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陈立夫先生提出,儒家思想来自《周易》,道家思想来自《归藏易》,墨家思想来自《连山易》。(见陈 立夫主编《易学应用之研究》第1 辑,台湾中华书局)程迥 提出:“《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易一)这话恐有一定道理。既然 同称为《易》,三者在一些基本点必定是相同的,卦象应是 三易能够对话的桥梁。因此,我们认为,墨家和儒家、道家 一样,也同《周易》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本文将从象数与义 理两个方面具体讨论《周易古经》与墨家思想的关系。为了 讨论的方便,首先请允许我们从墨家思想的基本特征谈起。 一、墨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1.《庄子.天下篇》论墨家 《庄子.天下篇》把墨家列为首家。其云:“不侈于后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肔闻其风而悦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 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 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古之丧礼,贵贱有仪, 上下有等。天子棺鑡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鑡,以为法式。以 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虽 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 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综《庄子.天下篇》所述,墨家思想有如下5 个特点: 《尸子.广泽篇》把墨子思想的特点简要地概括为“贵兼”。其云:“墨子贵兼,孔子贵公。”梁任公解释这句话 时说:“墨子贵兼者,墨子主兼爱,常以兼易别。故墨子自 《诸子学派要诠》第65页,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 1987 年版)。 兼爱应该是墨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孟子在批评墨子 和杨朱时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 父无君,是禽兽也。”也是把兼爱作墨家思想的特征,予以 鞭挞。同时,兼爱也是与尚同(无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 个思想特征,尚同是兼爱的理论基础,兼爱是尚同(无异) 在社会伦理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3.《荀子.非十二子》论墨家 《荀子.非十二子》批评墨家时说:“不知壹天下、建 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 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 墨翟、宋镳也。” 根据以上所论,墨家思想特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差等。
4.《荀子.天论》与《荀子.解蔽》论墨家 《荀子》之《天论》与《解蔽》把墨家思想概括为两个 特点:一是“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二是“蔽于用而不知 文”。《天论》篇对第一个特点的评价是:“有齐而无畸, 则政令不施。”《解蔽》对第二个特点的评价是:“由用谓 之道,尽利矣。”事实上,《荀子.天论》所概括的墨子思 想的第一个特征也就是《天下篇》的“不异”和《非十二子 篇》的“鑢差等”;《解蔽篇》所概括的墨子思想的第二个 特征也就是《非十二子篇》提出的“尚功用。”与前者不同 的是,荀子在这里论述了“齐”与“用”的消极意义,认为 “齐”的消极后果是“政令不施”,因为政治法律制度设置 的初衷就是治理各种有差别的现象,如果像墨家那样“尚 同”、“兼爱”,那么,政治、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实施的对 象,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用”的消极意义在于 “不知文”,在于“尽利矣”,也就是说只讲狭隘的实利与 功用,而不知文饰与形式之功用,只讲物质之功用,而不知 精神之功用。故梁启超称荀子对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这 一评价,“极得墨子之症结”。 5.《吕氏春秋.不二篇》论墨家 《吕氏春秋.不二篇》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 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子贵廉。” 诂》引《吕氏春秋》)。