六礼”中的“ 问名”。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 。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四柱” (即“八字”,出生时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属相有无克害。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相害的属相结成恋人或夫妻,会无事生非,经常吵架,影响感情,有的最终走向分手或离婚,不宜婚配。所谓犯“相害”,是指十二地支相害,共“六害” ,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民间有“羊鼠相逢一旦休,不叫白马见青牛,金鸡不与犬相配,兔子见龙不长久,蛇遇猛虎如刀切。猿猴见猪泪交流”之类的俗语。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 、时等事项。至此,亲事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 有主了”,在晋中、晋城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
现在除部分偏远农村外,看“八字”的已不多,人们更注重经济实力和文化程度及人品,不仅男女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要打探了解各自的学历、职业、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双方父母还要打听查清对方家族的“门底”、为人 处事的“人品”等等。这一阶段少则三两月,多则一年半载甚至更长。大致了解的差不多了,才可进入订婚程序。
相亲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 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订收入水平、婚事成否。晋北相家是女方上男方家,看男方家庭住房情况、公婆身体状况等。女方来时由嫂嫂、姑姑以及姐妹们陪同,男方也要通知亲朋前来作陪,中午设宴招待,午饭一-般多为油糕或饺子。相家结果如女方不满意,会找下借口托媒人委婉地告给男方,如女方满意,就基本同意男方的求婚。现在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即”对像” 。现代城市生活压力大,节奏紧张,男女青年找对象都通过同学、同事或应运而生的婚介机构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