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国学科普: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与古代哲学和古代科技密切相关的基本范畴,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的概念之根。一切事物都可以囊括进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分为“阴阳”和“五行”两个范畴。

阴阳。阴阳观念最早源于先民对阳光向背的认识:向阳面为“阳”,背阳面为“阴”。后来随着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先民发现任何事物都有互相对立的一面。成书于西周前期的《周易》蕴涵了十分丰富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但是还没有明确用“阴阳”来概括万物。春秋战国时期自然主义思潮涌起,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这一时期明确提出了阴阳概念,用阴阳来统摄万物和解释变化。如《老子》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如解释周易的《易传》,其中有大量阴阳辩证的思想,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后来阴阳学说被广泛接受,用来解释事物和阐发思想。

阴阳学说,有三个基本要点。

1,对立统一。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并且互相对立的事物也是构成统一体的动 力。阴阳相交而生变化。

2,互为其根。互相对立的事物因为彼此的 存在而存在。比如如何定义“善”,是因为“恶”的存在。

3,相互转化。互相对立的事物并不是固化的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阳可以变成阴,阴可以变成阳。

五行。木火土金水。可以理解成五类事物,也可以理解成事物变化发展的五种状态。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在战国时期发展成熟。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木火土金水的生与克。

木火土金水,顺次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火土金水,隔位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阴阳五行的结合在战国后期。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入门,了解阴阳五行才能深入到文化当中,尤其是术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