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中国刘姓氏族是中华十大名姓之一,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誉称。考刘姓远在两汉时期就有谱 谍行世,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有彭城、河南等分支刘氏谱行世。(宋)欧阳修、宋祁在《新 唐书·艺文志二》中著录了《刘氏谱考》三卷、《刘氏家史》十五卷、《刘晏家谱》一卷、 《刘舆家谱》一卷等,这是唐以前的刘氏谱,(元)脱脱《宋宋、艺文志三》记载有刘复礼《 刘氏大宗血脉谱》一卷、《刘舆家谱》一卷等,这些谱在赵宋时期有刻本行世,惜原本无存 。(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谱系类著录了刘均美《刘氏庆源录》三卷、《刘9.>王阁》(录)门思遇录》三卷、《华客刘氏族谱》 四 卷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收录了《刘氏族谱》八种八部,计有明正德刻本《 山阴刘氏宗谱》,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体宁邑前刘氏族谱》六卷、明嘉靖刻本《彭 城刘氏歙南族谱》、明万历五年(1577)刻本《刘氏家谱》、明刻本《南丰西理刘氏重修宗谱 》、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水澄刘氏家谱》、清康熙十四年(1675)刘氏家塾刻本《安丘刘 氏族谱》十一卷、清抄本《洪洞刘氏族谱》等。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乾隆刻本《洪洞 刘氏宗谱》六卷;四川省图书馆有清乾隆刻本《湖南衡阳刘氏族谱》六卷和旧抄本《都梁刘 氏家谱》一卷;湖南图书馆藏有清嘉庆八年(1803)活字本《田湖刘氏续修族谱》十卷、道光 二十年(1840)活字本《前溪刘氏续修支谱》等七十余种,八十余部。
刘氏谱在两宋时期就大 量纂修刊刻问世,据地方史志、公私书目、现存刘氏族谱的序跋,纂修名目记载,大多数的 刘姓支族自宋以来,经元明清至民国年间已纂修刊印谱谍十余次,清嘉庆三年(1798)刘基樽 、刘基志纂修的《(宁乡)宁邑刘氏重修族谱》中的序文记载,此支刘姓先祖荣卿公曾登唐玄 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4——741)进士,世居长安城南翰林街刘家巷,历四世至章叨公因安史 之乱,于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徙豫章(江西)古安城西二十里之村界,又七传至太和 公于长庆庚子〔(实为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庚子·820)。次年为唐穆宗李桓长庆元年(辛 丑·821)〕迁居江西永新城西,二十一传道荣公登建中癸未进士,实为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 (癸未,1103),官金紫光禄大夫奏诏宦居楚谭州石潭市,生庚荣兄弟四人,徙居上湘(今湘 乡)赤石,至顺辛未(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起荣、起佐公游宁邑双井桑园,悦其山水之胜 ,遂卜居于此。自始祖荣卿公迄今四十八世。其族谱先后纂修刊刻了六次:一修于宋神宗赵 琐熙宁十年(1077)刘尚魁;二修于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1128)刘友昌;三修于元仁宗延 七年 (1320)冬月三世孙刘仕珍,刘仕清等;四修于明嘉靖二十年(1540)刘楚良等;五修于清康熙 五十三年(1714)四十一世孙刘富先等人,六修于清嘉庆三年(1798)刘基樽、刘基锡等人。
嗣 后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年间时有续修族谱行世。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 的家谱《(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民国刘方春修,刘绍烨,刘绍9.>王纂,民国十年(1921)存著堂活字本。十八册, 今 藏湖南图书馆。谱中《初修世系源流图说》称:吾族世居吴西吉水,汉唐以来,代多名宦, 阅有明中叶时显公喻孺人夫妇随长子长庚名宝者,出任湖南益阳知县,致仕后慕湘滨沩麓之 间秀毓灵钟,遂率子宝、楠、思暨孙邦益、邦义、邦礼等卜居宁乡南塘。其族谱一修于清康 熙五十年(1711)刘廷石等;二修于清嘉庆五年(1880)刘端章等;三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刘 方春、刘端楷等。四修于民国十年(1921)刘方春、刘绍9.>王等。 清光绪九年(1883)《宁邑石村刘氏三修族谱序》称,刘氏谱自窦溪以来,已经六次纂修,盖 统宗谱也。由汉而唐,官唐朝散大夫水部员外郎江淮转运使刘德言公,实为我石村一支远祖 ,传至宋代刘季位公官中书,由豫章(江西南昌)徙潭州(长沙),四传至刘端本公为昭陵(今 邵阳)县令,徙楚(湖南)新康(今宁乡)北,六传至刘崇卿公,筮仕山右(今山东),解组归 避红巾乱,卜居宁邑西关外,七传至伯玉公。
