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我国古老传统节日中的五大庆贺节日之一,也是仅次于春节、端午的又一个大型节日。
中秋节源起于先秦时期的“天事祭月”。纣l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帝王的天事祭祀。祭日在春,祭仪设在早晨;祭月在秋天,祭礼晚上举行。民间八月十五日拜月、赏月兴于唐代,形成节日则在宋朝以后。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秋节已不仅限于汉族,它现在实际上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秋月“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由于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办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团圆”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面压上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之意。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
如今,民间中秋佳节,家人团聚,于夜晚月升之时,摆上瓜果月饼,饮酒赏月,赋有诗情话意,实为节日一大乐事。全国各地民风不同,赏月游乐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广西侗族的“行月”和云南阿细族的“跳月”各具民族特色。每到中秋之夜,明月初升之时,广西侗族民间的芦笙歌舞队伍便笙管齐鸣、载歌载舞,邻近的山寨之间聚集到一块赛歌赛舞,非常热闹。在云南阿细族,节日入夜,村村寨寨,不分男女老幼倾族而出。全族集会,歌舞如潮,姑娘们柬腰披纱,美丽动人;小伙子头缠布带,俊朗透逸。互相倾慕的青年男女对唱情歌,表达爱慕之意。许多青年正是在“跳月”之中欢而生情,最后结为终生伴侣。与此相仿,既是赏月娱乐,又是青年恋爱交游的中秋节俗,还有贵州苗族的“闹月”与广西壮乡的“歌墟盛会”。届时,俏女俊男,对歌邀舞,抛情洒意,于交游之中寻找意中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