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象征着古代人的无限智慧。堪舆地理学的本质是一种自然哲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与人居环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之核心在于堪舆地理学。堪舆地理学虽源自《周易》,但堪舆地理学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形、理、法、课、色融为一体的系统理论。堪舆地理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西汉未期郭璞在《葬书》中首次称堪舆地理学为风水;在东汉初步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在唐代形成了理论和实践完整的统一,在唐僖宗年间,杨筠松(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唐朝著名堪舆地理学家)在堪舆地理学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与总结,提出了“形、理、法、课、色”五大核心理论;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在明清开始了无限的细分和扩充。
下面将简述堪舆地理学即风水的五大核心要点:形、理、法、课、色。
一、形
“形”是指地形地势、山形水势。堪舆地理学是以山形水势为依据,指导我们在建筑选址时,对地形地势、气候条件都要十分讲究,趋吉避凶,“择吉而居”,毕竟好的生态环境才比较适合人长期生活。东汉未期郭璞在《葬经》提及“目力之巧”,“目力”是指洞察山水的判断力。因此,如何选择和确定适宜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来规划、设计、兴建城廓、村镇与居所(阴阳宅)从来都是重要课题。杨筠松将“形”的主要概念丰富和完整化: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在龙(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穴、砂、水、向等,从天、地、人三方面进行了透彻的融会贯通之总结。
中国建筑地域特色浓厚,从古到今,非常多的建筑是根据堪舆地理学原理来建造的,例子枚不胜举,其中比较有名之一的是康百万庄园。下面以康百万庄园为例来讲解的“形”的重要性: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是中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氏庄园、牟氏庄园之一,并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
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背依邱山,面临洛水,占地二百四十余亩、包含十九部分的庞大庄园。庄园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察墙,集农、官、商于一体,有三十三个庭院、五十三座楼房、七十三孔窑洞及房舍一千三百多间,庭院建筑为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庄园之山形水势之地理格局,是伟大的中华建筑之堪舆地理学即风水文化的灿烂结晶。
二、理
“理”就是五行之理气。主要是以建筑项目的小太极点为中心伸展开的中太极、大太极的四面八方360度方位相关联的理气:河图洛书、易卦理气、天星理气(天星二十八宿为主)、天地人三才、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等以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合和生克为依据判断可用与否。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理”,正是综合运用了上述各种理论,从而实现依山傍水、消砂纳水,山水呼应,藏风聚气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和的理想格局之祥和之地。
在这里,还是以康百万庄园为例来简要说明理气之重要:
康百万庄园在堪舆地理学布局的理气上也很有讲究,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古云:富不过三代,康家富了十二代,可见其必有风水原因,康百万庄园建在洛水与黄河交汇的区域内,风水上有“得水为上”的说法,庄园建在龟背上,龟头方向建东门楼,吸纳洛水,财源滚滚而来,玄武方背依邙山,朱雀方面临洛水,左右青龙白虎环抱,风水学说中有“山管人丁水管财”,“前水后山财丁两旺”。在堪舆地理学上的“呼形喝象”中,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庄园主要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栈房区、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等十余部分,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产全、建筑设计巧妙,布局合理的大庄园。它遵循了传统的前堂后寝这一建筑格局。古时讲究“男尊女卑”,东为上,东花厅用来招待男宾;西花厅用来招待女宾。 二进院的房屋构造有“厢不压正,西不压东”之说,所以东厢房高于西厢房。
庄园建筑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向寨下其他区域以扇面形式展开,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两进式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庄园建筑有十九种不同风格形式,既有明代、又有清代的建筑楼院,是中原民居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庄园里,住宅、商栈、作坊、学馆、祠堂察堡、花园、亭台以及关押犯人和拳养兵丁等建筑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功能实用、独具特色。融南方的古朴幽雅与北方的粗犷厚重于一体,是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的大庄园;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体,被誉为中原建筑艺术的奇葩,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弘建筑群。庄园具有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运用了东方文化之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情之建筑。
