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天台县志1995|第二十五编宗教|第一章佛教

第一节天台宗

隋唐间,出现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宗派,第一个宗派即天台宗。天台宗实际创始人为智顗,以他长期修禅于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即《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因此又称“法华宗”。

智顗得法于南岳慧思,慧思受教于北齐慧文,慧文悟南天竺龙树《中观论》宗旨,传“一心三观”禅法。追溯渊源,则尊龙树为初祖。按《佛祖统纪》,天台宗系谱如下:

初祖西天龙树尊者(约三世纪),二祖北齐尊者慧文(西魏、北齐),三祖南岳尊者慧思(515~577),四祖智者大师智顗(538~597),五祖章安尊者灌顶(561~632),六祖法华尊者智威(?~681),七祖天宫尊者慧威(634~713),八祖左溪尊者玄朗(678~754)。九祖荆溪尊者湛然(711~782),十祖兴道尊者道邃(?~?),十一祖至行尊者广修(?~843),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885),十三祖妙说尊者元琇(唐末),十四祖高论尊者清竦(五代),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919~987),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927~988),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礼(960~1028)。

天台宗传至宋初知礼,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真伪,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山家以知礼为正传,主张“妄心观”;山外以晤恩(912~986)为祖,主张“真心观”。山家山外之争,从咸平三年(1000)至景德三年(1006),论战长达7年之久。知礼门下有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三家,发挥师说,影响甚大,终以山家代表天台宗而盛行于南宋。

入元以后,天台宗的湛堂性澄(1253~1330)、玉岗蒙润(1275~1324)、浮休允若(1280~1359)、大用必才(1276~1343)、绝宗善继(1286~1357)等都是硕果仅存的学者。

明初,天台宗仅大璞如圮、东溟慧日、原璞士璋、白庵力金等数家。慧日以后,继述的有无碍普智、万松慧林、千松明得、百松真觉(1537~1589)诸家。百松真觉大振教观,尊为重兴天台教观第一世。万历间,传灯(1553~1627)住天台高明寺,重建殿宇,再立祖庭,著书立说,天台宗得以中兴,称重兴天台教观第二世。其后,藕益智旭(1599~1655)为第一世,苍晖受晟为第四世,警修灵明为第五世。受晟同门天溪受登(1607~1675)、受登第子灵耀、灵乘,都是弘扬台教的名家。

清代佛教宗派,继明末遗绪,天台宗渐趋衰微不振。中叶以后,天台宗学者有观竺广昱、隆范幻人、寻源通智、苍溪敏羲(1827~1899)、定宗祖印(1852~1922)、古虚谛闲(1858~1932)诸家。

天台宗自四祖智顗至十五祖羲寂,重心均在本山。从十六祖义通传教四明,十七祖知礼中兴之后,“足道广被海内,四明三吴,犹为繁衍,台山者始渐寝微。”(《天台山方外志·高僧考》)元代有“教禅之争”,后或教或禅,多次反复。民国20年(1931),谛闲、可兴、静权等力争,易禅为教,天台复为本宗重心,国清寺复为本宗根本道场,匾题“国清讲寺”。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骨,宏扬“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归一(指佛乘)”。调和大小乘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智顗讲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由弟子录成经典,总称“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全称《妙法莲华经玄义》,简称《玄义》),详释《法华经》经题,概说此经玄旨,全书分释名、辨体、明章、论用、判教五章。《法华文句》(全称《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文句》),提出解释《法华经》四种方式: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摩河止观》,阐述天台宗“止观”学说。分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十章。除三大部外,尚有《观音玄义》《观音义疏》《观经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称“天台五小部”,亦为重要经典。

天台宗宣扬“一念三千”,建立“三谛圆融”并“止观双修”的修行方法。“一念三千”,天台宗认为心是世界本源,智顗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所谓“三千”即佛教心目中整个世界,三千是一念心产物,有一点点(介尔)心即包括三千。“三谛圆融”,亦称“圆融三谛”。“三谛”指《中论》所说“三是偈”中之空谛(世界万有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假谛(万有空无自性,但并非纯无所有,仍有假相存在)、中谛(既看到现象之空,又看到现象之假,非空非假,即是“中道”)。此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摩诃止观》),这就是“三谛圆融”,如此观察世界,即把握“诸法实相”(佛教之绝对真理)。“止观双修”是天台宗一切修习方法之概括。“止”(亦作“止寂”或“禅定”)是使所观察对象“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观”(意为“智慧”)是在“止”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对象,得出佛教观点、智慧或功德。智顗说:“当知此二法,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小止观》)。

