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华(宁晋)
程姓起源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
传说,上古时候。民间祭祀很乱,社会很不稳定。颛顼高阳氏为了使百姓从杂乱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安心生产,就委派他的孙子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重的弟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来重和黎的子孙就世袭了这一官职。商朝时封重黎的孙子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也有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为程伯,其子孙以国名程为姓。
北宋时欧阳修等人修撰的《新唐书》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说:“程氏出自风姓。”南宋学者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也说:“程氏,伯爵,风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风姓。
2、以地名为姓。
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11世纪时,周公旦公封诸侯,周文王第十子(一说第十七子)受封于郇(近山东省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姓程,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北省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春秋时期晋国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时聚居在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部,后来迁到新绛县西。荀林父、荀宾、荀家、荀会等人都是晋国著名的卿大夫姓程,是对晋国政局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晋国大夫荀骆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说这个程邑就是关中地区咸阳东北的程邑。但是当时咸阳附近应该属于秦国的领地,晋国虽曾拥有“河西八城”,它的领地也难到达咸阳附近。因此我们认为,作为苟驩采邑的程邑,应该在今山西省境内。因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改姓程氏。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迁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
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
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人)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人)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人(今河南省项城)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0.59%。
历史名人与程朱理学
程婴:春秋时晋国人,著名的忠义之士,与公孙杵臼设计营救赵氏孤儿,报仇雪恨后自杀殉友。
程不识:西汉前期著名将领,与“飞将军”李广齐名。他治军严格,为人廉洁敢于直谏。
程昱:三国时期东郡东阿(今属山东)人,曹操的主要谋士,智勇兼备,有胆有识,曹操称其“程昱之胆,过于贵、育”。
程普: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先辅孙坚,再辅孙策、孙权。赤壁鏖战时,他任左都督,周瑜为右都督,大败曹军于乌林。
程邈:秦朝下社(今陕西西安)人,变大小篆为隶书,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程颢、程颐:伊洛(今河南嵩县)人,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所继承和发展,统称“程朱理学”。
程伟元: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曾与高鹗共同增补《红楼梦》。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二程集》。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河北程氏分布
河北程氏家族村落遍布省内各市县。其中聚居数百程姓族人的村近百个,以程姓命名的村庄达十八个之多。程姓族人聚居的村落大多都有家谱记载,犹以明清、民国家谱居多,《河北程氏兴宗谱》记载较为详细。有谱者记载多以明清后(燕王扫北后数次迁民)迁入者较多。广平郡程氏多以原居民省内迁徙,其他程姓多从河南、山西、山东迁入,亦有其他地方迁入。
五 宁晋唐邱
程姓之由来
宁晋姓氏繁多,384个姓氏中程姓占第41位,多聚居在唐邱、东河庄、米家庄、疙瘩头、东曹庄等村。唐邱程姓聚居在该村程家旮旯。相传,古、唐、成(程)三姓建村,唐姓卒后丘于此,故名唐丘(后改成现名唐邱),县志有载。唐邱程姓于光绪二十二年续修《程氏族谱》载:我程氏乃明道先生之裔,由明而迁居宁邑城北古唐成(程)。据宁晋县志载“县居民除孙、张、两王、高、赵、薛为原居民外,多从山西洪洞迁来”。又载“迁民未必都是洪洞人……唐邱程姓明初从河南迁来”。
据此线索,唐邱程姓自2006年起开始了漫长的寻根之旅。先后在临近州县走访打听各地程姓迁入情况,访查己失落碑铭、墓葬及传流史话,咨询河北及各地市程联有关程姓迁徙信息。并于2016年,值族谱续120周年之际,数十族人两赴两程故里河南程村寻根,又赴伊川参加程氏祭祖大典,与各地程氏宗亲交谈寻根问祖,终于得出唐邱程氏应为冕公留居濮阳(古时称开州)一支。经几赴濮阳查实,唐邱程氏为明道祖冕公系十三世孙铎公因战乱外出无音一支。
程氏迁入唐邱后以农为本,俭以持家。唐邱程氏遵循祖训,理学传人,民风淳朴,子孙众多,代有才人。自黄帝始已繁衍至136代,自明道祖始已36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