讳汉琳,官明翰林院检讨,为我石村派祖。是 谱《历届修谱原委》云:老谱前经七修,而知者,元至正甲午(元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五 修;紫霞公主持,元代名进士,由江西庐陵徙居窦溪,元时徙居为宁潭湘间;弘治庚申(明 孝宗朱 堂弘治十三年·1500)刘义峰公六修;又六十二年至明嘉靖壬戊(明世宗朱厚熄嘉靖 四 十年1562)刘尔瑜七修;清乾隆戊申(清高宗弘历五十三年1788)刘邦泰等八修;清道光甲辰( 宣宗 宁道光宁二十四年·1824)刘学敏等九修;清光绪九年(1883)刘彤照,刘先柄等十修 ;延至民国年已士一次纂修族谱。由此可见刘氏族的各个分支派系纂修《刘氏族谱》、《刘 氏宗谱》、《刘氏支谱》、《刘氏家谱》、《刘氏家乘》、《刘氏房谱》、《刘氏续修族 谱》等家族谱之频繁,纂修刊刻传世谱谍之多,甲于他族。今据传世族谱和诸家目录统计约 有数千种,如按刘氏谱的序跋,修谱名目、纂修姓氏和民间刘氏后裔收藏的刘氏谱进行全面 统计,自宋至今,约有近万种,数万余部。现将传世刘氏谱选择数部概述如下,以窥豹一斑 。 《休邑敉宁刘氏本支卷》十三卷〔明〕刘灏等纂修,明嘉靖年间刻本。二册,美国国会图书 馆藏。谱中原题“十九世孙灏等编辑、眷生寒涧程霖书讳。
”据《谱》所载敉宁刘氏祖先刘 翊,字依仁,唐懿宗李9.>氵成通(860—874)进 士及第,唐僖宗李儇光启元年(885)出守江南,权知池州、宣州、歙州三州诸军事,因黄巢 起义,遂守海阳。传至刘灏,已十九世。宋、元、明三朝,刘氏子孙,于文学政事,均不甚 显著,然谱内多载名人文字,而是谱纂修亦甚完善,盖刘氏以资雄,故能追踪地方与时代之 所尚也。卷中有元至大四年(1311)虞集《序》,明洪武三年(1379)朱升《序》,以及明刘然 、刘镗、刘灏等人三篇《序》、《跋》。传本罕见,为海内外孤本。 《楚南刘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清〕刘大成、刘松林等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 彭城堂活字本。十二册,湖南图书馆藏。封面题:“同治十年三修刘氏族谱、彭城堂镌。” 是谱《源流序》称:刘氏自陶唐受封于彭城,因以氏刘,至太公沛半邑人,梦与神遇,遂生 季名邦,即刘邦,践汉祚国号高祖,西东汉共四百二十二年,递传至唐,二十一代吉光、吉 元、吉先三公分徙。元公居河南,八世至秉璜公居豫章,十三世至初廷延銮公,明正统间, 由豫章南昌丰城县偕弟旭廷徙楚南,始寓潭邑(湘潭)碑头市,后居益阳浮云铺,再迁宁邑( 宁乡)长岭大桥。
明至清初有墨谱传世。族谱一修于清乾隆三年(1738)刘孔毅、刘长五;二 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34)刘艹 文[JX*8]一、刘麓亭等;三修即本谱。卷首下末尾附《三修族谱》出入数 ,即纂修刻印族谱的用费,有助于刻印谱谍工价之考证。 《湖南上湘窦溪刘氏九修族谱》七十四卷首二卷〔清〕刘伯绩、刘庠张等修,刘伯纬、刘庠 红等纂,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校书堂活字本、一册,存一卷,卷首上,湖南图书馆藏。据 清道光二十二年三十二代孙刘开暾撰书的《上湘刘氏九修谱序》说:我窦溪刘氏自刘邵闻公 仕宋为朝散大夫,历十八代,至紫云公由江西庐陵迁上湘9.>氵乇上,后散居宁乡,衡阳诸地。族谱一修于元元贞二年(丙申、1296)刘囗丛, 字桓则者;二修于元至正元年(辛已、1343)刘海,号宗海,谱中有浏阳欧阳玄(元)圭斋序; 三修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跃等人;四修于永乐元年(己卯、1399)刘观;五修于成化 年间(1465—1487)刘迪;六修于明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刘制;七修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壬戍、1562)刘尔榆,八修于清乾隆二年(丁已、1737)刘承翰等。 《刘氏重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国泮等修、刘国镜、刘尚检纂,清光绪十八 年(1892)小墨庄活字本。
