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研究专辑
易学研究历来是传统文献研究的重镇,但过往的研究多依循旧有的治经传统。近年来,马王堆帛书、王家台秦简、清华简等多批材料均发现了易学相关文献,新材料的出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易学研究与探讨的进展,亦令易学研究开启新的途径。本专辑以易学研究为题,主要关注先秦秦汉易学的发展,旁及借由易学进行的社会、思想、文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将陆续推介相关文章。推送过程中持续欢迎赐稿,请寄至xqqhsyj@126.com,或联系策划人wujiningjj@163.com。
作者简介:梁韦弦,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帛书《周易》、《易》今古文与汉易卦气学
摘要: 马王堆帛书 《周易》的卦序并非史书所称西汉今文 《易》的卦序,这种卦序的形成远在传本《周易》卦序之后,这种卦序与西汉孟、京卦气占法无关,故这种卦序并不能证明孟、京的阴阳灾变 《易》学是早于先秦儒家 《易》学存在的 “《周易》古义”。《序卦传》与十翼它篇当同为先秦儒家 《易传》。坤卦卦名的写法本即为坤,不存在因以 “坤”易写 “川”而失去其卦名本义的问题。
晚清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曾指古文《易》为晚出伪经。上个世纪初,新发现刻有《周易》部分经文和《说卦传》的熹平石经残碑,疑古学者钱玄同为弥合这一发现与康氏之说的矛盾,曾作文讨论今古文《易》问题。现在有专家在马王堆帛书《周易》的研究中又重提今古文问题,以为帛书《周易》即汉初田何所传今文本,这种文本的卦序是专门用来讲占筮学的,其占筮学即体现为西汉孟喜、京房讲阴阳灾变的卦气学,而这种讲阴阳灾变的《易》学是先于孔门义理《易》学存在的“《周易》古义”,并认为,由于传本古文 《易》的流行和出于秦汉的 《序卦传》为传本卦序张目,以及今文坤卦卦名 “川”被易写为古文的 “坤”,遂使如帛书卦序的古义和坤卦卦名的本义不明。这些说法总的看是想借助历史上形成的推崇今文的学风和现在人们对出土文献的重视,像朱熹那样去追寻 《周易》的本义,不过是朱熹把邵雍的先天学说成是 《周易》本义,而此说将汉易卦气学说成是 《周易》古义。这里想讨论一下这些说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熹平石经卦序、传本卦序和帛书卦序
民国初年,马衡曾据当时新出的熹平石经残碑考证,石经所用为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今文《易》的京氏本。关于熹平石经所用为四家《易》中的何种,学者们虽有不同看法,但石经是东汉学官从西汉学官承继来的今文本,这是没问题的。马衡说残碑的“一面为 《周易》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存二百八十六字”。就这一面影印石刻墨本来看,虽有些卦爻辞残损较多,但仔细核对残碑文字,这十八卦还是可以确认的。这十八卦依次为: 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显然,这种源自西汉的今文卦序与传本 《周易》卦序是完全一致的,在传本六十四卦的第三十七至第五十四。而这十八卦在帛书经文的次第是: 家人第十三、睽第五十三、蹇第二十、解第三十、损第十二、益第六十四、夬第四十二、姤第八、萃第四十三、升第四十、困第四十五、井第二十四、革第四十六、鼎第五十六、震第二十五、艮第九、渐第六十、归妹第二十九。
比较石经、帛书和传本这十八卦卦序的异同,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帛书《易》与史书上所称的西汉今文《易》并不是一回事。西汉今文《易》的接受系统是清楚的,据史书的记载,汉初田何经丁宽再经田王孙,传至施、孟、梁丘,而京氏又自谓学出孟氏。这就是说,无论汉石经所用为西汉今文四家中的何种,其卦序就是田何所传孔子一系《易》学的卦序,而帛书《易》的卦序并非史书所记田何所传《易》的卦序。第二,由传本《周易》卦序与熹平石经卦序相同来看,若以传本《周易》为古文本,所谓今古文本的差别,不过是前者由师徒授受而来,后者由先秦古书而来,文字虽略有差别,而卦序并无不同,两者实同出先秦儒家《易》学。这两点都说明,传本《周易》与西汉田何今文《易》同出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卦序与帛书《周易》的卦序并不相同。