三、法
“法”,是建筑造型和做法。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
因应各地的诸多元素包括了地理环境和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还有当地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随着时间流逝沉淀,中国的传统建筑逐渐形成八大流派:京派建筑、徽派建筑、江南民居、岭南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川西邛笼建筑、书院建筑。八大流派风格迥异,各成一景,都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都是古老中国传统文化下珍贵的建筑产物,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
京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大到皇宫王府,小到平民住宅,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皖派建筑,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与建筑的尊贵。
苏派建筑,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苏式建筑的成就和特点多体现在园林建筑上,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比如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也体现在民居民居,江浙一带的古镇也有不少像西塘、乌镇等等。
晋派建筑,如乔家大院般的在于它气势恢宏,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故统称为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斗拱飞檐,砖瓦磨合,精工细做。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闽派建筑,闽即福建,闽派民居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川派建筑,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岭南建筑,岭南的地理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岭南建筑的风格: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压紧加固方法,以防止台风的侵袭。
岭南地区毗邻港澳台,海上交通便利,国际商业贸易来往密切,进出口商品频繁,自古经济就比较发达。为西方建筑文化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不少岭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即“洋楼”、“骑楼”等。这些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商店,往往两排“骑楼”对面而建,形成街道,形成长达几百米乃至上千米的商业长廊,为业主提供经营和居住的优良条件,为顾客和行人营造了舒适的通道和购物环境。这样的建筑模式延申到现在,普及到乡镇。在现代的工业园区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可以说,岭南建筑具有我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与乡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四、课
“课”,是指天时。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我们: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时”,这个词汇最早出自《尚书•商书•盘庚•中》:“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易经•文言传•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1、从大的角度说,是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如自古有言道:“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讲究“天人合一”的古人,透过观察这些气候、环境的变化,作为生产生活的指南。只要顺应天时规律耕种,就能事半功倍。“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是宇宙法则,也是自然规律。从古至今,不管是农业,还是任何行业,凡是懂得掌握并运用天时即时间规律的人,便能乘势而为,得到丰盛的成果。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要学习大地,学习天道,学习自然,要总结要学习这种变化发展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指导发展,才能改变命运。
2、从细处说,包括了建筑物兴建中的平基落石、开工动土、封顶等等的具体时间节点。在中国古代,是以年月日时来完整的讲究“天时”的。在“时”方面,是以十二个时辰来记录时间,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按现在的时制来换算,大概是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经过数千年沉淀,这方面是有很多讲究。
以紫禁城为例,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朱棣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接受朝贺,由此开启了紫禁城自明至清的使用历史。这一天正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讲究的良辰吉时。
