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昨天,继续写。
前面说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了五十万大军,打下岭南。
这场战争的起点,极可能是秦始皇借刀杀人,把一些他很看不顺眼,但又不方便做掉的人,像六国投降的贵族、士兵什么的,送到岭南去送死,毕竟岭南当时充满了瘴气、病菌和瘟疫。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
秦朝灭了;
那批派去的人呢,不但没死,还自立为王。
赵佗建立的南越国,总共存在了93年。
它带来了两个结果:
一个是差不多同步,越南出现了“东山文化”,也就是青铜器文明。
越南出土的铜短剑
还记得吧?
我前面说过,越南的“东山文化”,时间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后1世纪。
秦朝进攻岭南,是在公元前219年,可就在公元前3世纪啊。
这会不会太巧合?
但没关系。
东南亚国家,除新加坡外,基本不怎么知道中国历史。
所以这些年,越南人疯狂文化输出,不断拿出“东山文化”的青铜器,在东南亚各国办展览,拼命想告诉他们:越南才是东南亚文明的发源地。
这些国家呢?
他们没这么早的东西啊,可能也没意识到:越南出现“东山文化”那段时间,它已经先被秦朝军队,后来被秦军转化而来的南越国占着。
当时的中原地区,都普遍在用铁器了,秦军占领下的越南,用个青铜器,应该不算什么事吧?
这些东南亚国家,就被越南人鬼里鬼气地,打了个文化差。
有没有一种“大王派我来巡山”的感觉?
还有一个呢?
给后来人一个启示:原来只要派兵把要隘一堵,就能占据整个岭南自立!
但在整个西汉、东汉,都一直没那种条件。
三国时,这个条件出现了。
这次出面的,不是秦军这么一整支军队,而是一个当地土豪。
玩过三国游戏,不少人应该知道他:士燮。
士家是岭南地区崛起的第一个土豪家族。这个家族本来是中原人,但在王莽时,为了躲避动乱,士家移居岭南,然后一代代地扩大,等到第六代,也就是士燮的父亲士赐时,士家就牛了起来,士赐当过日南郡太守。
这个日南郡,地盘在现在的越南岘港、顺化附近。
等到东汉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时,士家就乘机起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兴盛得不得了,好几个郡都是他们家当太守。
士燮也牛哄哄地,进出都要鸣钟,仪仗队很庞大,虽说没称王,却搞得跟称了王一样,基本就是赵佗再现。
士家占据岭南的时间,也不短,有四十来年。
可能因为太牛,引起了注意:士燮死后,孙权派兵占据岭南,顺手便把士家屠了个一干二净。
但光凭一个家族,就能占据岭南这事,还是很能给人以启发的。
可能在这段时间,另一个家族也了解了这片土地。
哪个家族呢?
士燮是公元187年,被东汉任命为交趾太守,然后乘着天下大乱,慢慢地伸展势力,从而统治整个岭南地区的。
士燮的前任,名字叫阮进。
东汉时,阮是个小姓,没出过什么大人物。
姓阮的,大多住在陈留郡,所以人们称为陈留阮氏。
黄巾大起义后,天下大乱,陈留阮氏就迎来了大发展。
陈留郡属于兖州,曹操最初起家的地方,就在兖州。
作为地方土豪,阮氏家族大批人参加了曹操阵营,跟着一起成长。
像阮瑀,不但名气大,是“建安七子”之一,更是曹操的心腹。
陈留阮氏一下子就牛起来了。
后来司马家夺了曹家的权,再到建立西晋这段时间,阮家也没怎么受影响,反而名气更大了。
当时名气最大的“竹林七贤”中,阮家就有两位:阮咸、阮籍。
反正就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地位不断上升。
结果乐极生悲,司马家建立的西晋,活的时间实在太短:公元281年灭东吴,统一全国,晋武帝死后,就开始乱七八糟,弄出个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东汉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时,陈留阮氏在家乡坚守,结果迎来了曹操,家族地位大飞跃。
这次可能他们也想如法炮制,于是再次坚守,反正就是高筑城、广积粮,搞起了武装自卫,和少数民族武装、各路乱军对干,等待另一位真命天子的到来。
当时在在兖州坚守的,主要有8个人,号称“兖州八伯”,其中阮家两位:阮放和阮孚。
结果证明: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陈留阮氏苦苦坚守,结果发现:这场从公元299年开始的大混战,好像没有个尽头。
阮家在一百年前曹操时代的成功,看样子早就一去不复回了。
陈留阮氏可能损失非常大,最后顶不住了。
当时江南还算稳定,他们就扶老携幼,举族逃往江南。
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被迫南迁
到了江南后,阮氏有些傻眼:他们误判形势,来晚了。
三国时,对大家族的考验是看谁能顶得住。
到了这阶段,对大家族的考验是看谁溜得快。
琅琊王氏脚溜得快,跑到江东,拥戴司马家的旁支、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还搞起了“王与马共天下”。
和曹操当年占据兖州一样,又新冒出很多家族,把好位置、好地盘都占得差不多了。
陈留阮氏高不成,低不就,看样子要成输家了。
怎么办呢?
