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洪姓源流、洪氏家训、字辈

洪姓源流(洪氏字辈、家训)洪姓,拼音:。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2位。在2007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7位。此姓氏(?)在韩国亦有分布,约占当地人口1.13%。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皓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娇、兄长洪仁达、洪仁发,亲属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儿子洪天贵福,都是广东花县(今花都)人。起义失败后,纷纷逃至南洋、美国。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后人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以龙蛇为图腾,其活动中心主要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

共工氏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据古籍记载,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颛顼帝执政时期,共工氏以自己家族世代治水有功于民,而傲然起兵与颛顼争夺天下共主之位。虽然共工氏部落能征善战,共工自己也英武无匹,但由于其过于粗暴缺仁而最终失败。传说,共工在战败之后,羞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造成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民众逐出中原,落居于今甘肃省的平凉市泾川县一带,因此其境在古代就称作“共”。共工氏为了让子孙们牢记自己是水神后裔,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水”偏旁,成“洪”字,留给后裔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大多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姜姓洪氏族人大多尊奉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早期的周康王姬钊六年戊辰(公元前1073年),周康王封自己的堂弟姬杼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部),为杨侯,史称杨侯国,姬杼就国之后以杨为氏,故称杨杼,其将国都筑于洪洞,因此又称其为“洪洞国”。洪洞国后在西周共和执政时期(公元前841~前828年)之间消亡。到了西周晚期的周宣王姬静十九年(公元前809年),周宣王又封自己的幼子姬涧(字尚父)至杨侯国,再为杨侯,都城仍在洪洞,亦称“洪洞国”。

该杨侯国在春秋中期晋厉公姬寿曼(姬州蒲)执政时期(公元前580~前573经被晋国吞并。整个姬周宗室杨侯国君主世系延续了二十二代,大致为:姬杼(公元前1073~前989年在位)姬伯沃(公元前988~前980年在位)姬庚(公元前979~前966年在位)姬文(公元前965~前923年在位)姬昭成(公元前922~前908年在位)姬康(公元前907~前883年在位)姬绍甲(公元前882~前842年在位)„„中间历史断国„„姬涧(公元前809~前801年在位)姬其(公元前800~前778年在位)姬丁宏(公元前777~前742年在位)姬岑(公元前741~前727年在位)姬懿宣(公元前726~前705年在位)姬来(公元前704~前684年在位)姬惠(公元前683~前640年在位)姬泰聘(公元前639~前609年在位)姬平芙(公元前608~前608年在位)姬戴(公元前608~前575年在位)姬盛石(公元前574~前531年在位,期间晋国上大夫羊舌肸被封于杨侯国,说明此际杨侯国已经名存实亡了)姬欢(公元前530~前529年在位)姬季洪(公元前528~前502年在位)姬东莲(公元前501~前436年在位)姬定悼(公元前435~?年在位待考)此后杨侯国断灭国祚。

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五年(晋烈公姬止二十三年,赵烈侯赵籍七年,公元这位杨侯的封国之地在今河南省的鹤壁市鹤山区一带,其境此时已属于强大的赵国势力范围之内,这位杨侯赴国与否失载,但其显然无能就国。这段历史,即史籍中所称的“周王三封杨侯国”。到了周安王二十六年(晋静公姬俱酒二年,赵敬侯赵章十一年,魏武侯魏击二十年,韩哀侯元年。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彻底废黜了晋静公,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全部瓜分干净,从此杨侯国不复存在,其国都所在之地已成为赵国的一个城邑,称赵城。在历代杨候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杨氏,亦有以国都名称为姓氏者,称洪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洪氏、杨氏族人大多尊奉黄帝、姬杼为洪氏的得姓始祖。由于在春秋时期故杨侯国为晋国属地,因此后人多将其与历事晋悼公姬周羊舌肸实际上是在晋平公执政时期(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被赐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部)而始称杨肸(杨肸肿)的,其称杨氏的时间要比姬杼(杨杼)所得之杨氏、洪氏晚五百二十八年之久。由于羊舌肸也是姬姓后裔,后世杨氏、洪氏族人中凡以羊舌肸为得姓始祖者,皆属于错误,因此其不可称“得姓始祖”,只能称“受姓始祖”。

姓氏学领域的诸位方家在研究杨、洪、羊、杼、肿诸姓氏渊源之时,应当注意上述历史过程,并予以仔细甄别。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周平王三十七年(郑庄公十年,公元前734河南荥阳)封给姬叔段,得到允许后,叔段得以居住在京邑,他肆意扩展私家势力,时称京城大叔、京叔段。不久,姬叔段要将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都服从自己的管辖,野心开始张显。为此,郑国上大夫公子姬吕提醒郑庄公:“一国之臣,不能两面听命,若您打算让位于姬叔段,那么就去侍奉他;反之就应该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其他的想法。”然而,阴刻的郑庄公依然不加干涉,任其弟弟暴露野心至叛。由此,姬叔段以为郑庄公无力管自己,更加肆无忌惮,乘机收取两属之地作为自己封邑,并将控制地域扩大到廪延(今河南延津)。到了周平王四十九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农历5母亲武姜的支持下,大力整治城郭、积聚粮食、装备兵器,充实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

