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天干的训诂学解说

天干的意思_天干纪年法中天干有10个 地支有几个_天干

天干_天干的意思_天干纪年法中天干有10个 地支有几个

图源 |

摄影| ‍‍‍‍‍‍‍‍‍‍‍

天干地支,是我们读古书的人常见到的,在实际生活中也偶尔会遇到,比如我们过春节,就会被告知是什么年。今年是癸卯年,其中癸是天干,卯是地支。古人认为天地相配,就像树干和树枝相依。天为树干,地为树枝。但“枝”字出现较晚,不早于秦代,早期的“枝”都直接写成“支”,比如《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毛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这个“本”,本义是树根,与“支”对应,就像“干”与“支”对应。树根就是树干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本干”常连用,《吕氏春秋·决胜》:“夫兵有本干,必义、必智、必勇。”《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错临,秉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可知其意思相近。之所以叫“天干地支”,而不叫“天本地支”,估计只是语言习惯的问题。

我们知道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什么用这十个字来指代天干呢?目前很难得到确切无疑的解释。甲骨文中就有成熟的干支表,而它太古老了,还有很多字都认不出来,如果没有新资料出现,其中绝大部分恐怕永远也无法破释。或许夏代的人就已经使用干支,而我们连夏代存不存在都难以肯定,这么古老的习惯用语,怎么能肯定破译呢?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以前我曾经说,秦代的二十等爵名称“簪褭”,楚国的月名“荆尸”等古老奇怪的称呼,其词义来源似乎永远不能破译,后来随着岳麓秦简出土,和词源学研究的细化,也有更合理的解释了。任何事情都不可绝对。

虽然我们无法确切无疑破译天干的词源,但还是可以在古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上做些更深入的阐发。关于十个天干,其实古人是做过探源工作的。下面一一阐述。

《说文》里说,“甲”是“从木戴孚甲之象”,“孚”和“包”是同源词,古音很近,“孚”其实就是指包裹之状。“孚甲”两字同义,都是指“包裹”。“木戴包裹”,就是指草木发芽前,嫩芽被包裹在外皮里的样子。但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甲”的字形是一横一竖,学者多认为和“七”字同形,不像被“包裹”之状。目前无法深究其字形理据,从其读音来看,“甲”是一个闭口韵的字,说粤语的人很清楚,它是以-p收尾的。上古时代以-p收尾的字,往往和“包裹”的意思相关,大概就是因为读这个音时,嘴唇要闭合一下。古代以双唇音为声母的字,也往往和闭合的意思相关。比如古汉语中有十七个否定词,不、无、勿、靡、莫……等,都是双唇音声母。我们表示否定,经常说“没门”,和闭合的意思相通。“孚甲”两个同义字,一个是双唇音声母字,一个是闭口韵字,正是完美组合。

天干_天干的意思_天干纪年法中天干有10个 地支有几个

由此看来,作为天干第一位的“甲”,确实可以视为表示的是万物初萌未萌的状态,就像初春,草木尚未发芽,但也很快了。同时,我们知道,“甲”往往有表示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指天下第一。“甲”和“盖”是同源词,“甲天下”就是“盖天下”,一个器皿的盖子,就是起到“包裹”器皿内物品作用的。

至于“乙”,《说文》说,“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从甲骨文字形来看,“乙”像一根弯曲的竖线条,不好判断是什么意思,《说文》对字形的说法,基本属于臆测。但从古音来看,“乙”和“揠苗助长”的“揠”古音很近,后者就是表示“拔”的意思。《礼记·月令》的古注说:“乙之言轧也,……万物皆解孚甲自抽轧而出。”所谓“抽轧”,“抽”好理解,就是指抽条发芽,但“轧”的本义是“碾压”,放在“抽轧”这个词中,意思不通;但如果解释为“拔”,“抽轧”则是“抽拔”,就很好理解了。当然,《说文》说它像草木弯曲发芽,“其出乙乙”,这个“乙乙”则指弯曲的样子,段玉裁说“乙”就是“轧”,可是把“抽轧而出”的意思理解为“抽弯曲而出”,句子不通。因此,“乙”字还根据古音破读,理解为“揠”的意思比较好。