那么,会不会如有专家所说,田何授《易》时本就传过两种卦序,一种如熹平石经卦序,是用来讲义理的; 一种是如帛书 《周易》卦序,是专门用来讲筮法的,而这种讲筮法的是秘本卦序,只在个别弟子中秘传?我认为所谓秘本和秘传的情况事实上不会存在,主要理由有三: 第一, 《汉书·儒林传》已明言所谓秘传之事本为孟喜的谎言: 孟喜 “从田王孙授 《易》。喜好自称誉,得 《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 据此,所谓有秘传之事,本不确实。孟喜之所以造出此说,不过是为了使其得自江湖的 “《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之学得到合法地位。第二,西汉时将 《易》用于占筮,是理所当然的正常之事,朝野皆以长于占筮为能事,如梁丘贺、焦延寿、京房、谷永等,都曾因占筮应验而得到皇帝常识。后来如 《易纬》中的许多预言,皆托于孔子。也就是说,以西汉的风习,若田何传孔门占筮学,是正常的,并不存在有专家所谓会给孔子造成什么不良影响的问题,完全可以公开进行,并无秘传之必要。第三,从所谓秘本经文已见帛书 《周易》这样的抄本来看,若果真是用于讲筮法的,恐怕也不会是什么口传秘本之类的东西。
要之,帛书《周易》既非史书所称西汉今文《易》,也不会是什么田何传授筮法的秘本,其卦序是孔传《易》学系统以外的东西。
二、帛书《周易》卦序与汉易卦气卦序
有专家说帛书《周易》卦序是田何所传孔门讲筮法的卦序,而这种卦序的筮法即体现于西汉的孟京卦气学。其实,不仅说帛书卦序出于田何是没根据的,说孟京卦气学与帛书卦序有关系也是没根据的。因为就孟京卦气学来看,其易卦的排列结构与所谓帛书《周易》的秘本卦序,分明就是两种功用不同的东西,即帛书卦序实际与孟京之学的卦气占法并无关系。帛书六十四卦的次序是: 1、乾,2、否 ,3、遁 ,4、履,5、讼 ,6、同人,7、无妄,8、姤,9、艮,10、大畜 ,11、剥,12、损,13、蒙,14、贲,15、颐,16、蛊,17、坎 ,18、需,19、比,20、蹇,21、节,22、既济,23、屯,24、井,25、震,26、大壮,27、豫,28、小过,29、归妹,30、解,31、丰,32、恒,33、坤,34、泰,35、谦,36、临,37、师,38、明夷,39、复,40、升,41、兑,42、夬,43、萃,44、咸,45、困,46、革,47、随,48、大过,49、离,50、大有,51、晋,52、旅,53、睽,54、未济,55、噬嗑,56、鼎,57、巽,58、小畜,59、观,60、渐,61、中孚,62、涣,63、家人,64、益。
清人惠栋据《新唐书》所载僧一行对《孟氏章句》的引述,于《易汉学》中列有体现孟喜卦气学的《六日七分图》并有解说: “孟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余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合周天之数。内辟卦十二,谓之消息卦”,“四卦主四时,爻主二十四气,十二卦主十二辰,爻主七十二候,六十卦主六日七分,爻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辟卦为君,杂卦为臣,四正为方伯,二至二分,寒温风雨,总以应卦为节”, “唐一行 《六卦议》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京氏又以卦爻配期,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分,余皆六日七分”。
由以上关于孟喜与京房卦气学的说法来看,两者大同小异,原理一致。按卦气说,卦气起于坎北,故其四正卦之次为坎冬、震春、离夏、兑秋。将《六日七分图》中其余六十卦展直排列则是:十一月,未济、蹇、颐、中孚、复; 十二月,屯、谦、睽、升、临; 正月,小过、蒙、益、渐、泰;二月,需、随、晋、解、大壮; 三月,豫、讼、蛊、革、夬; 四月,旅、师、比、小畜、乾; 五月,大有、家人、井、咸、姤; 六月,鼎、丰、涣、履、遁; 七月,恒、节、同人、损、否; 八月,巽、萃、大畜、贲、观; 九月,归妹、无妄、明夷、困、剥; 十月,艮、既济、噬嗑、大过、坤。十二月中的辟卦是: 十一月复,十二月临,正月泰 ,二月大壮 ,三月夬,四月乾,五月姤,六月遁,七月否,八月观,九月剥,十月坤 。十二辟卦即十二消息卦,之所以称为十二消息卦,是因为这十二卦按上述顺序排列,可以由阴阳爻数之递增递减,来表示一年十二月中阴阳二气或者说天气冷暖的消长变化。卦气占法的要点,就是以易卦与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相对应,如果实际气候与易卦所代表的节气物候不吻合,就是有灾或有异,再按其设定的灾异发生的天人感应原理去寻找人事上的原因。