可能在这个时候,陈留阮氏想到了岭南。
毕竟他们家有先辈在那里当过官,多少掌握点一手资料啊。而且他们家先辈的后任,也就是士燮,当年可是占据过岭南四十年啊。
但这时岭南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行政区划有了变化:士家被孙权灭了后,东吴觉得岭南这地方太可怕了,动不动就有人起兵,来堵岭南要隘。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岭南地区分成两个州,一个叫广州,一个叫交州。
广州主要是现在的广东、广西。
交州则主要是现在的越南北部和中部。
西晋时,可能觉得东吴划分的行政区划有道理,稍作修改后,也继承了。
从此两广和越南分家。
另外则是在那里,有一个家族已经经营了好几代。
当时已经进入士族社会,整个国家被一堆一堆的大家族所掌控,陈留阮氏如果想去岭南,毫无疑问等于踹人家的地盘。
肯定会遭到那个家族的反击。
这是哪个家族呢?
姓陶。
丹阳陶氏。
丹阳陶氏,也是个在三国露过脸的家族。
这个家族出过一位显赫人物,名叫陶谦,曾经官至徐州牧,惹过曹操,遭到了曹操的进攻。幸亏陶谦向刘备求救,才勉强保住了徐州。
没过多久,陶谦身体不行了,又觉得自己两个儿子不行,根本担任不了治理徐州的大任,他在临死之前,就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陶谦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陶商,一个叫陶应,在刘备接了徐州后,就回到了丹阳郡秣陵县老家,也就是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和族人们在一起,终身未做过官。
但丹阳陶氏毕竟是大家族。
几十年后,陶家又出了位人才,此人名叫陶基。
东吴派他去当交州刺史。
陶基干了没多长时间,就回到江东去了。
之后交州一带动荡,战乱不断,可能因为熟悉当地情况,东吴又派了陶基的儿子陶璜当交州刺史,去当地镇压叛乱。
陶璜很能打,在交州干的时间也长:三十年。
陶璜死后,他儿子陶威当交州刺史,之后当交州刺史的是他弟弟陶淑和侄子陶绥。
在交州,从东吴到西晋,陶家各种加起来,差不多干了五六十年,虽说地盘没士家大,要论时间,却是比士家长。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觉得:东吴和西晋的朝廷,也太蠢了吧?
明明前有赵佗建立南越国,后有士家占据岭南四十年的教训,怎么还不吸取教训,反而让陶家统治交州这么长时间呢?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让陶家统治交州这么长时间,恰恰就是总结出来的教训。
为什么呢?
这里要从两条河说起。
当时的岭南地区,有两条大河,一条是珠江,另一条是红河。
要光从数据来看,珠江比红河强多了:
比如说,红河全长1280公里;珠江有2300多公里,差不多是红河的两倍;
再比如说,流域面积,珠江有45万多平方公里,红河还不到14万平方公里。
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却是珠江不如红河。
珠江三角洲和红河平原对比,红河平原明显更大。
两个原因:
第一、珠江流经的,大多数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成分较少;红河流经的,是红色沙页岩地层,这种岩石是沉积岩,矿物质和营养成分比较丰富。
这么一来,珠江冲积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就不如红河三角洲肥沃。
第二、红色沙页岩比较容易被河流侵蚀,石灰岩却不容易。所以珠江虽然又长水量又多,但它携带的泥沙量,还不到一亿吨;远远不如红河。
这样一来,珠江三角洲的面积,就只有红河三角洲的一半。
前面说过,东吴时,孙权把岭南一分为二,设立了广州和交州。
珠江流域,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归广州;
红河流域,现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则归交州。
广州地方大,但土地不肥沃。
交州地方小,但土地肥沃。
从汉武帝灭南越国起,红河流域的人口密度,就一直远远大于珠江三角洲。
上张地图:
西汉时的人口密度图,当时越南一带的人口密度,就已经相当高,甚至比长江三角洲还高。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人口密度大的,离中原地区远;人口密度小的,离中原地区近。
当时越南各种技术还不行,不管是文化,还是其他人才都很少,对中原依赖性很强。
这么一来,就导致这么一种状况:
假如在两广一带,有人想要自立,就得封锁南岭的隘口,就会损害交州人的利益,他们会配合朝廷,从南往北进攻广州,平定叛乱;
交州要是有人想自立呢?南岭那些隘口不在他们手中,朝廷军队可以迅速越过南岭。
之前最大的麻烦,可不是交州人自立,而是有人老想着封锁南岭的隘口!
