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行学说的形成
对于五行学说的形成目前尚无定论,一般以为,可能与五方、五季、五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五材有关。
其中多数学者认为与“五材”关系最为密切。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洪范》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此时的五行已由最初与“五材”有关的涵义,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至《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将其发扬光大,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用于阐释自然或社会的各种联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排列及其运动变化。“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排列和运动变化。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采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东方为日出之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属木。同理,则西方属金。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表1-3)。
表1-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人 体
音 味 色 化 气 正 季 五行 脏 腑 官 体 志 声 变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器 咳
羽 咸 黑 藏 寒 化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四)五行之间的关系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
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内经》
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包括生中寓克,克中寓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推动事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4.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太过,即绝对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
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若胜气为木,则复气为金;胜气为火,则复气为水;胜气为土,则复气为木;胜气为金,则复气为火;胜气为水,则复气为土。
5.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如“木亢乘土”
■不及———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如“土虚木乘”。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土虚(脾气虚弱),出现“肝脾不和”。
6.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金→火→ 水→土→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 所胜之行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行。如“木亢侮金”。
■不及——— 所不胜行过弱,受其所胜行的反向制约。如“金虚木侮”。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胜行之过亢,又有所不胜行的过弱。如
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金虚(肺气虚弱),出现“肝火犯肺”。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乘侮关系图
7.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母虚→子虚→母子两虚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为:子弱→母虚→子母俱虚→“子盗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