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非遗小传人 | 一根红绳 编出千千结

非遗小传人

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01

从艺传承路漫漫

绳编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如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等。它的特点是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绳线编结而成,以光亮的丝绳、棉麻毛线等为原材料,经艺人的巧手能编织出上百种日用品和装饰品,给生活带来无穷的美好享受。

成都市青少年宫学生绳编作品《莲花》

毛衣线、麻绳、踩红线等各式各样的线绳,在普通人眼里,它们的用途十分简单,除了编织毛衣和编织麻袋外还可以成为扎系包装袋的线段。

但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线绳,在张国庆眼里,却是难以寻觅的宝贝疙瘩!

在青羊区送仙桥社区的张国庆工作室,结艺种类琳琅满目,如同一个缤纷的中国结艺世界。 有传统的吉祥结、如意结、盘长结,也有搭配各种玉饰、珠子配件等颇具实用功能的发夹、杯垫。

作为四川省一级民间艺术家、“成都绳编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张国庆,从事绳结艺术已二十余年。在继承中华绳结艺术的传统编作规律、色彩特征的基础上,她坚持创新,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绳结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

“成都绳编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国庆老师

自幼喜爱编织的张国庆,真正开始系统地钻研绳编技艺还要追溯到1992年,当时还在单位宣传部门上班的她,偶然间看到杂志上刊登的绳编作品照片,便被惊艳到了!

“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文化沉淀使绳编艺术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 它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思的结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

但当时,想要学习“中国结”,没有培训班可报,能查阅的书本资料也寥寥无几,她只能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一点点学习摸索。

张国庆老师作品《奔跑的鹿》

02

编织技艺有实用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北宋词人张先的名作《千千岁》即能表明,“结”在中国古代就具有特殊意义。

从头到尾用一根绳线编结,再把盘长结、如意结、纽扣结等不同结饰互相组合在一起,或用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这就组成了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中国结。

“许多人理解的中国结就是用红色的线条,编织成四四方方的结。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狭义的。 广义的中国结,包含花、鸟、龙、鱼、鞋等许多不同形状,还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多种结式,绳子也不一定要用大红色编织,它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又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张国庆解释道。

张国庆的绳编作品均是经过纯手工编织而成,工具就是几根挑针、一把剪刀、一只打火机。

只见她时而穿插、时而打结,一根长绳在手指间上下翻转、反复折叠,不一会儿功夫,绳子便成了一只蝴蝶,跃然指尖!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结就只是拿来观赏,讨一个吉祥如意的美称,实则不然!”

张国庆介绍,戴在手上的手链、挂在脖子上的项链、放在车上的吉祥物、用来装东西的编织袋、戴在头上的发箍、遮光用的灯罩,甚至缝制在衣服上的盘扣,都能用绳子编成。

多年来,绳编经艺人们的巧手编织出上百种日用品和装饰品,除了观赏性还极具实用性。

在2019年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张国庆精致的绳编作品深受居民喜爱——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绳子,在一双巧手的编织下,变成草帽、灯罩、项链、等物品,让人爱不释手。

“技艺无止境,追求无穷尽。”

如今,张国庆依然在绳编技艺的路上继续钻研,一边致力于作品创新,一边做好非遗传承, “非遗是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共同保护好、传承好,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这门技艺。”

03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继往开来,需要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成都市青少年宫“非遗小传人”项目邀请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长期开设面塑、蜀绣、皮影戏、剪纸、绳编、竹编、漆器等课程,帮助青少年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非遗技艺。

张国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一级民间艺术家,“成都绳编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绳编结艺,擅长古玩玉器装饰结、现场编结等,绳编作品、相关文章屡次获奖,多次受邀出国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国结作品被《人民日报》等数家主流媒体报道,文章《中国结,中国吉祥文化的载体》在《成都宣传》发表。多年来指导2千余名学生,个人获得成都市“非遗传承园丁奖”。绳编创意作品《梁祝》《喜从天降》《八蝶穿花》等被文化部门收藏展示,在送仙桥古玩艺术城成立个人绳结工作室逾20年。

春季学期,我们在小南街校区开设青少年绳编初级班、绳编中级班。

课程表

班 级

校 区

上课时间

绳编初级班

小南街

每周六10:40至12:10

绳编中级班

小南街

每周六09:00至10:30

年龄要求:8岁及以上

成都市青少年宫学生作品《大鱼》

报名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