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名人掌故】状元宰相曹鼐的故事
曹鼐,河北邢台宁晋县人,字万钟,号恒山。
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曹鼐为北宋曹利用的后裔。他少年豪爽,有大志。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能诗善文,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高中状元,时年31岁。
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经筵讲官,撰成《宣宗实录》后,进侍讲,锡三品章服。
正德五年(1441)由宰相杨荣、杨士奇推荐,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曹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杨荣死后,杨士奇常病不能视事,阁务多由曹鼐处理。”英宗因其贤德,进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拒绝求婚为借口,举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张英宗“御驾亲征”,同时擅自调集大军。曹鼐和兵部尚书邝、兵部侍部于谦认为朝廷毫无准备,不能仓促亲征,但英宗不听劝谏,在王振的挟持下亲征。曹鼐等只好护拥英宗随从,带领50万大军向大同进发。
时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泞,粮运不继,“兵士已乏粮,僵尸满路”,遂使军队失去战斗力。曹鼐等大臣一再劝阻,请英宗回兵,均遭王振拒绝。结果兵抵大同,遭到也先突袭,明军大败。八月,在退回北京途经土木堡(今怀柔县东南)时,被敌军包围。在混战中,曹鼐殉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一年后,英宗被放回。英宗复位后,感念曹鼐忠直,为国捐躯,追赠太傅。曹鼐在阁任相十年,“明敏爽朗,临事果断,能言善辩。王振专权,人莫敢忤,杨士奇死后,唯鼐尚能随事调护,所言多见从。”可见,曹鼐为相刚正不阿,敢于同权倾朝野的宠监抗衡,“土木之变”,以身殉国,不愧为状元宰相。
曹鼐故事之——“曹鼐不可”
明朝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邢台宁晋)人,字万钟,号恒山.
明宣宗宣德年间,曹鼐依照当时的岁贡制度,被任命为国子监学正。他并没有赴任,被改任为泰和县负责缉捕和监狱等事的典史。有一回因为追捕盗匪,而在驿亭偶然捕获一貌美女贼。当时夜色已晚且距县府的路途又远,无法将女贼及时押回县衙,只得与女贼同宿在荒野上的一座破庙里。女贼为求脱身,屡以色相诱惑,百般诱惑甚至有意以身相许,曹鼐心想:“纯洁的处女难道可以轻易地侵犯吗?”于是取一小张纸条,写下“曹鼐不可'四字烧掉。整个夜里内心清静,不动丝毫邪念。隔天早晨,就立即找到女子家人来将她领回。后来曹鼐先生参加殿试对策,忽然感觉眼前飘过一张纸条,上面写有「曹鼐不可」四个字,随即文思沛然涌出,结果曹鼐先生在那场考试里中了状元。时年为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
原文:
曹文忠公(出自于《广仁品》)
宣德中,曹鼐为泰和典史,因捕盗,获一美女于驿亭。意欲就公,公曰:「处子其可犯乎?」取片笺,书「曹鼐不可」四字焚之。终宵心不动。天明,召其家领回。后殿试对策,忽飘一纸于前,有「曹鼐不可」四字,于是文思沛然,状元及第。
曹鼐故事—— 曹鼐不倦学
曹鼐在会试时得中乙榜,他提出不要担任教职,愿到地方州县供职。于是被改任为泰和典史。他在公务之余,仍努力学习不止,还继续修习考试的功课。泰和县尹嘲笑他说:“你这样可以做状元了。”他说:“我就是要做状元,不达目的不休止。”(后来他果然考得状元,授翰林院编修,累升吏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
吴生按:成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曹鼐中会试乙榜①,不受教职②,愿得繁剧③一职自效。改泰和典史。公暇,辄进学不倦,复修举之业。其尹诮之曰:“可作状元。”曹曰:“不如是不休。”吴生曰: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①中会试乙榜:会试时列为乙等。
②教职:会试得中乙榜,可任教职,掌管教育、文书、修史等事。
③繁剧:旧时地方州县,以地域、人口、政务有繁、雄、剧等次第,繁剧均为较重要的地方。这儿“繁剧一职”指到地方上去做官。
曹鼐故事——典史中状元
曹鼐,邢台宁晋县人。从小就很聪明,他父亲曹祉又是个精通四书五经的人。明永乐二十一年曹鼐就考中了秀才。过了四年,宣德二年,他参加乡试,又考中举人。那时中举后就能授官,曹鼐被授个代州训导。做训导就不能再参加会试,更不用说考进士了。曹鼐觉得自己的才能还没有发挥出来,就此罢休,于心不忍。于是就向上申请,不做训导,改任江西泰和县典史。做典史,他勤于职守,执法谨慎公平,一时百姓只知有官职比曹鼐大,公务之余当曹鼐苦读时就奚落他:“你想当状元吗”?曹鼐回应道:“诚如公所说”。从此,曹鼐忍气吞声,暗下决心,更加发奋攻读。
宣德七年(1432)秋,曹鼐带领一队石匠赴京城营建城墙,刚好逢上乡试,他向上司请求参加考试,结果又中了举人。次年春,参加会试,主考官见他是一个老儒生,以为这人不会有什么能耐,便很轻慢地说:“你还能考中进士,先写首诗我看”。曹鼐说:“那请你命题”。主考官抬头看见一柄鱼叉,便指着那鱼叉说:“就题咏鱼叉吧”。
却不料,曹鼐只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
青山是故家,误落在泥沙。
春来萍为叶,冬至雪作花。
有心栖凤凰,无意伴鱼虾。
本是栋梁材,只因用者差。
