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法乃是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两词的总称。

萌芽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与支

干支纪年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干支纪年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干支纪年

六十干支表

甲子1 乙丑2 丙寅3 丁卯4 戊辰5己巳6庚午7 辛未8 壬申9 癸酉10

甲戌11 乙亥12 丙子13 丁丑14 戊寅15己卯16庚辰17 辛巳18 壬午19癸未20

干支纪年

甲申21 乙酉22 丙戌23 丁亥24 戊子25 己丑26 庚寅27 辛卯28 壬辰29 癸巳30

甲午31乙未32 丙申33 丁酉34 戊戌35 己亥36庚子37 辛丑38 壬寅39 癸卯40

甲辰41 乙巳42 丙午43 丁未44 戊申45 己酉46 庚戌47 辛亥48 壬子49 癸丑50

甲寅51 乙卯52 丙辰53 丁巳54 戊午55 己未56 庚申57 辛酉58 壬戌59 癸亥60

计算方法

1、求公元后某年(设为Y)的干支。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数,然后再减去3,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查表一中相应序数所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当Y÷60的余数小于等于3时(0,1,2,3),需借干支纪年的一个周期60之数,例如1981年除以60余数为1,直接减3不够减,加上60之后再减3等于58,查表一便知1981年为辛酉年。余可类推。

2、求公元前某年(设为X)的干支。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余数,再用58减去所得余数,根据所得结果再查表一中对应的干支,即为该年的干支。

另有干支纪月,干支纪日等古法,在此且不一一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