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至少6000年的中华姓氏史,当是先有姓后有氏,再有姓氏和姓名!

一、中华姓氏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依据钱钟书的弟子,曾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栾贵明主编的《中华史表》的记载,燧人(弇兹)氏大概逝世于前4464年,即距今约6486年。如果这一年限准确的话,那么中华姓氏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

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姓后_h姓80后当红男星

(1)通常来说,上古时期的中华“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至于上古“姓氏”的起源,通常认为是来源于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的直接反映。

(2)换言之, 中华姓氏、古姓的最初来源,与“敬天法祖”这一传统习俗关系颇大,即与“敬天(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法祖”之祖先崇拜,可谓息息相关。

(3)应该说,以血缘分亲疏、家族为中心,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种价值观,堪称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信仰。

a.总体来说,家族间近几代人,因为血缘关系成为亲人,也许远几代后,关系会疏远。可是相同的“姓氏”,毕竟属于血浓于水,能让我们知道天下之中,谁和我们是本家。

b.所以,一旦我们遇到本家(同姓),纵然是相隔再远,纵然是再陌生。只要简单聊一聊,一句“几千年前是一家”,便可瞬间拉近距离。

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h姓80后当红男星_姓后

二、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姓氏”一词,在夏商周之前的上古时期,其实是有区别的,通常是分开来说的,且“姓”和“氏”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即:“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而且“姓”和“氏”的发展和演变,是有先有后的,即:“‘姓’先出现,‘氏’则相对晚一些出现。”。

(1)在中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彼时的部落当中女性是部落首领,诸如弇兹氏等等。此期间,人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大致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而“姓”源自部落图腾,乃是祖先的标志和象征。同“姓”表示有同一个先祖,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说到底,“姓”的本质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共同始祖母的某个种族的称号。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上流传的同姓之间不可通婚的说法,也大抵在这一时期形成。当然,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姓”的偏旁是“女”字;冥冥之中已经表明了,同姓之人是有血缘关系的。

(2)应该说,“氏”是上古时代“姓”的衍生物。上古时期,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一大部落家族,受生存空间和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而这些分支的子孙中,那些有身份地位的领袖,除了保留“姓”这种大图腾以外,往往还会根据自己的属地、职业、谥号等,为自己的部族造一个独特的小图腾标志,继而形成称号。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或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氏”。

(3)显然,,同“姓”属于一个共同祖先的衍生,代表的共性。而“氏”则是同一个“姓”之中的,比较有个性的内容。代表着同一个祖先的后代,拥有许多不同的可能。需注意的是,在上古时期,“姓”代表血缘,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当然,其中被赐姓的情况除外。故而,若是同一个姓的话,代表两者源自同一个始祖母、家族。“氏”和“姓”则不同,其种类众多,还会随着封邑、官职等改变而改变。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况。

三、显然,在中华母系氏族社会,一个大的联盟通常有一个共同的“姓”,彼时,经过不断的文明总结,诸如存在血缘关系等,人们通常会产生“同姓不婚”的社会意识和习俗,继而和不同“姓”的其他部落进行通婚。随着某一个大部落联盟的人口越来越多,最终,这个大部落内部又会产生很多较小的部落。

特别是当母系氏族社会结束,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男性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地位变得愈发比女性尊贵起来。这时候一些有社会地位的男性领袖、酋长、祭司等,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肯定会想要发展出象征自己所率领部落的独特氏族标志。久而久之,这些独特的氏族标志,就发展为了区别于“姓”的“氏”了。

姓后_h姓80后当红男星_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

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h姓80后当红男星_姓后

(1)如此说来,先有“姓”,后有“氏”,乃是上古中华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乃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当母系氏族社会没落的时候,基本就意味着父系氏族社会要崛起了,意味着“姓”的巨大影响力,终究会被“氏”的巨大影响力所取代。

(2)不过,随着“氏”的出现,随着“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姓”的影响力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还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即使上古中华文明,在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在男性成为了社会的绝对领导力量后,他们也还是牢记祖训,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始祖母,始终都牢记着始祖母的“同姓不婚”的祖训。