姓洪的祖先来源_姓洪_姓洪的名人

同时,他与都城中的武姜约为内应,武姜届时打开城门,迎姬叔段入城推翻郑庄公。郑庄公在确切掌握了姬叔段准备造反,落实了反叛罪名后,遂抢先起兵,当即令公子姬吕率领二百乘战车突然攻打京邑城。全城百姓皆不支持姬叔段,姬叔段遂大败,逃奔到鄢(今河南鄢陵),郑庄公又亲率大军追击,再次大败姬叔段,消灭了姬叔段的所有力量。最终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兄长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 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姬共仲、姬叔牙、姬季友。其中的姬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姬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 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1 年),鲁庄公生了病,因 为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即无“嫡嗣”,便准备从“庶子”中议立。鲁庄公找 来三弟姬叔牙商量,而姬叔牙因受了其二哥姬共仲的买嘱,便吹捧并主张继 立姬共仲,鲁庄公当时不置可否。

姓洪的祖先来源_姓洪的名人_姓洪

之后又与四弟姬季友商量,姬季友则力主 立鲁庄公与其另一宠姬所生之子公子姬斑,并当场要求姬叔牙以死表明拥立 公子斑。 当年农历8 月,鲁庄公病逝,公子姬斑继位。姬共仲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 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 庄公的责罚而一直怀恨在心,姬共仲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姬共 仲立了哀姜的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姬开(姬贾),是为鲁闵公(鲁湣公)。此后, 姬共仲更加肆无忌惮,干脆与哀姜打得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 到了周惠王十八年(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59 叫齮的人杀了鲁闵公,欲自立为君。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姬共仲串通哀姜接连弑杀了两个国君,且本人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 不但给鲁国政局造成了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而,当齐国大 夫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姬季友在其时趁乱领着鲁闵公的弟弟姬申逃到了邾国,随后发出文告要求诸 侯声讨姬共仲,并号召国人杀庆父,立姬申为君。鲁国人民早就厌恶姬共仲, 立即纷纷响应,至此姬共仲方感到十分恐慌,遂逃亡到了莒国,而哀姜则逃 到了邾国。 姬季友领姬申回国继位,是为鲁釐公(鲁僖公)。

随后,姬季友买通了莒国, 押回了姬共仲,姬共仲自知回国无好,便在途中自杀了;而哀姜是因为齐公 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姜小白对其也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 在姬共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孟仲氏、孟孙 氏、仲孙氏等等,后成为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一。其中的共仲氏分衍为单 姓共氏、仲氏,其中有改“共”为“洪”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和邑地住民,属于以国名为氏。 远在商王朝时期,即有子姓贵族封在共国,其方国故址在在今甘肃省的平凉 市泾川县境内,是远古共工氏部落所居之地。 到了西周初期,有姬姓贵族被周武王姬发重新封于殷商的凡邑(今河南辉 县),改称其地为“共”,亦建有共国,还是个伯爵国,君主称共伯。 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周初,姬姓族人有封于共,为伯爵, 西周时期的共国君主世系史载不详,但历代共伯皆以仁慈著称。在周厉王姬胡三十七年(公元前841 年)大规模的“国人暴动”中,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 (宗周,今陕西长安),越过黄河逃到了周王室边境的彘邑(今山西霍县),再 也不敢回朝。周厉王被国人驱逐之后,由周公姬定(周公定)、召公姬虎(召 缪公)联合执政,期间没有另立新的周王,但以共伯姬和代行王政(公元前 841~前 828 年代政),因此史称“共和行政”,这说明共伯姬和在西周时期 的国人心目中是有崇高地位的。

到了西周晚期,共国被卫国所吞并,后来其地又在春秋初期为急于扩张势力 的郑国君主郑武公姬滑突(姬掘突,公元前770~前744 年在位)所吞占,就 此成为郑国的一个边远邑地,仍与卫国接壤。后来的姬叔段与兄长郑庄公姬 寤生争位失败之后,即避居于该共邑,因此史称其为“共叔段”。 一直到后世的先秦末期,秦始皇嬴政在秦王赢政二十六年(田齐王田建四十 四年,公元前 221 年)攻灭齐国之后,将齐王建也封在该共邑,并派兵封锁 了所有通往共邑的道路,任何人员和生活生产物资只许出不许进。齐王建没 有粮食吃,只好自己耕种,而当时的辉县一带全是穷山恶水,无法种粮。没 过多久,这位齐国的末代君王就饿死在共邑。 在古代,居于共国之地的王族子孙和住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后有 加“水“字偏旁成洪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姬姓、姜姓、妫姓 皆有,不可一论。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 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官职称谓,即“典客”。典客在汉朝时期属于行令,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7 年在 位)改为鸿胪寺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