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丙子年是公元1936年,按照严格意义上讲,从1936年1月24日即农历丙子年正月初一开始才是丙子年。
丙子年,是中国干支历里60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年份。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16,或年份数,除以10的余数是6,除以12的余数是4,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岁次内均为丙子年。
天干地支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丙子年来历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由于60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干支历又称为甲子历。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
天干地支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古人认为世间万物衍变,皆可以通过其推算。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干支历,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十二月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年长为一回归年,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节气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