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历史发展
主要源流
黄姓图腾
1、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①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伏羲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
②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黄云,是黄帝设置的官名,为中官。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
3、源于改姓而来:
①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②回族改黄姓: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③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得姓始祖
陆终,吴回之子。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以原国名为氏,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黄氏宗祠
远古时期,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一带,为黄姓发源地之一,族人后跟随颛顼迁至中原地区。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壮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陆终像
由于黄姓主力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以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较轻。黄姓在中国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黄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7.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5%;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的黄姓又集中了24.5%。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排在第7位。江西仍为黄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两省,这两省黄姓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这三省的黄姓又集中了30%。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黄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83%,净增加了100万。黄姓人口分布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粤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地区。[1]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黄氏宗谱
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东街南侧黄巷)。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郡:为酒泉黄衍之后。治所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堂号
山谷堂:因黄庭坚著有《山谷集》而得名。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
江夏堂:典出东汉安陆人黄香,九岁丧母,对父极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窝。博学经典,善写文章,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官至魏郡太守。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宗祠楹联
黄石公像
四言通用联
教化第一;孝友无双。
上联典指汉代丞相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学时学律令。下联典指后汉尚书令黄香。
飘飘意气;汪汪澄波。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元符年间进士,官秘书郎。下联典指后汉孝廉黄宪,字叔度,博学,善言谈。
江夏世泽;淮阳名家。
全联典指东汉大臣黄香,江夏人,以孝闻名。
颍川课最;江夏无双。
上联典指西汉人黄霸,擢颍川太守,治绩最优。下联典指东汉人黄香。
颍川德政;江夏贤声。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牌坊联。全联追宗溯源典指颍川的黄霸和江夏的黄香。
南邦相业;东观书馨。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全联讲典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和东汉黄香的功名业绩。
汪洋叔度;孝友庭坚。
上联典指东汉人黄宪,字叔度。下北典指北宋人黄庭坚,苏轼谓其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五言通用联
江夏源北国;万石肇南雄。
此联为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黄氏宗祠联。
六言通用联
赤日远衔葵影;薰风浓带荷香。
此联为唐末工部侍郎黄峭山《夏》诗句联。
七言及以上通用联
江夏垂德源流远;三七遗芳世泽长。
上联典指黄姓的郡望是江夏。下联典指峭山事迹。
黄继光
名流惊世诗书士;技艺超人纺织娘。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下联典指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
咏诗句春归何处;题菊花秋艳几时。
上联摘自黄庭坚《清平乐》词中名句。下联典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题菊花》、《菊花》等诗作传世。
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
此联为清代画家黄慎自题联。黄慎字恭寿,福建宁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以对母孝顺为人称道。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此联为佚名作黄姓《七律·认宗》诗之颈联。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黄姓历代名人613名,占名人总数的1.35%,排在名人姓氏的12位;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排在第9位;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11位。
人口统计
黄姓分布图
当代,黄姓人口近27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第7位。广东为黄姓人口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这五省又集中了2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黄姓、以南多黄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聚集区。其次,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和江西南部形成两大块次高密度的黄姓区。在近600年期间,黄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当代黄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广东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达到8.7人以上,占国土面积的5.7%,大约有567万人;在广西、广东、湖南南部、台湾、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贵州东南、新疆喀什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广西的桂林和钦州地区、广东的雷州半岛的比例高达8.4%以上,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1.6%;四川、云南东部、贵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大部,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4.2%,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2.6%;其他北方和西北广大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以下,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5.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