(3)正因为此,在中华文明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发展出上古八大姓之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那“上古八大姓”之文字,还是残存着中华始祖母的印记。即这些古老的姓氏,大都是从“女”字旁,诸如姒、姬、嬴、姜、姚等等。

四、中华文明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的过程。大致可概括为,是从燧人弇兹氏大部落联盟开始。之后,先经历华胥氏及雷泽氏部落等,再经历伏羲女娲氏部落等,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再之后,父系氏族社会经历少典氏等部落、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蚩尤部落等,以及颛顼、帝喾、尧、舜部落等,不断升华,不断创造文明高峰。

显然,父系氏族社会的不断成熟,直接为后世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了,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期间,中华“姓”、“氏”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且中华文明也逐渐走向成熟,并最终走入有史可依的信史时代。进入信史时代后,夏商周三代对中华姓”及“氏”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其中的,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中华姓”、“氏”的发展和影响,可谓是极其巨大的。

姓后_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h姓80后当红男星

(1)一般来说,中华文明“氏”的出现,大概率可追溯至传说中的炎黄时期。所以,很多古书上,都有记载:“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等等。”不过,在信史中,“氏”则见于周朝。周朝建立初期,周王为了安抚自己的支持者和追随者,维护自己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此后,正是这些诸侯国及其后人,发展出了以国为“氏”。之后,“氏”之称谓,便大量开始出现。

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h姓80后当红男星_姓后

(2)需要说明的是,大概是在黄帝时期,之前并不受重视的“名”、“号”,也开始流行起来。所以,我们看到了黄帝为姬姓,一说名轩辕,另一说名轩,因建都于有熊,号有熊氏。黄帝之后,五帝中的另四位,即颛顼、帝喾、尧、舜,除颛顼帝仅有“号”高阳氏外,其他几位均被记载有“名”有“号”。其中,帝喾(kù),姬姓,名俊,号高辛氏;帝尧,祁姓,名放勋,号陶唐氏;帝舜,一说姚姓,另一说妫姓,名重华,号有虞氏。按此推断,大抵是从黄帝开始,“名”、“号”开始愈发流行起来。

(3)显然,夏商周三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彼时就是事实上的男权社会,男性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彼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而且,彼时的“氏”还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名有氏,贫民则是有名无氏。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夏商周三代时期,“名”和“号”随着“氏”的发展,更加流行起来。故而,夏朝的许多帝王(也称后),不仅有“姓”有“氏”,还有“名”有“号”。例如,大禹是姒姓,名文命,号夏后氏 。商周的那些历史名人,也大抵如此,而且这种习俗、习惯,此后一直延续至清朝及民国时期。另外,夏商周三代时期,虽是男权至上,但是始祖母的祖训依然没有忘记,即姓是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

a.以周代为例,彼时的宗法制度非常严明,仅有贵族可有“姓”、“氏”,庶民(百姓古称)没有“姓”、“氏”。此时,贵族男子则有“姓”有“氏”。彼时,贵族男子往往称“氏”,不称“姓”,只因“氏”可以别贵贱。而"姓"则被他们用来别血缘,即谁和谁有血缘关系,一看姓便知。

b.彼时,贵族女子仅有“姓”,而没有“氏”,且“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即同姓、同血缘的,是不能通婚的。待嫁女常在“姓”前,加上伯、仲、叔、季之排行,来表明身份。例如“伯姬”,就是“姬”家的大闺女称“伯姬”。出嫁后,再冠上家族,或配偶的姓、封地的名字。比如“楚姜”,表明女子本身姓姜,嫁给了姓楚的或楚氏。至于女子的闺名,仅直系长辈和配偶可知。