不难看出,帛书卦序与汉易卦气的六十四卦结构完全不能吻合。这种不同意味着,其占算方法也一定与卦气的占算方法不同。这是因为,就《系辞》所述筮法来看,其得出一卦的方法即揲筮成卦的过程只是要得出六十四卦中的一卦,与六十四卦系统如何排列没有必然联系,而卦气学的占筮方法则与其六十四卦的排列结构有必然联系,即用卦气占法就要用卦气的卦序排列结构,因为卦气占法所依赖的正是其卦序与历法的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固定在一起的结构。这就是说,帛书《周易》的卦序排列虽与传本不同,但却并不影响它可以使用与《系辞》所述筮法同样或类似的方法来占筮。但帛书卦序与卦气卦序的不同,却决定了它一定不能使用卦气占法来占筮,即帛书六十四卦的次序与卦气图展直后六十四卦的次序并不对应,这就等于帛书卦序不能实现卦气占法所要求的特定易卦分别与四时十二月二十气七十二候的对应,也就无法进行卦气占法的占筮。所以,说帛书卦序是田何用来讲占筮的而西汉的孟京讲阴阳灾变的卦气学即田何所传帛书卦序的占筮学,实为指鹿为马之说。
三、传本卦序与帛书卦序的先后
有专家说传本《周易》体现的是《周易》的今义,帛书《周易》体现的是《周易》古义。“《易》之‘今义’确立于孔子而称 ‘今’。《易》之‘古义’,由来已久而称‘古’”。这是说帛书卦序这种占筮学要比孔门自创的义理 《易》学来源古老。而所谓帛书卦序的占筮学即体现为西汉孟京讲阴阳灾变的 《易》学,则最终是要说西汉孟京讲阴阳灾变的 《易》学是比先秦儒家 《易》学更早的 “《周易》古义”。按,帛书 《周易》的卦序实际远在传本卦序之后,这是可以确定的。
据考古发掘提供的资料,陕西长安西仁村西周早期遗址曾发现刻有数字卦画的陶拍,共两组六卦。这两组六卦的排列次序是: ( 1) 八八六八一八、八一六六六六、一一六一一一、一一一六一一;( 2) 六一六一六一、一六一六一六。②前一组换成阴阳爻依次是: 师 、比 、小畜、履 ; 后一组依次是既济、未济。这两组六卦虽只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局部,但师、比、小畜、履相连,既济与未济相连,其排列正与传本《周易》一致。可见,这种排列与传本 《周易》“二二相耦,非履即变”的排列规则相同。这意味着,传本《周易》经文之卦序西周初已是如此,其来源古矣。我们知道,新近公布的清华简之《别卦》的六十四卦 “其排列顺序与马王堆帛书《周易》一致”,这可以说明帛书 《周易》的卦序战国时已然存在,但不能说明这种卦序早于传本卦序。
关于帛书卦序与传本卦序之先后,已有学者指出: “帛书卦序不会早于传世本卦序。理由很简单,如果 《周易》经文本来就有象帛书这样有严整规律的排序,谁也不会打乱它。再改编为传世本那样没有规律的次第,而 《序卦》也用不着撰写了。事实只能是,传本是渊源久远的经文原貌,帛书本则是学者出于对规律性的爱好改编经文的结果。……西晋时出土的汲冢竹书,内有 《易经》两篇,与传本同,其时代不迟于战国晚期之初,可作旁证。《序卦》的作者不敢触动经文次第,帛书本另寻出路,为了贯彻阴阳的哲理,竟大胆地把经文重排了。必须强调,这一重排是很有思想意义的。” 按,传本卦序的次序结构也不能说没有规律,只是其结构规律所体现的哲学思维与帛书卦序不同。传本卦序始于乾坤,《序卦传》以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解之,《系辞传》说乾坤为 “《易》之蕴”和 “《易》之门”; 终于既济和未济,《序卦传》以 “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解之。这种卦序的终始之义,已含有天地或者说阴阳化生万物,矛盾变化永无止息的思想。首尾各一组之外六十卦的排列,《序卦传》的解说虽或不免牵强,但就经文本身诸卦按 “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规律来排列看,包含的实际也是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如学者们所指出,帛书卦序的排列规则,体现的是阴阳交错的思想。应该进一步指出的是,帛书这种将阴阳交错思想贯穿于六十四卦结构的严整的规律性,正应是阴阳学说盛行以后的产物,而传本卦序则应是阴阳学说盛行前的东西。两者立意的差别,反映了两者形成年代的不同。
四、关于《序卦传》的制作年代
有专家为了证明传本《周易》卦序在帛书卦序之后,故指说明传本卦序之《序卦传》为秦甚至是西汉的作品。按,《序卦传》晚出的说法由来已久,至康有为又提出伪古文《易》一说,而这一说法即与《说卦》《序卦》《杂卦》三篇的年代问题直接相关。上个世纪如钱玄同、顾颉刚等疑古学者亦皆谓《说卦》等三篇晚出。