二十一册。湖南图书馆藏。据谱所载:刘氏一派刘琉公次子刘桌, 初名刘赞,字淑美,生于唐天 二年(905)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宋开宝五年(972)。刘氏原 本汉安成侯刘苍后裔,至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有司徒刘橼,号怀溪者,由安成茨(村) 分居湘乡中村,流衍至唐末五处士兄弟四人于乾符间(874—879)因避黄巢兵乱散居湖南,传 三子,琉、9.>王举进士,赘居邑南,赐田湖 湘 间。自桌公传七世至刘孝德,传八世至显离,于明初由豫章游云南转楚郡,创业邵阳城北。 =〔摘 要〕 文章对《刘氏族谱》作了考述介绍。 中国刘姓氏族是中华十大名姓之一,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誉称。考刘姓远在两汉时期就有谱 谍行世,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有彭城、河南等分支刘氏谱行世。(宋)欧阳修、宋祁在《新 唐书·艺文志二》中著录了《刘氏谱考》三卷、《刘氏家史》十五卷、《刘晏家谱》一卷、 《刘舆家谱》一卷等,这是唐以前的刘氏谱,(元)脱脱《宋宋、艺文志三》记载有刘复礼《 刘氏大宗血脉谱》一卷、《刘舆家谱》一卷等,这些谱在赵宋时期有刻本行世,惜原本无存 。(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谱系类著录了刘均美《刘氏庆源录》三卷、《刘9.>王阁》(录)门思遇录》三卷、《华客刘氏族谱》 四 卷等。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收录了《刘氏族谱》八种八部,计有明正德刻本《 山阴刘氏宗谱》,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体宁邑前刘氏族谱》六卷、明嘉靖刻本《彭 城刘氏歙南族谱》、明万历五年(1577)刻本《刘氏家谱》、明刻本《南丰西理刘氏重修宗谱 》、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水澄刘氏家谱》、清康熙十四年(1675)刘氏家塾刻本《安丘刘 氏族谱》十一卷、清抄本《洪洞刘氏族谱》等。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乾隆刻本《洪洞 刘氏宗谱》六卷;四川省图书馆有清乾隆刻本《湖南衡阳刘氏族谱》六卷和旧抄本《都梁刘 氏家谱》一卷;湖南图书馆藏有清嘉庆八年(1803)活字本《田湖刘氏续修族谱》十卷、道光 二十年(1840)活字本《前溪刘氏续修支谱》等七十余种,八十余部。刘氏谱在两宋时期就大 量纂修刊刻问世,据地方史志、公私书目、现存刘氏族谱的序跋,纂修名目记载,大多数的 刘姓支族自宋以来,经元明清至民国年间已纂修刊印谱谍十余次,清嘉庆三年(1798)刘基樽 、刘基志纂修的《(宁乡)宁邑刘氏重修族谱》中的序文记载,此支刘姓先祖荣卿公曾登唐玄 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4——741)进士,世居长安城南翰林街刘家巷,历四世至章叨公因安史 之乱,于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徙豫章(江西)古安城西二十里之村界,又七传至太和 公于长庆庚子〔(实为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庚子·820)。
次年为唐穆宗李桓长庆元年(辛 丑·821)〕迁居江西永新城西,二十一传道荣公登建中癸未进士,实为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 (癸未,1103),官金紫光禄大夫奏诏宦居楚谭州石潭市,生庚荣兄弟四人,徙居上湘(今湘 乡)赤石,至顺辛未(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起荣、起佐公游宁邑双井桑园,悦其山水之胜 ,遂卜居于此。自始祖荣卿公迄今四十八世。其族谱先后纂修刊刻了六次:一修于宋神宗赵 琐熙宁十年(1077)刘尚魁;二修于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1128)刘友昌;三修于元仁宗延 七年 (1320)冬月三世孙刘仕珍,刘仕清等;四修于明嘉靖二十年(1540)刘楚良等;五修于清康熙 五十三年(1714)四十一世孙刘富先等人,六修于清嘉庆三年(1798)刘基樽、刘基锡等人。