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时代已有孔姓。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盘盂》一书。但因为孔甲之后的世系没有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
子姓孔姓又分两支:一支来自商族的始祖契。契的第14代子孙成汤是一个很有名的君王,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于亳。成汤还有一个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孙里有一支就用子姓配上乙字,组成一个新的姓。这个姓,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孔。
子姓孔姓的第二支源于哪里呢?提起孔姓,相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孔子,孔姓全国性家谱《孔子世家谱》就是以孔子为上溯的源头。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箕子、微子、比干)之一微子启,即孔姓远祖。
西周初年,微子受封于宋,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历经五代后传至弗父何,弗父何是孔子十世祖。弗父何礼让其国与其弟宋厉公,自己则当宋国大夫。从此,厉公这一支系世代掌握宋国君权,维系着并不出色的世袭统治;弗父何这一支系则成为宋国的辅政公族,保持着宋国高水平的文化素养。
弗父何后,再经三代,传到正考父。正考父知书识礼,以谦谦君子知名后世。正考父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氏。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时,情况则大为恶化。孔父嘉当上大司马,穷兵黩武,“十年而十一战”,民怨沸腾。太宰督假公济私,利用国人的不满情绪发动政变,杀了孔父嘉。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难到鲁,居住在曲阜东昌平乡之贩邑。子孙袭姓孔姓,遂为鲁人。孔姓子孙,隐姓埋名,一连四世皆不显,一直到孔子父亲叔梁纥,才稍有事迹见载于史册。
此外,孔姓还有其他来源。春秋时期,郑国有出自姬姓的孔,陈国有出自妫姓的孔,卫国有出自佶姓的孔。另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孔姓。这些孔姓,有的是改姓的,有的可能是孔姓汉族人融入了那个民族。
需要强调的是,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因此,其他姓氏中常见的赐姓、改姓、冒姓的情况不多见。
孔姓简史:孔子七世单传
叔梁纥是个武士。叔梁乃字,纥是其名,称“叔梁纥”是尊称。
叔梁纥腰圆体壮,臂力过人。曾经是大夫孟献子的武士,以勇武闻名于时。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后升为鄹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施氏,连生9个孩子,都是女儿。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跛其脚。叔梁纥为使先人香火有后,以便重振家业,在60多岁时向颜氏求婚。颜氏是曲阜大族,颜家三女徵在慨然允婚,并很快有了身孕,产下一男,便是孔子。
孔子七世单传,儿子孔鲤,宋时追为泗水候。第三代孔伋,元时追为沂国述圣侯。第四代孔白,为齐威王的国相。第五代孔求,第六代孔箕,第七代孔穿。到第八代,开始繁衍开来。
孔姓家族以五位、二十派、六十户代表其世系支派发展过程。五位即5个支派,是北宋第45代孙时形成的5支,其名以当时5位在孔裔所任官职之名来称,为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和袭封位(嫡孙)。至南宋时第53代,共兄弟61人,只20人有传,故成二十派。至明初发展为六十户,均以所居地方来命名,一直延续至近代。
六十户为留居曲阜孔姓的总称,流移外地的孔族,称为流寓支。
孔姓字辈:皇帝钦赐 全国家族统一
自孔子起,2500多年来,孔姓家族繁衍日增,遍及全国各地。为使其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此,孔姓家族建立了全族统一的姓氏字辈制度。
孔姓族人的名字从第45代起,已注意显示字辈。但在第56代前,孔姓族人的字辈并不很严格,同代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字辈。自第56代开始(约在金代),除个别情况外,每一代都有一个固定的字表示辈份。
孔姓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建文帝赐孔姓8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第56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第57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10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清朝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崇祯二年(1629年),第65世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皇帝恩准,又赐66世至 75 世的字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同治二年(1863年),75世衍圣公孔祥珂,奏请皇帝恩准,再新赐76世至85世的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七年(1918年),76世衍圣公孔令贻,又拟86世至105世字辈:“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备案,次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因历代统治者均推崇儒家学说,所以孔姓家族具有一般家族所没有的特权殊荣,是中国家族史研究最完整、最典型的样本,其字辈始终排列有序,至今不乱。