创立了当代工程建设“中国速度”的中国国家大剧院,2001年12月13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4月17日工程主体结构封顶、2007年6月15日外部正式亮相。上述时间节点都是中国建筑文化中所注重的良辰吉时。
“天时”的影响小至个人,中至企业、大到国家。懂得天时即时间规律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时机,让做事更高效、成果更美好。庄子:真正的高人,善于静候天时,等待时运的助力。《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言:“只待时运罢了,时不来,运亦不至,时来,则万事顺遂啊~”
五、色
中国五色,早在春秋时,便定下“青、赤、黄、白、黑为五方正色。”是中国古人来自自然的领悟。古人认为世间色彩千变万化但始终离不开五色,紫禁城可不止是红墙黄瓦,它的颜色是鲜活有生命力的。紫禁城之五色乃是中国绝色,对应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之颜色,是中国最美的基本色。
1、赤,五行对应火,代表了热情、温暖、激情、美好。一抹中国红,是永恒不变的国色。紫禁城的红墙,正是明艳沉稳的朱红色,百年岁月变幻经久不褪。红色主火,五行中火能生土,火土同宫,火海浩瀚,整个紫禁城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是紫禁城的底色。
紫禁城建于明朝,明朝属火德,尚赤,赤是吉祥尊贵,所以用了赤做宫墙。《礼记》中提到“楹,天子丹”。帝王之居是朱红。朱红色,就像天上太阳,至高无上,吉祥尊贵。民间有传说:太阳每升起一次,紫禁城就被祝福一次。因此,宫殿门、窗、宫墙多用红色,寓有滋生、助长之意,以示兴旺发达。也令人感受到百年前的尊贵。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许之衡(1877—1935)在谈瓷色时说:“青为过去之色,红为极盛之色。”红釉里以鲜红为盛,鲜红又以永乐鲜红为贵。
2、黄,五行对应土,代表了稳重、权势、威严、承载。明亮而厚重的黄色,一如我们脚下的热土,孕育出古老的中华文明。黄色之高贵源于中华民族起源于黄土高原。紫禁城宫殿的屋顶大部分都用黄色琉璃瓦,以象征至高无上。明黄,是帝王之色,中和之色,是最美的颜色。古语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之至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中,黄色属土,土居中央,系万物之本,代表了至高无上,因此多数宫殿的瓦顶皆以金黄色釉琉璃瓦覆盖,以显示无比的尊贵。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曾说:“每当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腰上带子、瓷制碗碟……无一不是黄的。”
3、黑,五行对应水,为北玄武,代表了神秘、沉静、深邃、智慧。在紫禁城黑色并不常见,最明显的是文渊阁。文渊阁主要功能是藏书,书为智慧和文化传承载体,五行中黑主水,水主智;同时水还有主“藏”的意思,且古代受条件制约,书最怕火,黑色对应的水属性,水克火亦有防火藏书之意。文渊阁是皇家藏书阁,用以储藏近万卷的《四库全书》。为了防火,紫禁城给藏书阁屋顶覆以黑色琉璃瓦。黑,是丰富的颜色,在中国古代,黑是五彩斑斓的。古称墨生五色,遇水则化焦、浓、重、淡、清。
4、白,五行对应金,代表了素洁、凝练、坚定、悠然。在紫禁城红墙黄瓦“白”做底,有人说:紫禁城是红墙黄瓦白做底。古代的白,象征着起点,一切都从空白中孕育。在佛教里常说:万物皆空,起点是空白,终点也是空白。汉白玉的白色,是紫禁城的基座和栏杆。又有清代属水德,尚黑,这一黑一白,阳极是白,阴极是黑,就如太极一般,万古循环。
5、青,五行对应木,是东方的颜色,寓意花草树木萌动、万物生长。《说文》说:“青,东方色也”。代表了生长、希望、活力、清新。紫禁城树木的青绿与红墙形成对比,代表沧海桑田岁月变化,不变的是青春,洋溢着生命力。 林徽因【(1904-1955)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说:“中国彩画,主要彩色为如青蓝碧绿,与檐下赤红正成反照。”紫禁城的青绿,都在屋檐彩画,顶上藻井中。虽是装饰,但也有象征意义:在青绿叠翠间,紫禁城可以万古长青。
其实,在紫禁城中处处可见五行五色的应用,如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御花园的天一门,取“天一生水”之意,复将其墙体全用灰黑色,与其所处北方水的方位相合,寓意使整个紫禁城免受火灾。又如午门是紫禁城正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所以虽位居南端,但建筑彩画一改青绿色风格,而以红色为主,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充满烟霞灿烂和华光璀璨的气氛。
流传数千年的阴阳五行学说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世间万物皆有色,唯有华夏颜有情。五行学说之五色原理的具体运用对紫禁城总体规划和布局、设计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颜色,当我们看到这些颜色,感到舒服和欣喜时,便有了中国色。那是中国人感到最舒服的颜色和最高级的颜色。在紫禁城这六百多年的风起云涌里,它留下了中国最美的颜色;流传数千年的阴阳五行学说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结语: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在新时代,规划建筑设计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传承与修养,崇尚“天地人三和”的大太极中太极小太极之环境和谐观,以堪舆地理学为基本指导,进行选址规划、建筑设计,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以极富特色的中国建筑艺术,结合当代西方建筑艺术,开创新时代的规划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创造出新时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国建筑与山水城市。(大湾区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李祖瑜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