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我们迎来了清明。它是一个充满绿色的节气,让人们漫步山野间,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同时它还是一个充满忧伤的节日,一个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2006年,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正式列为法定节假日。
说起“清明节”很多人都知道,但说起“寒食节”,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就不知道了。今天咱们就聊一下“清明节”和“寒食节”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清明节”要扫墓?弄懂这些讲给孩子听。在古时,清明节只是二十节气之一,与立春,立夏,立冬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但自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的寒食节之后,因为寒食和清明相差仅一天,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慢慢地就取代了寒食节,演变成今天人们所见的清明节。
这里有一个关于晋文公和介子推的历史典故,大家再重温一下。这个故事叫做“割股充饥”,说的是在春秋时期,晋文公由于当时遭受迫害,被迫逃亡19年。当年追随他的一位义士叫做介子推,在逃亡时由于风餐露宿,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有一天重耳(后来的晋文公),饿得快要昏厥时,一碗肉汤救了他的命。当重耳得知这肉汤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重耳感动万分。
等到若干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成为晋国的新君主——晋文公。上任后晋文公对当时与他一起逃亡的人都进行了封赏,但唯独没见介子推。经过多方打听之后,得知介子推携母亲到深山隐居去了,不论晋文公怎么请,他都不肯出来。在这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大臣出了放火烧山的主意,想逼出介子推。没成想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再次进山寻找,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发现了早已被烧死的介子推,晋文公为此后悔不已。便命人将他安葬在山上,并将绵山改名介山。随即又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那天,全国上下都不准生火,只能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人们会在寒食节这天,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拜,曾被称为我国第一大祭日。它还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饮食来命名的节日。除了祭拜先人,寒食节还有这几大习俗活动。荡秋千,当时不叫秋千,而是叫千秋。后来为了避讳,改为秋千。
蹴鞠,类似于现在踢足球的一种游戏,在古代颇受欢迎。踏青,也叫春游,在古时叫做探春。植树,清明前后正是植树的最佳时节,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放风筝,清明节放风筝据说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蚕花会,这是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这天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民俗活动。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差一天,所以慢慢地就合二为一了。就有了清明节,祭祀祖先,扫墓祭祖的习俗。在饮食上也遵循了寒食节吃冷食的习惯,青团,螺蛳,粽子,馓子,鸡蛋等等。以上就是“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来历以及区别。
清明节,一个传统而又简单的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既是对万物生长的期待,亦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愿故人安好,愿国泰民安……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一聊你家乡的那些清明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