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天文年历》显示,12月22日12时19分迎来“冬至”。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如今虽不再是个重要节日,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说,冬至时节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日舍药而流传下来的。张仲景生活在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是集医家之大成者。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相传“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者,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也叫“饺子”。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距今已1800多年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在古代,家家户户冬至日包饺子,也有不忘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意。今天,我们不再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但饺子却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北方吃饺子,南方则在这一天吃汤圆,有冬至日“团团圆圆”之意。民间也有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在广州、福建等地,一些老人仍将祭祖看作冬至这天最重要的习俗,向先人表达感激和缅怀之情。在闽南语中有“冬至大过年,唔返无祖宗”,意思说,在外打工的人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祭奠先人。此外,喝羊汤、吃狗肉、吃糯米饭也在一些地方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