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具有女性化特征的男性面孔更具吸引力

2021 年 8 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娘炮形象”等畸形审美必须遏制》,广电总局也发文《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坚决杜绝“娘炮”!》,从此全社会掀起了新一轮反对“娘炮”的狂潮。

而笔者认为,不管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角度,大众对于女性化男性的偏爱是一个跨时代、跨种族与跨文化的事实。

人们大多关注这个社会现象的危害,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却较少地被认真严肃地讨论。人们总是批判那些女性化的男性,而很少反思作为审美者的大众的审美偏好。那么,今天我们从新的视角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女性化的面孔更受大众喜爱

2.贬低女性化的男性形象是为达到一种平衡

3.生理与心理学角度看待女性化的形象更受到欢迎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1. 女性化的面孔更受大众喜爱

在介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面孔的性别二态性(Facial dimorphism)。这个概念指的是成熟男性与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发展之后逐步形成的面孔上的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的两个水平。说白了,青春期开始后,在性激素的影响下,男性面孔具有男性特征,女性面孔具有女性特征,这使得我们可以一下子辨认出一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这就是性别二态性。例如,与女性相比,男性拥有更高更宽的下颌,而女性拥有更高的上面高度。女性脸部轮廓更加柔和,嘴唇更加丰满。

基于性别二态性,我们可以给男性的面孔与女性的面孔做以下分类:女性化的女性面孔,男性化的女性面孔,男性化的男性面孔以及女性化的男性面孔。面孔二态性与面孔的吸引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目前学界公认的是人们更加喜欢女性化的女性面孔,而关于男性面孔存在一些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更加具有吸引力,还有学者认为人们更偏爱男性化的男性面孔,还有少数学者认为男性面孔的二态性对面部吸引力没有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个Perrett在1998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经典实验。实验者利用计算机技术合成了英国人与日本人女性化的女性面孔,男性化的女性面孔,男性化的男性面孔以及女性化的男性面孔,然后组织志愿者对这些面孔进行评定。受试者被要求根据一下特征对面孔进行排序,排序的依据为:男子气概、支配欲、热情、情感、诚实、智力、年龄、合作性、自信和“好父母”。结果表明,随着男性特征的增加,男子气概,支配欲和年龄的评分会升高,而温暖、情感、热情、诚实、合作以及作为好父母的评分会降低。实验得出的结论之一为:人们更加喜欢女性化的面孔。

没错,尽管存在争议,我们至少可以为人们喜欢女性化的男性面孔在科学实验的角度找到了些许依据。

具有女性化特征的男性面孔更具吸引力

从左到右依次为女性化的女性,男性化的女性,女性化的男性,男性化的男性。a-d为高加索人种,e-h为日本人。2.贬低女性化的男性形象是为达到一种平衡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为女性化男性受到追捧找到了一些实验上的依据,而这一现象出现的生理学以及心理学上的原因我们将在后文介绍,而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娘炮”这个现象。

“娘”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一个贬义词的?我不清楚,自打我记事起一个男生被说“娘”就等于对这个男生进行人身攻击。而我国古代作为一个男权社会,相信“娘”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绝非近几十年的事情。

北京俚语“老炮儿”,原为“老泡儿”,原指不停进出监狱的一类人,旧时也指男妓。过去众多百姓口中所说的“老泡儿”,是指行为不羁、性情暴躁的小混混。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于“老炮儿”这个称呼的看法是贬义的。“娘”这个字在康熙字典里解释为同孃,少女之号。除了指少女,娘这个字还指代母亲。因此用“娘”修饰“炮”相对于“女炮”,其贬低的意味就很明显了。

下面,结合自然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与社会背景,我们尝试论述娘炮这一词引起争议的根本原因。

为了我们的论述可以顺利进行,我们先明确三个基本的观点:1.长相女性化的男性是客观存在的,长相男性化的男性也是客观存在的。2.男权社会曾经客观存在了几千年,其思想对人们产生了一定影响。3.女性化的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更受欢迎的(当然,每个人都有拥有自己喜好的权利,肯定有人更喜欢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我们这一观点是基于上一段Perrett在1998年发表于《自然》杂志文章所得出的结论)。