嗣 后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年间时有续修族谱行世。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 的家谱《(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民国刘方春修,刘绍烨,刘绍9.>王纂,民国十年(1921)存著堂活字本。十八册, 今 藏湖南图书馆。谱中《初修世系源流图说》称:吾族世居吴西吉水,汉唐以来,代多名宦, 阅有明中叶时显公喻孺人夫妇随长子长庚名宝者,出任湖南益阳知县,致仕后慕湘滨沩麓之 间秀毓灵钟,遂率子宝、楠、思暨孙邦益、邦义、邦礼等卜居宁乡南塘。
其族谱一修于清康 熙五十年(1711)刘廷石等;二修于清嘉庆五年(1880)刘端章等;三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刘 方春、刘端楷等。四修于民国十年(1921)刘方春、刘绍9.>王等。清光绪九年(1883)《宁邑石村刘氏三修族谱序》称,刘氏谱自窦溪以来,已经六次纂修,盖 统宗谱也。由汉而唐,官唐朝散大夫水部员外郎江淮转运使刘德言公,实为我石村一支远祖 ,传至宋代刘季位公官中书,由豫章(江西南昌)徙潭州(长沙),四传至刘端本公为昭陵(今 邵阳)县令,徙楚(湖南)新康(今宁乡)北,六传至刘崇卿公,筮仕山右(今山东),解组归 避红巾乱,卜居宁邑西关外,七传至伯玉公。讳汉琳,官明翰林院检讨,为我石村派祖。是 谱《历届修谱原委》云:老谱前经七修,而知者,元至正甲午(元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五 修;紫霞公主持,元代名进士,由江西庐陵徙居窦溪,元时徙居为宁潭湘间;弘治庚申(明 孝宗朱 堂弘治十三年·1500)刘义峰公六修;又六十二年至明嘉靖壬戊(明世宗朱厚熄嘉靖 四 十年1562)刘尔瑜七修;清乾隆戊申(清高宗弘历五十三年1788)刘邦泰等八修;清道光甲辰( 宣宗 宁道光宁二十四年·1824)刘学敏等九修;清光绪九年(1883)刘彤照,刘先柄等十修 ;延至民国年已士一次纂修族谱。
由此可见刘氏族的各个分支派系纂修《刘氏族谱》、《刘 氏宗谱》、《刘氏支谱》、《刘氏家谱》、《刘氏家乘》、《刘氏房谱》、《刘氏续修族 谱》等家族谱之频繁,纂修刊刻传世谱谍之多,甲于他族。今据传世族谱和诸家目录统计约 有数千种,如按刘氏谱的序跋,修谱名目、纂修姓氏和民间刘氏后裔收藏的刘氏谱进行全面 统计,自宋至今,约有近万种,数万余部。现将传世刘氏谱选择数部概述如下,以窥豹一斑 。《休邑敉宁刘氏本支卷》十三卷〔明〕刘灏等纂修,明嘉靖年间刻本。二册,美国国会图书 馆藏。谱中原题“十九世孙灏等编辑、眷生寒涧程霖书讳。”据《谱》所载敉宁刘氏祖先刘 翊,字依仁,唐懿宗李9.>氵成通(860—874)进 士及第,唐僖宗李儇光启元年(885)出守江南,权知池州、宣州、歙州三州诸军事,因黄巢 起义,遂守海阳。传至刘灏,已十九世。宋、元、明三朝,刘氏子孙,于文学政事,均不甚 显著,然谱内多载名人文字,而是谱纂修亦甚完善,盖刘氏以资雄,故能追踪地方与时代之 所尚也。卷中有元至大四年(1311)虞集《序》,明洪武三年(1379)朱升《序》,以及明刘然 、刘镗、刘灏等人三篇《序》、《跋》。传本罕见,为海内外孤本。
《楚南刘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清〕刘大成、刘松林等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 彭城堂活字本。十二册,湖南图书馆藏。封面题:“同治十年三修刘氏族谱、彭城堂镌。” 是谱《源流序》称:刘氏自陶唐受封于彭城,因以氏刘,至太公沛半邑人,梦与神遇,遂生 季名邦,即刘邦,践汉祚国号高祖,西东汉共四百二十二年,递传至唐,二十一代吉光、吉 元、吉先三公分徙。元公居河南,八世至秉璜公居豫章,十三世至初廷延銮公,明正统间, 由豫章南昌丰城县偕弟旭廷徙楚南,始寓潭邑(湘潭)碑头市,后居益阳浮云铺,再迁宁邑( 宁乡)长岭大桥。明至清初有墨谱传世。族谱一修于清乾隆三年(1738)刘孔毅、刘长五;二 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34)刘艹 文[JX*8]一、刘麓亭等;三修即本谱。卷首下末尾附《三修族谱》出入数 ,即纂修刻印族谱的用费,有助于刻印谱谍工价之考证。《湖南上湘窦溪刘氏九修族谱》七十四卷首二卷〔清〕刘伯绩、刘庠张等修,刘伯纬、刘庠 红等纂,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校书堂活字本、一册,存一卷,卷首上,湖南图书馆藏。据 清道光二十二年三十二代孙刘开暾撰书的《上湘刘氏九修谱序》说:我窦溪刘氏自刘邵闻公 仕宋为朝散大夫,历十八代,至紫云公由江西庐陵迁上湘9.>氵乇上,后散居宁乡,衡阳诸地。