这种情况下,交州强大,对朝廷是有利的。
所以,不管是东吴,还是西晋朝廷,其实都在鼓励陶氏在交州深耕厚植,努力发展势力。
但问题出在陶氏家族身上。
这个家族的心太大,和中原迁徙而来的众多家族相比,它是个小家族,充其量也只是个中等偏下的家族。尽管如此,丹阳陶氏却有颗不断力争上游的心。
陶家出了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陶家彻底丢了在越南经营多年的地盘。
陈留阮氏呢,损失也异常惨重,失去了大当家和二当家。
丹阳陶氏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陶侃。
陶谦,让徐州给刘备的那位,有个亲侄儿,名字叫陶敦。
陶侃是陶敦第五代的孙子。
前面说过,当时要成为大家族,祖辈得赶上那么几波风口:比如说跟着曹操混,再比如说西晋取代曹魏时,要站对队之类的。
丹阳陶氏很倒霉,不但一波风口都没赶上,还站到了风口对面,比如说陶谦是曹操的敌人;再比如说陶家好不容易出了陶璜这样的人才,服务的对象却是东吴。
除了交州还有点实力,陶氏已经很没落了。
但那一丁点实力,也不在陶侃这边,而在陶基的曾孙陶回那里。
陶侃和陶回,只是远亲。
陶侃的一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疯狂努力,发奋图强。
他都能干,可以做小官,也知道怎么到首都去钻营,还无师自通,懂怎么打仗。
他还很知道站队,,每次都没站错队。
他又特别能忍,有多位上司要他出死力,答应事成之后,给他什么什么肥差,之后却食言,陶侃也不吭声。
最关键的是:他特别长寿。
当时人活得短,不少人三四十岁就死了,陶侃却活到了70多岁。等他66岁时,已经很厉害了,东晋朝廷把长江上游一大块地盘给了他。
东晋朝廷曾经让陶侃当广州刺史,同时可以都督交州,等于把岭南地区交给了他。但陶侃并不满足,他准备了一百块砖头,每天早上从屋内搬到屋外,傍晚再搬回来,用来锻炼身体。人家问,他说自己心在中原,不在岭南这种小地方。
却没给陶侃广州、交州。
有个人虎口夺食,把它要去了。
谁呢?
前面讲过的阮孚,陈留阮氏的大当家。
谁都没想到他会突然出手。
我之前讲过,在北方时,阮孚曾经带着族人,拥兵自卫,牛逼过一段时间,还被人称为什么“兖州八伯”,但南迁到江南,就因此到晚了。
陈留阮氏的地位,非常尴尬。
阮孚呢,好像什么事也没有,每天疯狂喝酒,永远在酩酊大醉。
谁劝都没用。
到江南后,阮孚这么醉醺醺地,混了十几年。不少人恐怕甚至怀疑,当年带着族人在兖州拥兵自卫,在非常艰苦条件下,苦苦支撑的那个人,究竟是不是他?
权力核心没有他,就算有他,他也不表态。
东晋王朝刚建立时,内部斗争很厉害,各种动荡不断,很多刚迁到江南的家族因此倒霉。阮孚因为啥事不管,知道也当不知道,反倒没事。
陶侃实力太强,当时在朝廷执政的王导、庾亮非常心慌。
谁都没想到,阮孚会突然跳出来,主要要求去踹陶家在广州和交州的地盘。
陈留阮氏还是有实力的。
朝廷立即答应了。
就这样,阮孚拿到了广州和交州的地盘。阮孚这次不再醉酒了,他立即动身,赶着去上任。
但神秘的事情发生了:他还没到地头,就突然死了。
陈留阮氏这位大当家的,究竟怎么死的,没人知道。
但阮氏这次是铁了心的。
“兖州八伯”的另一位、阮放站了出来,又向朝廷要求外放到岭南当官。
这次阮放吸取了阮孚的教训,随身带了大批人马,去赴任。
还没到越南,在广西,他碰到了一个叫高宝的人。高宝是陶侃的部将,领着一支部队,从交州出来。
阮放下手很狠,借口说要请高宝吃饭,高宝一到,就被伏兵杀了。
这下捅了马蜂窝,周围一大堆人冒了出来,这些人很可能是陶家的潜势力,起兵进攻阮放。
阮放也不废话,占了一座城池,据城而守。
那些人攻阮放不下。
阮放收拾了这群冒出来的人后,拿到交州的地盘。
虎口夺食。
他随身带的那些人马,很可能由阮氏族人组成。这次上任,同时也是一次家族的大迁徙。
但没过多久,阮放也中招了,他突然神经错乱,老是白天见鬼。
不知道是生病,还是中了什么古怪的毒,然后也神秘地死了。
家族中两位大人物都没了,阮氏却有不少人留在了越南。
东晋朝廷所以让阮氏到交州,一是怕陶侃势力壮大,二也是执行从东吴到西晋以来的一贯政策,增强交州实力,用来对付广州,防止南越、士燮这种割据岭南的事再发生。
之后,这种事果然没再发生。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越南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时交州、现在越南北部和中部的地图,就会发现它也具备立国的条件:
交州的西面,是云贵高原,山高路险;
它的北面,是十万大山,也是山高路险;
它的西南面,是黄连山,还是山高路险。
中间夹了块是珠江三角洲两倍面积、还更肥沃的红河平原,东面则是北部湾。
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依山傍海之地”。
所以这又带来一个疑问:假如这个地方,有人想要搞事,该怎么应对呢?