天台宗判教理论为“五时八教”。智顗举“南三北七”(“南三”指南朝3种:三教时、四教时、五教时。“北七”指北朝7种:五教时、半满二教、四宗、五宗、六宗、二种大乘教、一音教)之长,提出天台宗“五时八教”。“五时”指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包括“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和“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就释迦教化众生之教法内容划分,天台宗比之为“药味”;“化仪四教”根据释迦传教之不同形式划分,天台宗比之为“药方”。天台宗主张“五时八教”。把《法华经》列为佛最高最后之说法。

天台宗影响深远,宗风播及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地。唐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入唐求法,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教义。后回国,以比睿山为中心传布宗旨,成为日本天台宗始祖。又日本僧人最澄、圆仁、圆珍先后入唐,在学习天台宗教义同时,兼习密教。此日本天台宗所传之密教,即台密。后形成根本大师(最澄)、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珍)三个流派。13世纪,日僧日莲根据《法华经》创立日莲宗。宋元丰八年(1085),高丽僧义天来华求法,就天竺寺僧慈辨学习天台宗教义,继游天台山佛陇,礼智顗塔。元祐元年(1086)携经书回国,于高丽肃宗二年(1096)创高丽天台宗,天台宗正式传入朝鲜。

第二节其他宗派

禅宗继天台宗弘扬之后,唐代即有禅师来天台传法。遗则受牛头山(在今南京)慧忠法,至天台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以居,传牛头禅40余年,人称“佛窟学”。普岸得百丈山怀海传。大和七年(833)来天台平田营构丈室,八年,成平田院,开成(836~840)中已是大道场(即万年寺)。唐时出入天台的禅僧,为数不少。一行(683~727,先习禅,后学密法)因编《大衍历》来国清寺访求师资;日僧最澄来天台向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义,并从禅林寺修然受牛头禅法;沩山灵佑游方至国清寺受戒,曾与寒山、拾得相遇。居本境的著名禅僧有紫凝山无相院慧恭、华顶山景欣等。

五代时,全宰于径山受禅法,入天台山闇岩(即明岩),后周显德三年(956)创明岩寺。德韶(891~972)系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弟子,吴越王钱俶曾申弟子礼,尊为国师,后唐清泰二年(935)入天台山,卓庵通玄峰,有偈示众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景德传灯录》卷25)劝人自悟。居37年,建道场13所(通圆寺、慈云寺、秀岩寺、西定慧院、宝国华严院、普门寺、弥陀塔院、景福院、护国寺、证教寺、天宫寺、华顶圆觉道场、普慈院)。又致力向高丽、日本搜罗天台教典,功德非浅。弟子延寿(904~975),宋开宝七年(974)入天台山,居天柱峰下,度戒得人无数。他深究《楞伽经》“佛语心为宗”之说,“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著《宗镜录》100卷。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吴越末,高丽王遗使赠金线袈裟、紫水晶数珠、金藻罐等宝物,派36名僧人随延寿学法,此宗于是传入朝鲜。此外,著名禅僧尚有国清寺师静、本先,护国寺通慧,平田精舍从礼,福田院幼璋等。

宋有禅僧真歇清了,得法于长芦祖照,曾居天封寺。后住持国清寺,是禅宗对天台宗祖庭的最初渗透。建炎四年(1130),高宗下诏“易教为禅”,国清寺成为禅宗“五山十刹”之一。僧明庵荣西于乾道四年(1168)、淳熙十四年(1187)两度来天台山,曾于万年寺遇虚庵怀敞,得传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东渡以后,成为日本临济宗创始人。日僧彻通义介于开庆元年(1259)入宋求法,绘下《五山十刹》图,其中《天台山万年寺伽蓝配置图》,对该寺整体布局、殿宇规制所指甚详,成为研究万年寺的宝贵资料。宋时居天台著名禅僧尚有护国寺明照,万年寺法一、昙贲,华顶山遇安、法具,国清寺行机、蕴常、志南等。

