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哉风
2012年,中国阳泉的考古学家发掘了一座八角形的元代坟墓,这座可追溯到700年前的坟墓随葬品,描绘了蒙古人统治中国时期的生活和价值观。
图:墓内的八角形屋顶
发掘报告发表在国外文物刊物后,国外专家却把注意力集中到墓穴出土的两幅彩色壁画上。
一幅是著名的“郭巨埋儿”故事。郭巨家境贫穷,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的母亲很疼爱孙子,总是舍不得吃饭而把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是个大孝子,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却挖到一坛黄金,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恩赐和回报。于是,郭巨终于不用埋儿,一家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图:郭巨埋儿的壁画
另一幅壁画描绘的是少年元爵的故事。在一个饥荒时期,元爵的父亲决定把他的老父亲带到荒野去抛弃,节省一些口粮。但是在路上元爵却抗议道,如果父亲坚持这么做,自己也会在他年老的时候把他抛到旷野。父亲醒悟了,将父亲带回了家,一家人奇迹般度过了饥荒。
图:元爵劝父的故事
对于外国人来说,虽然结局都是大团圆,但这两个故事还是过于残酷和阴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充斥着外国人难以理解的“牺牲品”。外国人坦言,这些“中国寓言”令人毛骨悚然,看来“在成吉思汗后代统治下的生活并不容易。”
郭巨埋儿(埋儿奉母),其实并非元朝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但是在元朝被发扬光大,一个叫郭居敬的人编了一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这也就是中国人熟知的《二十四孝》,极力宣扬孝道,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儿童启蒙教材。
图:二十四孝中最令人反感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郭巨埋儿”的故事遭到了推翻元朝的明朝人的集体吐槽。
有口气还算温和的,比如明人戴君恩说:“郭巨埋儿以食母,吴起杀子以媚君,不情莫甚矣。”明人刁包说郭巨“过于好名”。
图:郭巨埋儿
有直接开骂的,比如明朝文人李默说:“孝,就是好好侍奉亲人。若不合人情事理,就是天天大鱼大肉,也是不孝。为了让母亲吃好的,就要杀无辜的幼子,这是陷亲人于不义,罪莫大焉!这算作孝的话,那就真没天理了!”
图:这个“郭巨获金处”的碑,到底在颂扬什么?
鲁迅当年点评过二十四孝图,对“郭巨埋儿”也很反感,到了今天,相信所有人都会对这个灭绝人性的故事深恶痛绝。
上一篇
梦见别人向我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