孔子世家谱:世界最长家谱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世家”只限世袭王侯,那时的孔子虽被独尊,但还未封“王”,显示出了其超卓的历史眼光。后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2000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史记·孔子世家》,记录了自孔子曾祖父孔防叔至西汉司马迁同时期的孔子子孙10多代的传承关系,被大多数孔子后裔称为第一部孔子家谱。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家谱。2005年《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保存之全,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从汉代到唐,因为孔子后裔的封爵、世袭、祭祀(孔子后裔也担任商宗庙的祭祀)等传承,孔子家谱的修订一直由当时的朝廷来严格完成,但是只记录嫡长承袭者一脉。当时,孔子后裔人丁并不兴旺,且居于曲阜,少有外迁。北宋开始合族修谱,支庶兼采,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沿修不辍。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首次刻版印刷。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中国第一家”的谱牒,历史上只大修过4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民国”年间。如今,明代家谱已不存世,清康熙年间家谱共收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家谱为10万多人,“民国”谱则增至56万人。
1987年,国际儒学联合会在曲阜召开,时任国务委员的谷牧提出让孔德墉修谱。1996年,孔德墉到台湾找到孔德成(孔德成是孔家末代衍圣公,衍圣公是孔子历代嫡长子,掌管孔府事务)。得到孔德成的授权后,孔德墉开始主持第五次大修孔子世家谱。
2009年9月24日孔子诞辰2560年之际,历经11年总耗资1300余万元的第五次大修工作结束,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了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续修颁谱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孔子世家谱》的第一次续修,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均首次录入家谱。全谱共4集80册,重125公斤,记载了约200万孔子后裔。
孔姓迁徙:曾并立北宗南宗
早期孔子的地位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先秦诸子之一。到汉代后,孔子地位越来越高,孔姓逐渐发展为一个显赫的家族。后来,由于官职变动、战乱等原因,很多孔姓后裔从山东、河南向其他省份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孔姓族人大规模南徙,进入今浙江、安徽等地。盛唐时期,孔姓族人繁衍昌盛,渐渐分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元明时期,北方的山西、辽宁和南方的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孔姓族人。清代后,孔姓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不少人移居海外。
孔姓第43代前,迁居外地的有10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临江派、浏阳派、鲁山派。移居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的几支较为突出,形成与曲阜并称南北宗的南宗,始自南宋末孔子第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及部分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衢州,世袭衍圣公、翰林博士等。当时,金朝也封留守阙里孔庙的孔姓为衍圣公,形成南北孔宗分立并存。
元统一后,召孔端友孙孔洙赴阙里袭爵。孔洙因前代衍圣公茔在衢州,且曲阜孔孙守先茔有功,愿让爵于曲阜孔宗承袭。此后,就由北宗世袭衍圣公。
四川孔姓人物
孔希瑶:吕官户入川始祖
《孔子世家世纪谱》记载,孔希瑶是孔子第56代孙,字文理,山东曲阜人,生于元末至正六年(1346年),系当时的衍圣公孔希焕之弟。
孔希瑶幼负大志,勤奋博学,以文章称奇,曾为明太祖国子监博士,主管文化教育。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派孔希瑶游学入川教化民众,事川、渝、滇、黔、桂的宣传教育,兼任邻水知县。孔希瑶见邻水山川秀丽,就定居在邻水桐子湾(现城北镇中后面),被尊为吕官户(孔子后裔第十一派第三十七户)入川始祖。
相传孔希瑶来邻水前,无邻水这个地名,也没有邻水这个县,邻水只是一个郡。邻水是朱元璋之子朱棣命的名字。
那时,邻水尚属未开垦的荒蛮之地,土匪强盗横行。孔希瑶任知县后,为减少匪患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他一边奏请朝廷派兵剿匪,一边组织团丁打击土匪,同时实行筑寨防匪方略。为把筑寨防匪这一方略落到实处,他不仅带头出资筑寨,还发动住在长滩一带的孔姓子孙家家出资、人人出力,用坚硬的石木在长滩至凉山乡这一段大洪河旁一座高高的山梁上,建筑起了孔家寨。
经过历代繁衍,孔希瑶的子孙众多,子孙们不仅先后迁居邻水各个乡镇和四川各地(包括现在的重庆),而且还迁居贵州、云南、西藏乃至全国与海外。
孔希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老百姓爱戴和皇帝信任。皇帝曾专门下旨让其第六孙代孔宏颐,在老邻水的北街为孔希瑶建了两座石牌坊。
孔希瑶去世后,葬在邻水的银鼎山下。
四川部分孔庙情况
文庙,是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保存比较完整的文庙有崇州文庙、德阳文庙、犍为文庙、富顺文庙、资中文庙等,新近修复重建的有南充和都江堰文庙。
2011年10月29日,四川孔子后裔联谊会在崇州文庙举办了“辛卯年四川崇州祭孔大典”,是四川地区近代以来首次按传统祭祀礼仪进行的规模较大的祭孔活动。
抽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