主考官看了大吃一惊,觉得诗写得很得体,既符合曹鼐的身份,又表达了不平凡的抱负。再也不敢小看曹鼐了。三场考下来,曹鼐考中会试的第二名。
参加殿试,宣德皇帝亲点为状元。
曹鼐故事—— 两次中举大魁天下、新科进士赐宴礼部,自曹鼐始
曹鼐(公元一四○二~一四四九年),字万钟,宁晋(今邢台市宁晋县)人。
小时候就聪颖过人,爱好读书,因而受到父母的特别喜爱。他的幼年及童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但不幸很快降临到曹鼐的头上,生母在他初懂人事的时候竟一病不起,撒手而去。中年丧妻的父亲变得郁郁寡欢,经常长吁短叹,全家没有了欢声笑语。小小年纪的曹鼐,经过这场家庭变故,一下子懂事了许多。为了不使父亲伤心,在父亲面前,他强忍丧母的悲痛而不哭,在外面被别的孩子欺侮了,回到家后也装做没事一般。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偷偷掉泪,思念母亲。后来,父亲续了弦,继母是一位深明事理的贤良女子,视曹鼐如己出,对曹鼐百般关心和爱护,悉心照顾他衣食起居,督促他温书习字,教育他要从小立志、长大后有所作为。曹鼐受继母的关爱,丧母之痛逐渐淡去。其父死后,他侍奉继母特别孝顺,平时嘘寒问暖,病时端汤送药,为乡里所称道。
曹鼐读书非常勤奋,日诵数千言,在烛光下苦读到天明,则为常事。在科举考试中,先后顺利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由童生而成为生员(秀才)。宣德元年(公元一四二六年),他又高中乙榜举人,列乡试第二,时年二十四岁。中举后,曹鼐更加,刻苦攻读,决心要在会试中金榜夺魁,荣宗耀祖,并以此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报答继母养育之恩。
令他深感遗憾的是,次年赴京会试不第。其时,天下教育官员多缺,遂被选授为代州(今山西代县)代理训导。明代的州有两种,一与府同级,一与县同级,代州为县级州,训导是县学学官的副职,从八品。曹鼐颇有才学,秉性自负,不屑以担任学官而了此一生,藉口自己年少寡学不堪为人师,上疏请求改派别职以报效国家。结果,被改派为泰和典史。泰和县在江西省中部,赣江岸边。典史与县丞、主簿同为知县的属官,平时掌管公文收发,如县丞或主簿出缺时(是时,泰和县无主簿),兼领县丞或主簿之职,兼管钱粮、户籍、治安,是个连品秩都未入流的小吏。
在泰和典史任上,曹鼐虽身兼两职,但他才智过人,精力旺盛,办事干练,把县务处理得妥妥贴贴,加之注意修养品性,廉洁无私,官声很好。但胸怀大志的曹鼐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曾反覆思谋:如果依例升迁,即使做到须发皆白,也难以得高官显爵;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展宏图,只有再走科举之路,凭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及第夺魁,平步青云,封侯拜相。为此,他一方面勤於公务,一方面延请名师指导学业,等待参加京城会试机会的到来。
宣德七年(公元一四三二年),曹鼐奉知县之命督工匠至京师服役。这年秋天,正赶上顺天(今北京市)乡试,立即上疏皇帝乞求恩准他参加顺天乡试。在八月的顺天乡试中,曹鼐以第二名再次考中举人。翌年二月,参加进士考试,举子们人人冻得瑟瑟缩缩,但曹鼐神采飞扬,毫不感到寒意。他成竹在胸,从从容容地磨墨润笔,挥笔疾书,结果,又高中会试第二名。一向沉稳的曹鼐,此时也喜形於色了。接著,参加殿试。在保和殿里,皇帝朱瞻基亲自出题面试。对皇上的策问,曹鼐鞭辟入里、对答精当,而且文思敏捷,大篇下笔,一挥而就。皇上欣然色喜,亲自选定他为第一甲第一名。这时,曹鼐三十一岁。就这样,曹鼐成为明代历史上两次中举、会试第二、殿试夺魁的新科状元。曹鼐锐意进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也影响和鼓舞了其弟曹鼎。经过苦读,曹鼎后来也考取了进士,官吏部给事中。
曹鼐从典史一跃而大魁天下,轰动了整个京城,一时间传为美谈。皇上朱瞻基喜获人才,更是自鸣得意,廷试结束后一改过去在皇家林苑内赐进士宴的惯例,特在礼部举行赏赐宴会,招待曹鼐等新科进士。这是对新科进士前所未有的恩宠,也是给曹鼐的殊荣。礼部开宴这天,京城万人空巷,百姓纷纷涌到礼部门前,争睹新科状元的丰采。当曹鼐在其他新科进士的簇拥下,眉飞色舞地出现在礼部门前时,围观的百姓人头钻动,赞美声不绝,羡慕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进士赐宴礼部,自曹鼐始。」这种恩宠有加的做法,自此而成为新的惯例,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科举考试寿终正寝为止。
题扉面荷花
明 代· 曹 鼐
玉井芙蓉红粉腮,
何人移向月中栽。
高轩忽漫看图画,
疑是昭阳镜里开。
宁晋简史
禹贡属冀州,周代属邢国。春秋末期归晋。战国属赵。
秦置巨鹿郡,宁晋地域属之。
西汉初置杨氏县属巨鹿郡;
西晋太康年间,废杨氏县并入廮陶县,属巨鹿国。
北魏时期,廮陶县为巨鹿郡郡治,属殷州(治隆尧)。
永安二年(529年),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属殷州南巨鹿郡。
北齐,废廮陶县,并入廮遥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廮遥县更名为廮陶县。
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宁晋县,属赵州。
民国时期属河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驻隆尧)。
抗战时期属冀南第四专署(驻南宫)。
1949年成立邢台专区,宁晋属邢台专区。
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宁晋县属之。
1993年邢台地市合并,宁晋属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