梁启超先生则认为,廉是兼的刨字。(梁启超《尸子泽篇吕氏春秋不二篇合释》)因此,《吕氏 春秋.不二篇》把墨子的学派特点概括为贵兼,这与《庄子.天 下篇》所概括的“泛爱”,《尸子.广泽篇》概括的“贵兼”, 其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6.《韩非子.显学篇》论墨家 《韩非子.显学》论墨家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 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 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 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 定儒墨之诚乎!„„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 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儒者破家而葬,服 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夫是墨子之俭,将 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由上所论可见,在战国时期墨家已分为三,儒则已分为 八,三家墨学,虽取舍不同,但从《显学篇》的记载来看, 墨家思想的特点可概括为:(1)节俭;(2)节葬。 7.《淮南子.要略篇》论墨家 《淮南子.要略篇》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 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
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鑥垂,以为 根据以上所述,墨家思想特征应概括为:(1)节财;(2)薄葬;(3)兴民利。 8.《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墨家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认为,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鑩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 废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 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 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 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 可见,司马谈认为墨家思想之长是:(1)强本节用;(2)人给家足。其不足则是:尊卑无别(尚同)。 9.《汉书.艺文志》论墨家 《汉书.艺文志》曰:“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 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 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 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可见,班固认为,墨家思想的优点在于:(1)贵俭; 同。其不足则为:(1)非礼;(2)不别亲疏。
至此,我们可以依据上述九家对墨家思想的概括,给墨 家画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轮廓:“节用”、“非乐”、“泛爱 兼利”、“不异”、“自苦”(《庄子.天下篇》)、贵兼 等”(《荀子.非十二子》),“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荀子.天论》、“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贵 廉(《吕氏春秋.不二篇》)、“节俭”、“节葬”(《韩 非子.显学》)、“兴民利”、“节财”、“薄葬”(《淮 南子.要略》)、“强本节用”、“人给家足”(《史记.太 史公自序》)、“贵俭”、“兼爱”、“上贤”、“右鬼”、 “非命”、“上同”、“非礼”、“不别亲疏”(《汉书.艺 文志》)。如果去掉了一些重复性的概括,对墨家思想的基 本特征,可作如下概括: 葬;(8)非礼非命。以上八点作为参照,去检查《易经》,我们发现上述思 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 是尚节、尚力、尚用、兴利等,在《易经》中皆可见其端绪。 二、《节》卦与墨家的尚节思想 我们认为,《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 渊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 (孔颖达《周易正义.亨》)《程氏易传》云:“事既有节,则能致亨通,故节有亨义。