元时,禅宗与天台宗发生“教禅之争”,一说智顗为开教(天台宗)之祖,一说智顗为禅宗。双方攻击,直至诉讼,官厅棘手。后由浙僧观无我调处,仍为禅宗。杭州演福寺天台宗高僧湛堂性澄于至治元年(1321)应召入京,校正大藏。他不忍天台祖庭没入别宗,上书讼冤。元世祖下诏“赐玺书复之”,仍还为教。元时著名禅僧有华顶山先睹、光菩萨等。

明洪武二年(1369),昙噩以禅宗高僧召至说法,不久受诏住持国清寺,又易教为禅。昙噩年高学懿,日本国王倾慕其道法,屡次发疏迎请,然始终不赴。国王曾与左右谋划,准备劫持而去,但未遂愿。明时著名禅僧尚有国清寺心泰、如通,万年寺马公,石桥庵圆珂等。

清代著名禅僧有超恒,居华顶天柱峰延寿遗址,传临济正宗,曾剌舌血写《华严经》一部。国清寺达珍(宝琳)及其弟子耀冶、再传弟子通朗、通静,均擅文才,符有《语录》行世。此外.还有华顶山超潜(梅谷)、荻洲,万年寺化霖等,亦负盛名。

自昙噩住持国清,临济宗势力又有发展。天台宗仅以真觉寺、高明寺一线相沿,不绝如缕,其他寺院均为禅宗所有。如此相延,达五百多年之久。

净土宗宋以后,天台宗、禅宗无不兼习净土。

天台宗有“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之说。早在智顗,在所著《十疑论》中即引用净土《往生论注》。灌顶临终,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盍然而逝。宋初,四明知礼成立念佛戒会,修习净土。其弟子神照本如慕庐山之风,亦结白莲社。其后,天台宗学者神照本如弟子处谦、处咸、有严,处谦弟子净梵、择瑛、思照、宗利,处咸弟子元慧,元慧弟子了然,均习净土。元明之际,绝宗善继、瞽庵显示、无碍普智亦修净土。天启间,传灯效慧远匡山莲社,率众禅诵六时。其徒藕益智旭著《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显著。

禅宗各派,兼习净土者亦多。五代末,法眼宗永明延寿(904~975),尝居天台华顶,提倡禅净合行说,撰有《万善同归集》3卷、《神栖安养赋》1篇。被列为“净土七祖”之一 。

历代高僧名录

观音借库还库日_观音借库日什么时候_观音借库

第三节佛事活动

以国清寺等大寺为例,佛事活动繁多。

朝时课诵

每晨三时半打响板,全寺僧众起床。四时许集中大雄宝殿,信徒亦可参加。住持主持仪式,维那指挥,僧值维持纪律。仪式依次为上香、上供、礼佛、诵经、绕佛等。所诵经文为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祝愿偈、十大愿王、三皈依、天女咒、祝韦驮、韦驮赞等。届时钟鼓齐鸣,鱼磬合声,僧众低眉垂目,拱手合十,气氛庄严肃穆。全过程约一时半左右。

暮时课诵

每晚饭后举行,一般由首座或维那主持。先念弥陀经,接念大忏悔文(包括三皈依、念八十九佛、礼八十九拜),后三请普贤菩萨,至此圆满结束。全过程约一时半左右。

盂兰盆法会

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开宗立说后,定每年在各寺院庵堂举行盂兰盆法会。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九至十五,共7天。以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亦求延年益寿。时国内外信徒云集,可达数千人。法会期间,每天上午由首座在妙法堂讲盂兰盆经,约2小时。

佛诞法会

佛诞法会主要是纪念佛、菩萨、祖师的生日、圆寂日、成道日。计有:正月初一日,弥勒菩萨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七月十五日,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九月三十日,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二十四日,智者大师涅槃。十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成道。

