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故宫是明清时期皇帝居住的宫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现存最大的宫殿,在古代被称为“紫禁城”,相传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在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同时封建社会,皇宫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
要说,故宫这么大,有8700余间,占地就达72万平方米;历史那么久,始建于明朝1406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有威武气派的太和殿,也是精致威严的乾清宫、宁寿宫,但是却不得不提一座宫殿——养心殿,是紫禁城中的城、故宫中的宫。
看清宫戏的时候,也会常常听到“养心殿”,养心殿之名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以此来修心养性。
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建造之初是作为皇帝临时休息的宫殿,嘉靖帝还把它改造为炼丹修炼的场所。
直到清朝,才把它变成皇帝起居之所,同时处理朝政,据《国朝宫史》载:养心殿是“皇上宵吁寝兴之所也。凡办理庶政、召对、引见,一如乾清宫。”
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得到清帝的重视呢?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位置:位于紫禁城的中部偏西北侧,前有军机处、太和殿,东边是乾清宫,后有六宫。这样既距离“御门听政”乾清门、太和门都不远,方便上早朝、处理朝政;又距离东西六宫嫔妃住的地方很近,方便皇帝传召妃子侍寝,不耽误日常的生活。
养心殿因为地方相对狭小,侍卫更好警戒,更安全。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养心殿建筑群是一座典型的北方的四合院类型—前厅后宅,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紫禁城中一座意义非凡的宫殿。
在清兵入关,建立清朝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就将养心殿作为自己日常休息的场所,也是在养心殿病逝的。
康熙继位后,居住在乾清宫,把养心殿作为“造办处”,汇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专门制作宫廷需要的用品。
雍正继位后,却又搬回了养心殿,也是雍正开始把养心殿作为他13年帝王生涯的居住之地。
为什不把乾清宫做居住地,有传言:因康熙去世在乾清宫,且在乾清宫居住了60余年,未免睹物思人,伤心难过。
自此之后,清代很多皇帝都居住在养心殿中,成为了皇帝们的日常活动中心。
进入正门,琉璃门楼—养心门,两侧是东西配殿,明朝建时,东配殿初名为“覆仁斋”,西配殿初名“ 一德轩”。清朝东西配殿没有殿名,雍正时设佛堂于此,是御用佛堂,后曾供有康熙、乾隆的牌位。
养心殿的前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西间抱厦檐柱间 封以红色木围板,既不挡光又能遮挡视线。
进入养心殿的正厅,可以看到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下有宝座、御案,宝座后面的书架,有很多“治国”经验、教训的书籍。
这里是臣子觐见皇帝的地方,这种仪式叫“引见”。
养心殿前殿右侧是东暖阁,是皇帝的休息之所。
清末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处,小皇帝坐在宝座上,而两宫太后坐于后面,中间有一道黄色纱帘隔开。所有的决策均有后边的太后决定的,并这样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
养心殿前殿左侧分三间,中间最大的面南设坐榻,坐榻上方悬有雍正书写“勤政亲贤”的匾额,是皇帝和军机大臣商议军政机密要事的地方,所以外边设有半截围墙,形成一个“密室”氛围。
西间是举世闻名的“三希堂”,因晋代书法大家王氏的三张书帖而得名,是乾隆为自己专门建造的小书房,室不再小,有用则灵,室内明亮,陈设精美,“三希堂”匾额为乾隆御笔,对联是: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
在古代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但是养心殿中却冬暖夏凉,最近被发现在底下埋藏了一些水管,夏天时,管里的水是冰凉的,而在冬天,管里的水是暖和的,以此来调节屋内的气温,所以说这一个小小的宫殿,却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经过穿堂就到达了养心殿的后殿,后寝殿共五间,是皇帝的寝宫。
东为,又有 之称,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为,为贵妃等人居住。
院落东西两侧还有许多围房,是妃嫔随侍和等待侍寝的居所处。
相传,慈禧太后在养心殿召见大臣,可是她却居住在储秀宫,因为后院中的雍正皇帝摆的水晶石,雍正深知嫔妃搞宫斗的危害,便要求后妃心无杂念,不要干出扰乱后宫,害人害己的事情,便命人立了这块巨大的水晶石。
水晶石是有“警戒”意义的,所以慈溪不敢居住在燕喜堂。
直到宣统三年,宣统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觐礼仪,随后清室灭亡。
自此,养心殿,这个见证历史兴衰的宫殿,彻底画上了句号。
养心殿诠释了敬天、法祖、勤政、亲贤的治国之道和安身立命的准则。
修身先谨秉幽独,读书在培养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