”朱熹《周易本义》则云:“节, 有限而止也。为卦下兑上坎,泽上有水,其容有限,故为节。” 因此,“节”在《易经》中,不仅仅是一种节俭之德,也是 一种社会制度和规范,还是一种体现宇宙天地变化的原理和 法则。 为三阴三阳卦。按照朱熹的说法,“凡三阴三阳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来”(朱熹《周易本义.卦变图》)。 祚《周易集解.节》)。意谓《泰》卦下乾上坤,下乾的九三爻上升到上坤之中位,与其互易而成《节》卦。因《泰》 之内卦兑外卦坎皆为刚柔得中,故节有亨通之义。正因为节有亨通之义,因此,《彖传》赞美“节”曰: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天地宇 宙因为有了节,才使得四季井然有序,生生不已。圣人效法 天地之节德,建立制度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如此则不伤财, 不害民。相反,如果不按照“节”的规范和要求去做事,甚 至以节为苦,肯定是不行的。节作为一种美德、制度、规范 和原理,其本质含义就是守持正固。正是在此意义上,卦辞 说:“苦节,不可。贞。” 因此,单是从卦辞上就不难看出,在《易经》中,节无 论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作为 天地宇宙的原理法则,同后来墨家所讲的“节用”、“节 葬”、“节财”、“利民”思想都是相贯通的。
这一点从《节》 卦的爻辞中,亦可得到验证。 初九爻曰:“不出户庭,无咎。”《象传》释此爻曰: “不出户庭,知通塞也。”《一切经音义》云:“在于堂屋 曰户。”户庭,应为堂屋之庭,朱熹解为“户外之庭”(朱 熹《周易本义.节》),似不妥。此爻处《节》卦之始,上 应****之险。若前行,则受九二之阻塞,故宜节制慎守,不 应盲目外行。如此,则无咎。尚秉和先生说:“二阳为阻, 故不宜出;不出则无咎。《象》曰:知通塞,言二阻塞也。” (《周易尚氏学.节》)因此,从爻象上看,此爻意在告诫 人们在做事情时,一开始就应当谨言慎行,节制自己, 金人王申子在解释《节》之初爻时说:“阳刚在下,居得其正。当《节》之初,知其时未可行,故谨言谨行。至于 不出户外之庭,是知节而能止者,故无咎。”明人徐在汉曰: “坎变下一画为兑,象止坎下流。户以节人之出入,泽以节 水之出入。初:不出户庭,以极其缜密为不出,此其所以无 咎。”(李光地《周易折中.节》)。 从以上所释,可以看出,在初九爻中,“节”不仅是一 种人伦道德,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自然之理。 把这一原理落实到人,就是要求人们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就 有节有度,谨言慎行,进退有止。
九二爻曰:“不出门庭,凶。”初九爻说:“不出户庭, 无咎”,但到了九二爻则成了“不出门庭,凶。”一为无咎, 一为凶,似于理不通。从位置上看,门庭是大门庭院,户庭 为堂屋之庭。为什么在户庭内就无咎,在门庭内就凶,仅从 义理上难以说清,因而,关于这一爻之解释只能求诸象数, 不出,是失时也。故凶。”其义大致是说九二阳刚居于阴位,有过于节制之象,又因其得中,有中正之德,因而具备了外 出的能力。加之又有二阴在前,阳遇阴则通,但九二仍存失 正无应之忧,知通不行,可谓大失其时。正如清人李光地所 说:“时应塞而塞,则为慎密不出,虽足不窥户,可也。时 不应塞而塞,则为绝物自废。”(李光地《周易折中.节》)。 《象传》云:“不出门庭,失时极也。”说的也是这一意思。 节之为道,当刚而中正,如九五爻以阳刚居外卦之中位。九二失刚不正,畏首畏尾,不愿外出从于五,懦弱苟且,乃“节” 之末流,属不正之节,其凶可知。可见,程说也是认为九二 之凶,在于其过于节制。 可见,“节”原本是好事,但任何事物的存在,任何原 理的应用都有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当节时,自然要节;若阻 塞已除,当进之时而又拘于节制,必然会坐失良机。 之下卦兑的上位,故有“水溢泽上”之象。
以此喻人耽于骄侈,不知节俭,以致穷困。但如果能伤嗟悔过,犹可无咎。 清人李道平根据虞翻的说法,从象数的角度加以诠释。 他认为,六三爻原本《泰》 之内卦乾 的上爻,由于六三 。又坎为水,离为目,坎水流出离目,故为“嗟若”。因此六三失位,本当有咎。但如果能够心嗟自悔,改过从正, 自当无咎。 二程曰:“六三不中正,乘刚而临险,固宜有咎。然柔 顺而和悦,若能自节而顺于义,则可以无过。”(《程氏易 传.节》)。明人丰寅初也认为,六三爻“处兑之极,水溢 泽上,说于骄侈,不知谨节,以致穷困。然其心痛悔,形于 悲欢,能悔则有改过之几,是犹可以无咎也。”(李光地《周 易折中.节》) 可见,六三爻教人遵守节道,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的, 节则无咎,不节则嗟。这同《临》卦之六三爻颇为相类,《临》 而自悔,亦得无咎,因此,此爻立象之另一要义在于教人恪守节道,弃过从善。 之亨,承上道也。”安节,乃安于节俭之意。谓人若能安于节俭,就会亨通顺利。何以如此呢?从爻辞生成的角度说, 这是对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但从爻象上看,****爻以阴居 阴,柔顺得上,在其上方又承接九五君道,因而,便可做到 顺应自然而节制。正如元人俞琰所说,“六三失位而处兑泽 之极,是乃溢而不节。
