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中有一段话:“总觉得爱情很奇怪,它是一种宿命的东西。对我来说,它的内容就是,碰上了然后就爱上,然后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影戏《卡萨布兰卡》里有句台词:“世上有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很多人对爱情都有种宿命感,觉得冥冥中早有安排,相应的,一个人会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其实也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
一个人会动心的因素,隐藏在自己身上
南怀瑾先生说,什么叫恋爱啊?自私到极点就是恋爱的最高峰,因为恋爱的时候,我爱你才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所以一切都要听我的,这个就是恋爱哲学,自私到极点就叫做爱。
其实也说明了,我们对别人动心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在他身上得到了满足。
这种内心需求,来自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所持的信仰不同等等。
每个人内心的需求都不一样,因此选男人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对男人的性格有要求,喜欢幽默风趣的男人,或者喜欢性格严谨沉稳的男人,还有人喜欢腼腆单纯的男人。
也有的人对男人的能力有要求,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事业成功,或者是体制内的人,还有人仰慕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人才。
人们通常在找对象的时候,并不明白自己的内心需求,只是从遇到的男人身上寻找吸引自己的点,找了就能开始一段感情,找不到就下一个,在这样的寻找中,我们的标准也许从外貌改变到了性格,从性格改变到了家庭条件,从家庭条件改变到了文学内涵。
这期间都其实只是我们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挑挑拣拣,选择一个当时当时最匹配自己内心的人结婚,其他不重要的因素有了锦上添花,没了也瑕不掩瑜。
最终,我们从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选择了一个男人结婚,我们复盘往事时,懂得自己内心的人会说,嫁给这样的男人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不懂得自己内心的人,会觉得这一切只是冥冥之中注定。
找对象结婚要戳破偶像剧泡沫
当我们明白自己找对象的最终需求来自于自己,那对自己的反思和思考就非常重要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男人做配偶,但其实这不是我们真正的需求,或者说,这是我们形成的一种错误的需求,需求是真的,但真的并不是对的。
比如在十几年前流行的台湾偶像剧,女主相貌平明,行为处事单纯不经大脑,凭无脑的善良就能赢得男主的倾慕,任凭女二家世优越,高学历高颜值都干不过傻白甜女主。
如果你信了这样的爱情故事,并希冀在平庸中获得白马王子的青睐,那基本就是注定孤独一生的结局。
因为这种情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极度美化的,戏剧化极强的。
偶像剧中的情节,大概真的如那句戏言“女主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能让所有人围着她转。
女人只有穿过偶像剧的泡沫,才能看清楚婚恋市场中,也是等价交换的。
作为女孩子,重要的是不要恋爱脑,不要在男人的小恩小惠中迷失自己,随便的坠入爱河,好好的挑选另一半。
在挑选对象时,有些观点虽然听起来现实,不好听,但却实实在在是过好生活的关键,比如男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女人婚后的生活质量,比如男人的素养,决定了婚后生活的下限。
所以,找对象这事,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去看男人,理性地判断男人身上和自己的契合点,这样建立的婚姻关系相对稳固一点。
找对象结婚这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网上有个女人712分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嫁入偏远山村,生6个孩子沦落成低保户。
结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很多人以为结婚不合适了可以离婚,但是其实很多人的人生从结婚那可就注定了。
在能力范围内好好挑选自己的另一半,其实是女人非常聪明的做法。
曾经有一项研究显示,普通人的配偶和自己住所的平均距离不超过五个街区。
在我们找对象的年纪,多出来参加一下各种活动,多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主动去选择自己的择偶群体,有意识的从里面挑选最优秀的人作为自己的另一半。
曾经有个女孩说,她读的大学是师范类的,学校里面女孩子很多,男生没几个,现有的几个男生自己还看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她把目光锁定在了附近几所好的工科院校,那里面优秀的男生很多。
她没事就去会这些学校转悠,在他们食堂吃个饭,去他们图书馆看看书,去围观一下学校的各种活动,最终认识了自己老公。
现在她们夫妻二人在全国几个一线城市都有房产,年收入九位数,35岁实现财富自由。
她说,我去他们学校转悠就是为了遇到好的男人,不是现在的老公也会是别的优秀的男人,只是恰好我碰到的是我老公而已。
结婚前,好好挑选适合自己的另一半,结婚后好好珍惜拥有的另一半,每个阶段都用心经营。
当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也坦然地说一声,冥冥中注定,无怨无悔,心存感激。白落梅说:“全部相遇,都是三生石上的旧梦前缘,久别相逢,都是宿世慈善种下的善果。”“冥冥之中注定”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开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