有了这三个基本的观点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推理:女性化的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受到追捧与欢迎,那么长相女性化的男性与长相男性化的男性这个本来平衡的天平就倒向了女性化的男性。阴柔的男性面孔更受欢迎无疑给男性化男性造成了一种焦虑,为了使得天平平衡,长相男性化的男性群体必须给自己增加筹码,而利用男权在社会存在的惯性去否定“娘”无疑是最省力的方法。(写到这里,我已经做好挨骂的准备了。)

3.生理与心理学角度看待女性化的形象更受到欢迎

首先声明,本段的所有的观点均来自各种心理学期刊,参考文献我将在文章末尾标注。

男性化的特征的出现与男性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男性化的特征会给人一种健康的感觉。但是与此同时,在男性化特征增加的过程中,暴力、不诚实、出轨以及不能成为“好父亲”的特征也在增加,而温暖以及对子代抚养的投资程度也会下降。女性对于配偶的选择是基于这些策略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女性可能更会偏好长相女性化的男性。

同时Little等学者认为,女性的激素水平与择偶策略也会影响女性的面孔偏好:具体来说,有研究表明卵泡期的女性更偏好男性化的男性面孔,而黄体期的女性更喜欢女性化的面孔。而在选择长期性伴侣时,女性更喜欢女性化的男性,而选择短期性伴侣时,女性更偏爱面孔男性化的男性。

具有女性化特征的男性面孔更具吸引力

平均脸 a 高加索女性 b 高加索男性 c 日本女性 d 日本男性结束语

每个年代都有形容女性化男性的词语。掷果盈车,看杀卫玠。美,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标准。自古以来,我们形容好看的男子就有“美男子”这个词语。《邹忌讽齐王纳谏》之中也有“齐国之美丽者也”的记录,也就是说,我们有用带有女性色彩的“美”这个形容词去形容好看的男性的传统。当然,英俊飒爽也是我们审美男性的一个尺度,一个很重要的尺度。

美与飒既然自古都是审美男性的标准,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非要彼此对立。当然,我也固然反对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得到流量与博取眼球,故意扮丑而故意女性化男性形象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很理解甚至支持广电的做法,尽管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一旦这种美被资本裹挟,势必会扭曲甚至变形。我想起,上个世纪也有奶油小生这个词,但是也没有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反感。所以,我们也是不是也应该仔细想一想,若没有资本等其他因素的推动,这个天平是不是能够继续在摆动中平衡,不同的美是不是也能多元化地安静地共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Baker RR, Bellis MA (1996) Human sperm competition: copulation, masturbation & infidelity // Review. Scientific American 274.

2. Little AC (2014) Facial attractiveness. Wiley Interdiscip Rev Cogn Sci 5: 621-634.

3. Little AC, Connely J, Feinberg DR, et al. (2011) Human preference for masculinity differs according to context in faces, bodies, voices, and smell. Behavioral ecology 22: 862-868.

4. Little AC, Jones BC (2012) Variation in facial masculinity and symmetry preferences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is moderated by relationship context.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7: 999-1008.

5. Little AC, Jones BC, Debruine LM (2008) Preferences for variation in masculinity in real male face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Women prefer more masculine faces when they are more ferti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 478-482.

6. Little AC, Jones BC, DeBruine LM (2011)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ary based research.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366: 1638-1659.

7. Penton-Voak IS, Perrett DI, Castles DL, et al. (1999) Menstrual cycle alters face preference. Nature 399: 741-742.

8. Perrett DI, Lee KJ, Penton-Voak I, et al. (1998) Effects of sexual dimorphism on facial attractiveness. Nature 394: 884-887.

9. Perrett DI, May KA, Yoshikawa S (1994) Facial shape and judgements of female attractiveness. Nature 368: 239-242.

10. Prokopakis EP, Vlastos IM, Picavet VA, et al. (2013) The golden ratio in facial symmetry. Rhinology 51: 18-21.

11. Scott IM, Pound N, Stephen ID, et al. (2010) Does masculinity matter? The contribution of masculine face shape to male attractiveness in humans. PLoS One 5: e1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