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易经》越觉得可怕,为什么学《易经》没有好下场?《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含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不知从何时起,民间有了学《易经》没有好下场,给人算命会减寿折寿等等传说。究竟是以讹传讹,还是有真凭实据呢?
传说的起源
《列子.说符》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周谚有言”,周朝的谚语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意思是说一个人连深渊里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清楚楚是不吉祥的,一个人的智慧能窥探到他人刻意隐藏的地方会有灾殃。这应当是关于懂预测,智慧高的人最早的评语。那个时代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易经》,因为《易经》在古时候毕竟是有占筮功能的。所以学巜易经》没有好下场的言论很可能来源于此。
传说的辩证分析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学什么做什么都有结局好的和结局不好的。这跟这门学问或者手艺没什么关系,是时势和人的行为决定了结局。譬如学驾驶,有的人开车一辈子平平安安,有的却在驾驶中出了事故,甚至失去了宝贵生命。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你能由此断定学驾驶或别的什么没好下场吗?肯定不会。因为你能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某些人的行为不当导致的结果,跟开车这门技术没有关系,毕竟驾驶这门学问是教给你如何安全行驶的。 那么为什么就要说学《易经》没有好下场呢?易经是教给人们趋吉避祸的,如何正确地做人处世的。
但是人们往往会对神秘的或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产生恐惧,《易经》就具有神秘的特性,大多数人根本弄不清楚它的原理。这时,有些人因为学《易经》,用《易经》做些不正当的事情而招致灾祸。人们就认为学《易经》会倒霉,以讹传讹,越传越大,那么就成了凡是学《易经》的都没好下场了。这种理论跟开车没有好下场,或者是某某地方没好人等“地域黑”的理论一样片面,一样可笑。
学《易经》要注意的一点
学习任何一种学问或技能,都有它的弊端,易经也不例外。孔子说:易之失,贼也。《易经》之道极尽精微,容易使人堕入邪道,正则吉,邪则凶。不只拿来做坏事是邪,过了头也有失正之凶。试想,如果一个人聪明到什么都瞒不过他的眼睛,一来易招人忌恨,他人处处防范还是小事,怕就怕动了杀念。三国时的杨修之死,大家不会陌生,中学课本里学过,前两年吴秀波主演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也演过。
杨修从一个鸡肋的口令就推算出曹操退军的意图,曹操怒而杀之。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他的聪明遭人忌恨,曹操早对他动了杀心。 再说一个故事,晋国时候国内强盗横行。有一个叫郄雍的人,能从人的相貌分辨出谁是强盗。晋侯利用他的特长,让他去抓强盗,结果是百发百中,无人能够漏网。大家可能都认为,这个人会因此受重用,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强盗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之后,千方百计地杀掉了他。这就叫“智料隐匿者有殃”。
所以,我们学习《易经》的人,要的是明理而已,要持中守正,而不是事事明察秋毫,更不能用来做害人的事情,害人就是害己。比如最近的热播剧《大江大河》里的雷干部——老猢狲,这个人过去是造反派,论勇气,论智商,论识时务,那都算是"人精",可惜就是不走正道,不干好事,这种人即便是一生能走下来,那他的人生也好不到哪去,到头只能是两手空空,还没人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