****当位而顺承九五之君,故为安节” (李光地《周易折中.节》)。 二程也是从卦象的角度对此爻予以阐释,其曰:“四顺 承九五刚正之道,是以中正为节也。以阴居阴,安于正也, 就下有节也。如四之义,非强节之,安于节者也,故能致亨。节以安为善,强守而不安则不能常,岂能亨也?”(《程氏 易传.节》) 显然,《易经》作者认为,水盈溢出,乃过而无节;水 就下处低,乃安而有节。****爻居《节》之外卦坎之下位, 其立象旨在彰明水之下流,以喻人之安于节俭。同时,**** 爻以柔处柔,其立象则旨在说明处下之水有平地安澜之象。 因此,无论从义理,还是从象数上看,****爻都告诫人 们,节俭自制乃自然之理,人应顺而从之,心安理得地恪守 九五爻曰:“甘节,吉,往有尚。”甘与苦相对。“甘节”,即有以节为甘之意,九五以阳居阳,又在上卦之中位, 为一卦之主,这就如同君主以中正阳刚之德居于尊位,节己 节人,使中正节道畅行天下,天下太平,百姓和美,以此前 位不正,自当之正。九二爻主动自阳之正而成阴,亦有吉节之意。又九二之正成阴后与九五阳刚和谐相应,自然和美。 由于这种变化是从下卦九二爻开始的,下卦为内,上卦为外。 由下而上,由内而外,曰往;由上而下,由外而内,曰来。
故爻辞又曰:“往有尚。” 综上所述,九五爻的要义在于节道之践履,首先统治者 要求从自己做起,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正己正人。如果统 治者能安于节道,甘于躬行,天下百姓自然悦而从之。 又言“悔亡”,注家有不同说法。唐孔颖达认为,“上六处《节》之极,过《节》之中,节不能甘,以至于苦,故曰苦 节也。若以苦节施人,则是正道之凶。若以苦节修身,则俭 约无妄,可得亡悔。”(孔颖达《周易正义.节》)意谓上 六之凶乃源于“苦节施人”,上六爻之“亡悔”则源于“苦 节修身”。这是一种义理的阐释,与《易经》作者之本义, 似有些距离。《程氏易传》则认为《节》卦之“悔亡”与他 也”,即克服极端过中之节俭,返于中正之节道,则无苦节之凶。一句话,悔则凶无。事实上,程氏释“悔”,只是把 他卦之悔稍作引申,并未离“悔”意之大概。 结合卦象来看,该爻居于《节》卦的最上位,乃极端过 中节俭之象,节而过中,必致其苦,故云“苦节”。同时, 上六爻虽属极端过中之节,但终究为节,所谓“礼与其奢也, 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依此而言,虽有悔而终无。 也。用过乎节,物所不堪,守是不变;物穷必乖,故曰:贞凶。礼奢宁俭,未害乎义,故曰:悔亡。
”明人来知德则说: 《周易折中.节》)其义与吕氏之说相类。因此,《节》上六爻的基本含义应为:极端过中的节制, 道,自然凶无。因此,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节原本是好事,但如果矫枉过正,做过了头,就会违反常理,阻 塞不通,从而致凶。这是《易经》作者的辩证法思想在节道 中的体现。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节道在《节》的卦辞和爻辞中, 首先是一种道德,然后才是一种规范和制度,最后,它还是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节道要求人们,在一开始就应谨 言慎行,中正守己,见通则行,见塞则止(初九爻);但节 道正如其他原理法则一样,亦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和适应条 件,阻塞不通时,自然须节;但若阻塞已除仍拘于节,则难 免因坐失良机而致凶(九二爻);因此,节道是每个人都应 遵守的原理法则,若违背了节道,其结果必定是穷困伤嗟; 若遵循了节道,自然安而无咎(六三爻);节道乃自然之理, 人应心甘情愿地顺从于它,人之安于节道,犹水之处下而有 平地安澜之象(****爻);节道既是自然之理和社会规范, 这就是要求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节己始能节人,正 己始能正人,以此而治于天下,天下百姓自然悦而从之(九 五爻);正如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反面一样,节道如果超出 了自己所能够容纳的条件和范围,也会因走向其反面而致凶, 这就要求人们在践履节道时,时刻以得正守中为原则,因为 “得正”、“守中”是节道的两个基本要素,从《节》卦六 四、五三爻皆得正之爻,故吉而无咎。
而其中的九五既得正而又得中,故明人来知德称此爻为“节之尽善尽美”,以此 为规范,“立法于今,而可以垂范于后也。”(《来氏易注》) 正如宋人邱富国所说:“《节》之六爻,以当位为善,不当 位为不善。若以两爻相比者观之,则又各相比而相反。初与 二比,初不出户庭则无咎,二不出门庭则凶,二反乎初者也。 三与四比,四柔得正则为安节,三柔不正则为不节,三反乎 四者也。五与上比,五得中则为节之甘,上过中则为节之苦, 总之,《易经》作者所阐述的节道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意义,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中,“季节的推 移,动植物的蕃衍,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状,衣食住行的处置, 均与‘节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