(4)应该说,夏商周三代还发展出了更严格的等级观念,即"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要"姓不同氏同"才可以通婚。在封建社会,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讲究门当户(实则是等级观念)。应该说,这一婚姻观念影响甚大,可以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直到现代,这一封建习俗,才逐渐被打破。但是,在不少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东周之春秋战国时,随着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亦随之变革。此期间,开始以“氏”为“姓”,也就是“姓”和“氏”不分了,“氏”开始转变为“姓”了。特别是到了战国以后,平民也拥有了“姓”,“百姓”遂成为了民众的通称。显然,这反映了之前的讲究“氏”和“名”的贵族的没落。同时,这也反映出了,随着社会的变革,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显然,这种变化,为“姓”和“氏”合用,即“姓氏”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姓后_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h姓80后当红男星

h姓80后当红男星_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姓后

五、秦汉时期,此期间,中华姓氏的发展和演变,算是延续了东周之春秋战国时的姓氏文化。彼时,许多贵族没落了,更多的“氏”开始转变为“姓”,且越来越多的平民拥有了“姓”。此时,“姓”越来越多,可以说是成千上万了。最终,“百姓”一词成为了民众的代名词。

大致在秦汉时的汉末,“姓”与“氏”正式合一,合称“姓氏”。这一时期,“姓”即“氏”,“氏”即“姓”,通俗意义上的“姓氏”一词正式形成。显然,这位后世“百家姓”的出现,深深地埋下了种子。

(1)大抵就是从汉末开始,因为“姓”和“氏”合一为“姓氏”,彼时,人们已不好通过区分“姓”和“氏”或是“姓氏”,来区分一个人了。故而,“名”便逐渐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2)说到底:“以前‘姓’一样,用‘氏’区分不同的人,现在‘姓’都有了,而且‘姓’和‘氏’相通、相同了,所以为了区别,只得用‘名’来区分了。彼时,‘名’越来越重要,也就顺理成章了。”最终,“姓氏”一词发展出了,更为通俗的说法,也就是“姓名”。

h姓80后当红男星_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姓后

六、秦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华姓氏继续稳步发展。最终,在北宋时期,中华姓氏的发展和演变,得到了总结和升华,继而形成了著名的姓氏典籍《百家姓》。该著作,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1)很显然,《百家姓》的形成,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的。在北宋之前,历史上的中华各民族的姓氏,肯定有成千上万个。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质疑笔者道:“历史上,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姓氏呢?请不要乱说好不好!”

h姓80后当红男星_姓后_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

(2)对此,笔者想说:“还真不是乱说一通,这是有事实根据的。而且这个事实根据、证据,其实还很好找。即根据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和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编纂的《中国姓氏大辞典》的记载:‘历史上出现的中华姓氏,一共有23813个姓氏。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3)至于该书中记载的姓氏,可不是学者胡乱拼凑的。均来自于历代姓氏专著、古今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近代人口普查资料。需要说明的是,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除汉族以外,剩下的55个少数民族,均存在使用汉字姓的情况。

(4)题外话,根据2020年的统计,全国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姓氏,乃是王姓、李姓,均超过了1亿人。据统计,《百家姓》中,最常用的100个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姓后_荷兰人姓在前还是后_h姓80后当红男星

七、需要强调的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的姓氏,据传超过7000种,而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是各占一半,也就是各有3000多种。所以,那些比较冷门中华姓氏,如果你们在《百家姓》中,没有找到自己的姓氏,请不要气馁,也不要生气,更不要觉得奇怪。

(1)只因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百家姓》,仅收录500多个常见的大姓而已。也就是说,还有很多不常见的或是消逝的姓氏,是没有收录和记载的。若是把这些姓氏都加上,那《百家姓》中姓氏的数量,肯定是非常惊人的!

(2)应该说北宋时期形成的《百家姓》,对后世中华姓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北宋之后,元明清时代,乃至民国及现代,“百家姓”成为了中华姓氏的主流发展方向!

八、显然,中华姓氏的发展史,堪称绝对悠久!从几千年前的最早的“姓”,到发展出“氏”,再到“姓”和“氏”合称为“姓氏”。而随着“姓氏”一词的出现,随着“姓”和“氏”的区别和界限变得模糊,之后“名”和“号”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发展出“姓名”一词。正所谓:“至少6000年的中华姓氏史,当是先有姓后有氏,再有姓氏及姓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