族谱一修于元元贞二年(丙申、1296)刘囗丛, 字桓则者;二修于元至正元年(辛已、1343)刘海,号宗海,谱中有浏阳欧阳玄(元)圭斋序; 三修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跃等人;四修于永乐元年(己卯、1399)刘观;五修于成化 年间(1465—1487)刘迪;六修于明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刘制;七修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壬戍、1562)刘尔榆,八修于清乾隆二年(丁已、1737)刘承翰等。《刘氏重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国泮等修、刘国镜、刘尚检纂,清光绪十八 年(1892)小墨庄活字本。二十一册。湖南图书馆藏。据谱所载:刘氏一派刘琉公次子刘桌, 初名刘赞,字淑美,生于唐天 二年(905)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宋开宝五年(972)。刘氏原 本汉安成侯刘苍后裔,至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有司徒刘橼,号怀溪者,由安成茨(村) 分居湘乡中村,流衍至唐末五处士兄弟四人于乾符间(874—879)因避黄巢兵乱散居湖南,传 三子,琉、9.>王举进士,赘居邑南,赐田湖 湘 间。自桌公传七世至刘孝德,传八世至显离,于明初由豫章游云南转楚郡,创业邵阳城北。《刘理顺又名刘复礼,后改名自称刘湛六》 刘理顺(1582-1644),字复礼,号湛六。
明代人,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今城关镇花园村)。刘出生1个月丧父,随母亲长大成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贫病交困,仍砺志苦学,不作伪诈,不随流俗,因此被乡邻讥之为迂阔,不通世故。杞县何寨豪富何登云见刘志向不凡,勉励他坚持学习,并资助他读书及生活费用29年。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应试,文中所论皆治国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却不解其意,将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祯帝复查考试卷时,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会要》。时,刘已52岁,获此殊荣,众人纷纷恭贺。刘决心勤奋供职,报答崇祯帝的知遇之恩,他历任南京司业、右谕德、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述儒家安民治国之道,所言多被采纳。刘兼任东宫讲官时,皇帝又加封他侍读、侍讲之职,对他十分器重。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之父病故,按当时礼俗,杨应停职守丧,但杨眷恋名利,出任督师征剿李自成起义军。刘弹劾他“夺情非礼”,又说他“如战不胜,则进退失据”。扬因此怀恨在心。唆使刘之上司将刘罢官。
后来皇帝思念刘之忠勤,再次起用他主讲经筵,兼知制诰。他秉笔直书,在其撰著中,对忠良之臣大加颂扬,满朝文武都以能得到他的赞誉为荣,以“此鼎元刘公之笔”相诩。按明制,任修撰9年即应提升职务,而刘因不肯贿赂权贵,延至10年才升任左春坊左中允。时李自成在中原屡败官军,诸将帅争相贿赂上司,掩饰败绩,逃避罪责,刘对此忧心忡忡。李自成围汴,刘陈述防御之策,被当权者斥为庸论,不予采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师,刘与妻妾家仆12人投缳俱死。义军制将军李岩系刘的同乡,至刘宅欲加保护,见刘等已死,遂令军士守护,禁止抢掠,叹息而去。
刘死后,南明王朝赐谥号文正,追封为詹事;清顺治四年(1647)家人迎其棺尺归杞;顺治十年(1653)清王朝追赐谥号文烈,遣使臣来杞安葬、致祭,祀于杞县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其建专祠于县城大西关官道北侧,赐祭田70亩,永免赋役;后又祀于五状元祠,位列第五。著有《文集》十二卷,由其长子孙刘菖石刊行。
下一篇
杂气伤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