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孔子解读《易经》的三种思维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易经》诞生得早,上古还没有文字时,伏羲“一画开天”,创立了无字天书《易经》。二是《易经》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三是古代所有的思想,都是解读《易经》衍生的“旁门左道”。

孔子之前,《易经》的确是一部天书,人们敬而远之。而孔子韦编三绝,不断研读,终有所悟,于是作《易传》,共十篇,因此又被后世称为《十翼》,意思是孔子为《易经》插上了十只翅膀。

孔子解读后,《易经》更加完美,于是有了“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那么,孔子是如何解读《易经》的,他有用了哪些思维呢?我们看一下孔子解读《易经》时,用的“三种思维”和“六个维度”。

孔子解读《易经》的三种思维

1.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易经》创立者的原生态思维。因为从《易经》的形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样不同的系统衍生出来的。另一个是通过比类取象,通过“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八种基本自然现象,建立的一个符号系统。

孔子在解读《易经》时,进一步提炼这种思维。把易经从“彖”“象”“序”“爻”等,从外到内,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予以解读。分别作了《象传》《彖传》《序卦传》等,然后又把这些串在一起,加以论述,写成《系辞》。

这种以类分论,然后总论的解读方式,正是系统思维。同时,孔子在解读《易经》时,还把“天、地、人”作为一个大系统,通过“时”“位”“序”来讨论三者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2.伦理思维。一般而言只有社会中才有伦理,孔子解读《易经》,基于文王八卦,文王把《易经》用来治世、立国,孔子则从人文和社会角度解读《易经》。后人因此把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实际上是孔子深入研读《易经》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伦理的学说。他的学生和继承者进而把这些学说推广完善。

其实,孔子在《彖传》中,已经在用伦理思维研究《易经》了。比如孔子认为“名正则言顺”,卦名是卦辞的本,而每一卦的“爻辞”都是围绕“卦名”和该爻所处的“位”和“序”来撰写。这正是“三纲五常”社会伦理产生的依据。

3.辩证思维。易经的核心就是阴阳辩证法的观点。孔子在《杂卦传》中,就已经发现《易经》蕴含的辩证思维。他在撰写《杂卦传》时,从每一卦的运用,以及卦与卦的对立关系,解读《易经》所有卦的变化。如“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等,实际上都是辩证思维的总结和运用。

六个维度

1.象。类比取象实际上是从三维来观察的,如仰视、俯视和广角。在孔子看来,古人面对天空、大地和山川河流等种种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才形成卦象。于是,孔子对每一卦的卦象解读、玩味。然后予以正“名”。

2.名。卦名是孔子解读《易经》的另一个维度。孔子极其看重每一卦的卦名。他把卦名作为深入解读每一卦的基础。这一点在每一卦的“彖辞”中都有具体论述。

3.序。孔子从“卦序”和“爻序”的排名,不仅对每一卦卦名关系解读排序,还对每卦的爻予以命名,比如“初九”“上六”“九五”等通过命名,我们也可以看出某些端倪,命名不同,爻序不同,词序不同,其代表的意义也不同。《易经》中蕴含的深奥道理,或许就是这样在不同的“序列”中,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

4.爻。“爻”的变化实际上除了位序,还有“阴阳”。爻作为一个基本维度,实际上包括六个位序和两种性质。爻的这种变化,像极了人类社会的人,性别、社会地位。

5.位。如果说“序”是平的,代表大小;“位”则代表空间位置。孔子看来,《易经》的“位”很重要。比如他在系辞中说“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位决定着“爻”的贵贱。当然孔子说的“贵贱”,是指“爻位”,就像今天我们说的“不要把平台当本事”。秦宰相李斯深深明白其中道理,他创立“老鼠哲学”:“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

6.时。孔子在《十翼》中,虽然没有说明时间维度,但“时”与“位”和“序”同步,随着每一卦和每一爻的变化,卦辞和爻辞中,都蕴含“时”的变化。比如在乾卦中。“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既是位,又是时。可见,在孔子看来,已经是把时空看作一体的。

孔子已经离开我们2500多年,他解读《易经》的这些智慧,被后人不断引深、运用,经历朝历代,久盛不衰。甚至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他创立的学派“儒学”也被尊奉为“圣学”“国学”。只可惜,对于孔子的这些智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些被后来的人们添枝加叶,甚至严重篡改,把孔子的“经语”念歪了。

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您阅读后感觉满意,请给予点赞、评论并转发,以示鼓励!「本文作者:李鑫淼」

雷军年度演讲观后感:对品牌和创始人深度绑定的思考

前总统被“抄家”,凸显美国政治三大“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