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是三月阳春了,小伙伴们也都基本上在年后休假后重新在岗位上奋战了一个月左右了,话说大家是不是又在期盼着啥时候又有国家法定节假日?好在这大好的春天踏青、春游、散心呢?话说离清明节就不远啦,而这个给我们带来了三天公假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它到底有什么来历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是节气时间很长,有10日前八天后和10日前十天后这两种说法,在这将近二十天内都属清明节。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汉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一般在清明节后雨水便会大量增多,而大地也会呈现一片春和景明之象。在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清明节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时间大概为每年的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而这个节日也和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逃避当时的迫害而被迫流亡在国外,而在流亡途中,他在一个渺无人烟的不知名的地方,经过长途跋涉又累又困又饿,便实在无力站起来了。其中一个随臣找了很久但是仍然找不到吃的,然而就正在大家十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却走到了僻静的地方,把自己的大腿割了一块肉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公子喝了,重耳慢慢的恢复了精神,然后当重耳发现肉汤的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当即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当时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登基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偏偏唯忘记忘了介子推。于是很多人开始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面君讨赏,但是介子推是个鄙视争功讨赏的人。于是他打好行装,便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后面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是此时介子推已经离家去了绵山。绵山之路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大山茫茫要想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眼看大火烧遍了绵山,却还是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了之后,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到了,大哭起来。在装殓时,人们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 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 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 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 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汉书.严延年传》载, 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 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地位
清明,属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把一年之中分为二十四节气,然后按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每年清明时期一到,气温便会普遍升高,也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期,所以才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民间说法。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非常接近,而寒食又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慢慢的,寒食和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古时候清明节一般做什么
1.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的说法来庆贺水患已经除了,表示天下太平。恰逢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期。踏青这项活动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历代承袭变成了习惯。踏青除了可有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会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2.现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所要做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后面因为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就慢慢的变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尤为盛行。古时候扫墓时,小孩子都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会安上竹笛,由风一吹就能发出响声,很像如筝的声音,所以据说风筝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3.其实清明节还是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在古代曾经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视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踏青的风气也十分盛行。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十大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这 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 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
“蚕 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 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习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九: 放风筝
清 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 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由来相关问答:问:清明节起源于哪个年代?
网友回答: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问:谁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及诗.词阿?
网友回答:《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看完还有疑惑?起名网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扫码联系大师
2085位用户正在咨询
起名网提醒您:请用科学方式起名,请勿封建迷信!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免费起名 浪漫的诗经取名 好听的名字大全 精准的名字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