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张图片大家都不陌生,在31年前的安徽张家湾小学,伴随着“咔嚓”声,这一秒过后,图中女孩苏明娟的人生被改写。
这张照片成为希望工程宣传照,火遍全国,毫不夸张地说,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
1989年10月30日,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学生——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小学三年级小学生周桐(左二)
1990年,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词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一个闭塞的山村里,这里的人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着,那个时候,能吃饱饭都是一件幸福事,更不用说孩子上学了。
幸运的是,苏明娟的父亲虽然一辈子也没出过几次山,但是思想却并不保守,他清楚地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
苏明娟家离张家湾小学有6公里远,为了上学她早上需要提前一小时就从家里出发,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四次。
虽然已经如此艰难,苏明娟每个学期近百元的学杂费还是成了家里沉重的负担,好几次都因为交不上学费差点辍学,每次都是在父亲的支持下东拼西凑借钱来维持学业。
1991年4月的一天,《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海龙来到这里。
自从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解海龙就很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并决定用相机来记录这些珍贵的画面,他辗转大江南北跨越20多个省,去过100多个县,拍摄了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
解海龙去过很多贫困农村,也见过许多落后的景象,可是当他来到张家湾小学时,看着眼前年久失修的土地庙,教室没有窗户,甚至没有照明灯,他的内心还是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回到北京后,解海龙从千百张照片中选中了那张“大眼睛女孩”,照片上的小女孩头发蓬乱,脸颊冻得通红,握着铅笔头的小手上满是冻疮,但那双大眼睛格外明亮,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期望,解海龙为这张照片取名为《我要上学》进行发表。
一个月后,希望工程就收到社会各界的1亿多元捐款,贫困地区儿童教育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年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建成。
1998年,作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14岁的苏明娟成为安徽省团十四大代表候选人,走进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团的代表大会。
当然,苏明娟也没有辜负社会给予的沉甸甸的希望,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2003年考入了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
进入大学后,学校为她设立了助学补贴,社会爱心企业也提出要资助她大学时期的全部费用,但是这些都被苏明娟一一拒绝了。同时,她还提出退出希望工程援助对象的想法。
“我只是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养活自己了,希望你们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
长大之后,苏明娟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诱惑,慢慢地她开始学会甄别媒体的资质和采访目的,摆平心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大眼睛”不只代表她自己,也代表着千千万万受过帮助和即将被帮助的贫困儿童,当初因为那张照片,希望工程改变了她的命运,她也希望长大后的自己作为希望工程的象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大学毕业后,苏明娟进入了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她拿出1000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后每年都会坚持向希望工程捐款。不仅如此,苏明娟周末还会去孤儿院做义工,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
2017年,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此消息一出便被各大新闻媒体疯狂转载,说她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副厅级的干部。
为此,苏明娟接受采访,澄清自己不是官更不是什么副厅级,人事关系仍在原单位,在团省委只是兼任,没有行政级别,另外她再次强调希望大家把关注点放在希望工程上,而非她本人。
此时的苏明娟已经嫁为人妻,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她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通过团省委这个平台吸引更多有爱心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大眼睛”女孩已经年近四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庭幸福,爱情、事业双丰收,但她从没有忘记希望工程曾经带给她的温暖,身体力行地帮助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转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