《说卦》《序卦》《杂卦》三篇晚出说源出东汉王充《论衡·正说》和 《隋书·经籍志》。 《正说》云: “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 《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博士,然后 《易》《礼》《尚书》各益一篇。”《隋志》云: “及秦焚书,《易》以卜筮得存,唯失 《说卦》三篇,河内女子得之。”《隋志》的说法显然源自《正说》,只是由一篇变成了三篇,后世学者或以为 《序卦》、《杂卦》原合于《说卦》,分之则为三。按此说法,则宣帝之前《易》应只有上下经及《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即经文二篇,传文七篇。这样,就与《史记》《汉书》的记载发生了矛盾。司马迁于 《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晚而喜 《易》,序 《彖》 《系》 《象》《说卦》《文言》。” 已明确提到 《说卦》。《汉书·艺文志》云: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注曰: “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汉志》又云: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又云: “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 ‘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汉书·儒林传》云: 费直治 《易》“无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 《文言》解说上下经。”《史记》《汉书》的这些记载是明确的,宣帝前 《易》今古文之上下经及十翼俱在。但康有为则以 《论衡》 《隋志》之说为据,言称 《说卦》 “与焦、京 《卦气图》合,盖宣帝时说 《易》 者附会之入经,田何丁宽之传无之。史迁不知焦京,必无之,此二字( 按,指 ‘说卦’) 不知何时窜入。至 《序卦》 《杂卦》 所出尤后, 《史记》 不著,盖出刘歆之伪”。后来学者多信康有为的说法,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学者以为 《说卦》等篇晚出,实皆根源于《论衡》《隋志》之说。
关于《论衡》与《隋志》的说法,李学勤先生曾作过反复研究。他说:
“我曾根据马王堆帛书《易传中《系辞》散乱脱失的情形,指出 “《周易》经文是卜筮之书,而 《易传》十翼则是儒学著作,自应属于禁绝的范围。”十翼经过秦火,在一些学者那里有所缺失,是合乎情理的。但 《淮南子》一书多引 《易传》,其 《缪称》且引有 《序卦》,朱彝尊《经义考》已经说明这出于淮南王刘安所聘善为《易》者九人,即所谓淮南九师之学。九师撰有《易注》,名为 《淮南九师道训》,共十二篇,与《汉志》《易》为十二篇相应。 《易》十二篇包括经上下篇和十翼,所以 《淮南九师道训》 也有十翼证明 《易传》 是完全的,并不缺少 《说卦》以下三篇。
淮南王刘安之立,在文帝前元十六年( 公元 164 年) 。至武帝建元二年 ( 公元前 139 年) ,入朝,献《淮南子》书的内篇。其书的著成当在文帝后期至景帝时。与此大略同时的学者韩婴,其解《易》著作《汉志》称《韩氏》,后世称《子夏易传》,也是十二篇,包含有十翼的注释。淮南九师在南方,韩婴燕人,在北方,他们都有完全的十翼,可见文景时期 《说卦》、 《序卦》、《杂卦》业已普遍流传,而且没有把这三篇合做一篇的事。”
由李先生的考述看,《说卦》《序卦》《杂卦》三篇汉初已然存在。那么,《序卦》会不会是如有专家所说是秦时的作品? 我认为恐亦无此可能。秦始皇初年禁书,禁书令汉初方废止,在此期间是不会有谁去作 《说卦》《序卦》这种有讲思想内容之书的,故 《说卦》等三篇亦当来自先秦。
五、熹平石经、帛书和传本《周易》坤卦卦名的写法
马衡当年即曾就熹平石经《周易》残碑说到坤卦卦名的写法问题: “‘坤以藏之’, ‘坤’ 作‘
’。《释文》于坤卦云: ‘本又作
,
今字也。’汉碑中凡乾坤字皆作 ‘
’无作‘坤’者,是汉魏间通行之字矣。其字象卦形之三偶,非借川字为之也 ( 川字皆左挑,无作右旋者) 。” 其后,钱玄同在讨论今文 《易》 篇数时,相信康有为的刘歆既伪造古文经又伪造古文字说,指 “