“丙”,《说文》说:“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其中解释“丙”的字形,从甲骨文字形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早期学者都认为“丙”像器物底座,近年有学者认为像一种名为“房”的器具。“房”就是有底座的俎,和“丙”的古音也近。这个说法有道理,因此,作为天干 “丙”的词义,肯定和它的字形也没有关系。按照《说文》的说法,它表示的意思是“炳”,明亮。夏天朗日高照,的确可以说是明亮。

“丁”,《说文》:“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从古文字形体来看,“丁”是一个四方形,后来才写成上宽下窄的三角形,根本不像人心。有学者认为是“城邑”的象形字,也有人认为是“钉子”的象形字,都说不死。《说文》解释为“丁实”,从古音和一些通假规律来看,“丁”和“实”韵部较近,有同源可能,两字都有充实饱满之义。“丁”也代表夏季,是万物成长的时节,草木欣欣向荣,算得上“丁实”。

至于“戊”,《说文》:“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胁。”这个说法自然也不可信,从古文字看,“戊”是一把斧头的形状,因此溯源也得依靠声音。郑玄注《月令》说:“戊之言茂也,万物皆枝叶茂盛。”虽然不一定对,也可能是最好的解释了。戊代表夏天的分支,理解为草木茂盛是很合适的。

“己”,《说文》:“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从甲骨文看,“己”像直角弯曲的线条,肯定不是什么“万物辟藏诎形”,许慎这么解释,带有哲学内涵,也就是说,作为夏天的末尾,接近秋天,万物又要开始收敛了。在古代文化体系里,“戊己”作为季夏的代表,同时又位于正中的位置,往往用来表示发号施令的地方,汉代在西域设置了“戊己校尉”,一般认为就是表示这是西域的管理部门,都要听它命令。不过《月令》郑玄注说:“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时之间,从黄道月为之佐,至此万物皆枝叶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为日名焉。”就是说“戊”表示茂盛,茂盛中带花的又夭矫而起,这就是“己”,恐怕也是强为之解。《汉书》则说,“理纪于己”,用“纪”来解释“己”,表示万物成熟有条理,也不一定是对的。

《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话说得莫名其妙。什么叫“庚庚有实”?与训为“丁实”的“丁”有什么区别?不好理解。还是《月令》郑玄注说得显豁:“庚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也是从古音来发挥的。从古文字字形来看,“庚”可能像钟的形状,无法和天干“庚”联系起来。郑玄说“庚”表示秋天来了,万物更改,是因为“庚”和“更”古音都在阳部,可以通用。

“辛”,《说文》:“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说的是秋天万物成熟,秋天又代表 “金”这种元素,非常坚刚,味辛,辛酸往往代表痛楚,痛楚则会流泪。从古文字字形看,“辛”像凿子,是常用刑具,和痛楚似乎有些关系。但天知道。

《说文》:“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象人怀妊之形。”许慎说“壬”代指北方,像人怀孕的形状,这也是不对的。从古文字来看,“壬”的字形不清楚,有人说像妇女戴的一种叫做“胜”的首饰,得不到充分证明。这个字也只能用古音来解释,“壬”和“妊”都是闭口韵字,收-m尾,这类字的意思和“甲”一样,多有“包含”义,怀孕就像婴儿被包含在母腹内。北方一般和冬天相配,冬天如何和“怀孕”联系起来,大概因为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草木蛰伏在土里,就像婴儿蛰伏在人腹中。在古人看来,万物萧条的冬天不是没有生命,反而代表生命在暗中蕴结。相反,果实累累的秋天倒反而是极阴时刻,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哲学。

天干的最后一个字“癸”,《说文》:“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许慎说“癸”像水从四方流入地中,这明显和古文字字形对不上。但从古文字来看,“癸”到底是什么,也说不死。有人说像一种尺子,大概是从“揆度”的意思来推测的。《月令》郑玄注说:“癸之言揆也,日之行东北,从黑道,闭藏万物,月为之佐,时万物怀任于下,揆然萌牙,又因以为日名焉。”似乎把“癸”和“甲”联系起来了,都跟“萌芽”的意思相关。但所谓“揆然萌芽”,“揆然”到底什么意思?也没解释清楚,最终只能是强解。

总的来说,天干十个字的词义溯源,有些还可以算比较合理,有些则可靠性较低,也许哪一天,我们能从新材料中得到灵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天干纪年法中天干有10个 地支有几个_天干的意思_天干

风流天下闻学者、作家

往期热文

天干_天干纪年法中天干有10个 地支有几个_天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