以上法会,以四月初八、六月十九最为隆重。到时,十方大众齐集大雄宝殿或观音殿,焚香上供,诵经礼佛。法会由方丈主持,僧俗均可参加。

讲经

讲经旨在弘扬天台宗,宣传佛法,解说经义,教育僧众。主讲由德高望重,精博佛学的法师担任,既可是本寺僧人,也可向外寺聘请。国清寺讲经,一般在妙法堂举行,僧俗均可聆听。仪式是先维那鸣钟,引礼师击磬,主讲法师登堂。接着维那指挥唱颂香赞,然后主讲法师开讲,讲毕回向。讲经时间视经文长短而定,长的达6个月之久。建国前,国清寺经常开讲,建国以来,长时间停止活动。1985年后,重新开讲,每年举行1~2次。此外,国清寺法师亦有应省内外寺院邀请前去讲经。

传戒受戒

是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传授戒法的仪式。传戒受戒或称开戒、放戒。对受戒者说,则称求戒、纳戒或进戒。通过仪式,求戒者才是正式僧尼。戒法有五种: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法堂进行,第二阶段在戒堂进行,第三阶段在大雄宝殿进行。每阶段先讲戒法、戒规,再行戒仪,然后正式传戒。建国前,传戒时间长达数月,现在一般在30天以内。正式传戒由戒师主持,必须有三师七证到场。程序复杂,有请师、礼佛、求戒、开导、请圣、忏悔、向遮难、受三皈、宣戒相、发愿、劝嘱、回向、剃度等仪式。受戒者男分比丘、沙弥二等,女有比丘尼、沙弥尼之分。俗家信徒受五戒后,男称优婆塞(清信士),女称优婆夷(清信女)。早时受戒,必须灸头,现在不再坚持。自愿灸头,亦可。建国前,国清、高明、万年、华顶诸寺,经常传戒。建国后,大为减少。1988年底,高明寺传戒,三师七证主要向国清寺聘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僧尼约450人。

念普佛

念普佛是应施主要求,寺内僧尼代为举办。念普佛有多种心愿:延生普佛,为生者祈福求寿;往生普佛,为超度亡灵,往生极乐;吉祥普佛,为祈求愿望;其他普佛,大率为家人亲友消灾去病。念普佛仪式,需1小时以上,一般在凌晨四时举行。

放焰口

仪式在晚上举行,由法师主持,司鼓者指挥。届时法器合奏,唱做并行,施主不断跪拜,需3~4小时。放焰口有单放焰、三放焰、五放焰之分。有时应施主要求,亦有七放焰、八放焰,甚至十放焰。

拜忏

忏分梁皇忏、水忏、地藏忏、法华忏等。时间由施主确定,一般是1~4天。拜忏人数有7人忏、13人忏、23人忏不等。

佛七

有7人佛七、13人佛七不等。信徒可以参加,但不计数。时间为7天,也有延长至49天(大佛七)。仪式是先唱香赞,接念大悲咒、心经,念阿弥陀佛圣号,最后回向。约5小时左右。

水陆道场

水陆道场仪式繁琐,是最大的佛事活动,相传始自南朝梁武帝萧衍。应施主之请,为生者祈求身心安乐、福寿绵延,使往生者位登上品,高超莲界。行仪前夕,全寺僧众(最少60人)领前,施主在后,先在大雄宝殿诵经礼佛,然后至寺内各殿堂绕场一周。绕场由主法带头,维那洒甘露,有的僧人摇铜铃,其他僧人和施主口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圣号,德高望重名法师断后,绕场完毕,进大雄宝殿回向。绕场一圈,表示寺内一切闲神鬼魅已经清除。

水陆道场设大坛、内坛、华严坛、法华坛、诸经坛、净上坛等6坛,每坛各司其职。大坛拜《梁王忏》24部,法华坛念《法华经》24部,华严坛念《华严经》1部,诸经坛念《光明经》《楞严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方广圆觉经》各24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各120卷,《梵网菩萨戒经》48卷。