在阮放这次赴任后,交州就不断地冒出姓阮的人来。
阮放死后大约30多年,又一位姓阮的当交州刺史:阮敷。
现在很多越南姓阮的,都自称是他的后代。
阮敷还算正常,但接下去很多姓阮的,做派越来越不像“竹林七贤”那种有档次的人,反而是越来越向当地土豪靠近。
阮敷之后,再过20多年,又有姓阮的当交州刺史,这人名叫阮逊。这人挺有意思的,当他听说朝廷已经派人来接替他职务时,直接举兵反叛,东晋朝廷派出军队,把他杀了。
这次事件,对越南阮氏打击很大,他们消停了差不多一百年。
在南朝宋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个叫阮长仁的人冒了出来,当了交州刺史。阮长仁死了后,他侄子阮叔献跳了出来,告诉朝廷说他想继叔叔的位,当交州刺史,朝廷拒绝,派了一个叫沈焕的人过来。
阮叔献非常生气,土豪气发作,他直接派兵,堵住越南通往两广一带的隘口,不让沈焕上任。沈焕没办法,只能在郁林郡等着,后来就病死了。
朝廷没办法,只好任命阮叔献当交州刺史,但阮叔献做得非常过分。他一拿到任命后,就立即封锁了隘口,从此不再向朝廷缴纳贡赋,关起门来当土皇帝了。
消息传到朝廷,朝廷勃然大怒,派一个叫刘楷的人去当交州刺史。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刘楷的爷爷是刘裕的弟弟刘道邻,标准的皇族,当然随身带了大批的兵。
阮叔献只是交州的土豪,地头蛇碰到强龙,顿时晕菜了,他大概害怕被刘楷抓到,直接砍掉头。他居然从另一条小道出去,直接跑到南朝宋的首都建康投降。
再过几十年,交州又冒出一个叫阮凱的人,这人也是本来当交州刺史,后来听说朝廷派人来替他,一怒之下,又学先辈,土豪气再度发作,派兵把通往两广的要隘给堵了。这次是他的族人害怕给家族带来危险,冒出来一个人,把他做掉了。
当时已经是南朝梁,索性就任命这个族人当交州刺史。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阮放到交州上任,到南北朝差不多两三百年时间,阮家人不但在越南站稳了脚跟,还开枝散叶,繁盛得很。
正是这样,他们才会时不时来场叛乱,被朝廷镇压下去,却不至于元气大伤。
这为阮姓占越南人口数的40%,将近4000万人,奠定了基础。和阮姓在越南的繁盛相比,中国的阮姓总人口,目前还不上100万,只有越南阮姓的大约五十分之一。
之后虽然还有各种枝枝节节,比如说有的人被迫改姓阮,再比如说历史上中国的阮氏还不断地往越南迁徙,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阮氏在东晋初年的这次迁徙,是非常成功的。甚至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家族大迁徙了。
越南最后一个王朝,就是阮朝。这是1940年代身穿朝服的越南阮朝官员。
尽管如此,每次朝廷都能把叛乱镇压下去,却也说明:就算有自己的天险,就算有阮氏这种有组织有能力的大家族,交州还是不具备独立的条件。
然而紧接着,有个朝代以一朝之力,为越南凑齐了这些条件。
而在同时,大自然也悄悄地,添了把力。
结果就是:阮氏的成功,过了头,他们确实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却像往池塘滴墨水一样,不但没改变池塘里的水,还把自己变成了外国人。
(这是系列之二,明天终结)
了解更多国际内幕,请点击下方加关注,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点赞并转发,以支持我继续分析创作,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