”字为“较古”,“坤”字为 “较不古”。现在有些学者虽已不再说 “坤”是伪古字了,但或坚持前人关于“
”( 巛) 是由八卦坤 ( ☷) 之三画立写而成说,或曰坤卦卦名今文本作 “川” ( 读为 “顺”) ,被古文 “坤”字易写而致其本义不明。两种说法都是说帛书的坤卦卦名 “川”写法更早,等于说帛书《易》的来源应比传本早。
那么,“川”(
) 与 “坤”两种写法中哪种是坤卦卦名的正读或者说本来写法? 《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由八卦的基本象义艮兑为山泽、震巽为雷风、坎离为水火来看,乾坤的基本象义必为天地,即 《说卦》所云 “乾为天”,“坤为地”。故以从土申声地义的坤字写坤卦之名,正合于《说卦》坤卦之名的基本象义。清人王引之已经指出:“川为坤之假借,而非坤之本字。故 《说文》坤字下无重文作巛者, 《玉篇》坤下亦无巛字。而于川部下巛字下注曰: ‘注渎曰川也’。”按,“注渎曰川”,是川并无地义,故以地为义的卦名之正写只能是坤。有专家所举的 《象传》 “天行健”与 “地势坤”相对之不合,其实并不费解。因 《说卦》讲到 “乾健也”、“坤顺也”,故 《象传》借用坤字指顺义。“天行健”、“地势坤”,“健”、“坤”明显都是形容之辞,而非卦名。《说卦》云: “乾,健也; 坤,顺也; 震,动也; 巽,入也; 坎,陷也;离,丽也; 艮,止也; 兑,说也。”其云 “震,动也”而震不以 “动”为卦名,“巽,入也”而巽不以 “入”为卦名,是 “乾,健也; 坤,顺也”亦必不以 “健”、“顺”为卦名。由此看来,坤卦之名无论是写作 “川”还是写作 “ ”,本字都只能是地义的坤。以八卦坤卦之画为古字说,起于 《易纬》。这种说法之所以不能成立,王引之亦已指出: “夫坤以外尚有七正卦,卦皆有画,岂尝象之以为震巽离坎等字乎? 甚矣,其凿。”
许慎于《说文解字》中说: “坤,地也,易之卦也。”过去康有为之所以骂许慎是刘歆的帮凶,就是因为许氏印证了古文经的古字。现在看来,如坤卦之坤,肯定不是刘歆造的伪古字。已有古文字学者举出了坤字于战国文字中的写法为
、
、
,是 “从立,申声”的形声字。学者们的一般看法以为 “从立”,是由 “从土”讹变而成。李学勤先生在谈王家台秦简 《归藏》和辑本 《归藏》的卦名时说: “如 《周易》的 《坤》卦, 《归藏》作 《
》,字见郭忠恕 《汗简》。按 ‘坤’字实为从‘土’‘申’声,‘
’疑从 ‘大’‘申’声。西周金文有此字。或释作 ‘奄’,恐未必是。”今 《清华大学战国竹简 ( 肆) ·筮法》中坤卦的 “坤”字即作 “
”,从大申声。此足以证明,有学者至今仍坚持 “坤”字作卦名出现于西汉的观点确为误说。 有学者指出: “‘坤’字形体为何从‘大’,可以从以下说法中得到启发。《老子》: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所以,简文 ‘坤’字形体从 ‘大’是具有表意作用的。因 ‘坤’是地,地大,所以从 ‘大’”。若据此说,则从大与从土实际取义相同。按,无论坤字是因有地大之说而以 “大”为义符,还是因古文字形体演变的原因义符作土作大或作立,可以确定的是李学勤先生说金文中从大申声的字就是坤,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辑本《归藏》坤卦之作 “ ”,写法合于金文,可证辑本 《归藏》中确有殷易之遗留,可证 《礼》书有殷《易》曰 “坤乾”之说不虚,即坤卦之坤写作 “坤”,自殷 《易》已是如此。
将以上考述归结起来: 帛书 《周易》 卦序并非汉初今文 《易》 卦序,这种卦序远在传本 《周易》卦序之后,这种卦序与西汉孟京卦气占法无关,故这种卦序并不能证明西汉孟京讲阴阳灾变的《易》学是早于先秦儒家 《易》学而存在的 “《周易》古义”。《序卦传》与十翼它篇当同为先秦儒家《易传》。坤卦卦名的写法本即为坤,不存在因以古文易写今文而失去其卦名本意的问题。
孔门《易》学产生前的《易》学,固然主要是占筮之学。但这种占筮学并不会是汉易卦气那样的学问,因为在孔子时历法上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划分尚未完成,建构《易》卦与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结合的占筮体系的条件尚不具备。⑦就如 《左传》所记筮例来看,也是用卦爻象来讲吉凶义理的,而不是用 《易》卦与节气来讲阴阳灾变的。所以,所谓卦气学出于孔传 “《周易》古义”之说是没有实际根据的。
本文原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6年第3期,感谢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