一堂水陆,需时7天。第三天凌晨一时许,全部施主进入内坛,由主法、正标、副标、大香灯领头,举行焚香、礼佛、诵经、祈求、忏悔、绕佛、献宝等仪式,局外人不得入内。当天上午,在大雄宝殿前举行升幡仪式,下午在放生池举行放生仪式。第四天上午,由主法主持,在大雄宝殿内对施主作开示。第五天晚上,由主法主持,在内坛对施主作幽冥戒。第六天凌晨三时许,由主法主持,在大雄宝殿前举行斋天仪式。当晚举行五方焰仪式,约5小时左右。第七天上午,全寺僧众参加送牌位。下午一时许,集中内坛送信。然后鸣锣开道,将水陆榜文、疏文、花柏、纸马送出山门外焚化,最后至大雄宝殿回向。

报恩法会

释氏谓父母、师长、国王、施主于己有恩(称四恩),为报答恩惠,仪式有报恩法会。1982年,日本天台宗祖师碑揭幕访华团来国清寺参加3座碑落成典礼,1986年,日本日莲宗派团至国清寺参加“南无妙法莲花经幢”揭幕典礼,1987年,日本天台宗佛教青年联盟参拜纪念法会,为纪念日本天台宗开创1200周年,来国清寺参拜。

第四节 寺院经济

寺院经济关系到僧众生活、殿宇维修、新宇扩建、佛事活动、资助地方公益事业等方面。各寺院经济独立,分工明确。每年农历正月中旬,寺院住持聘请各大寮有关人员,挂牌示众。“副事”总管经济,“典副”分管银钱,“知产”分管田地,“巡山”分管山林,“库头”分管仓库,“饭头”分管伙食,“菜头”分管蔬菜,“茶头”分管茶水。

六朝以来,寺院经济收入有帝王供给、农业、林业、畜牧业、募化资助等项。

帝王供给历代帝王赐物、赐经、修寺,难以数计。拨库银、给田产、免赋税亦不少。陈太建九年(577),陈宣帝下诏:“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遗书:“所求废寺水田以充基业,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宋高宗于绍兴十七年 (1147)、二十三年(1153)两次降旨,依明州天童例,除纳正税,一应科敷差借夫脚,官员拘占,并行蠲免。

农业寺院田地绝大部分是租田,来源或自施主奉送,或系寺院购置。分布广而且远,直至奉化、新昌、宁海、临海、黄岩等地。

宋代寺院田地情况(单位:亩)

观音借库还库日_观音借库_观音借库日什么时候

建国初,国清寺有土地134亩左右,高明寺50亩左右,均自耕种。后经土地改革、移民、修路,80年代国清寺尚有60亩左右,高明寺20亩左右。僧众佛事繁忙,雇工管理农事,每亩产量达1500斤以上。

林业僧众历来重视造林、护林。“文化大革命”时期,亦组织护林队,日夜巡逻。建国前,山林归寺院所有。建国后,山林收归国有,由政府委托寺院管理。国清寺现有山林3280亩左右,高明寺200亩左右,方广寺365亩左右。

畜牧业建国前,国清、高明各寺均养牛。建国后,国清寺尚有8~9头牛,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另养2只母猪、若干只肉猪、100来只毛兔。养猪为向食品公司调换素油,养兔为增加经济收入。

募化资助寺院通过修造殿堂、佛像,接受信徒资助,也是主要经济来源。1935年,上海朱某一次资助国清寺银圆1万元,修筑妙法堂和放生池。建国前,国清寺除施主资助外,其次是寺院本身生产,又次是伽蓝殿对外开放。

建国后,各寺以农业为主,国清寺、高明寺都成立生产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僧众纷纷离寺,国清寺留48人,高明寺留10多人,方广寺留1人。留下的一直坚持农禅并举,自食其力。1968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工宣队进驻国清寺,捣毁全部佛像、法器。1973年,国务院发布文件,拨人民币30万元重修,寺观又新。1979年,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对外开放。80年代观光人数,年达50万人左右,门票收入约10万元。其后,不断有巨款资助,如台湾慧岳法师3年来资助达人民币百余万元。美籍华人、港澳同胞、国内信徒,资助亦甚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