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厉国和厉姓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关于对厉国的记载,史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据《逸周书·世俘解》记载:“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周武王)命伐厉,告以馘俘。”意思大体是说,大将百韦受周武王之命攻打厉国,凯旋而归,向周武王汇报战果并献上俘虏以及俘虏的耳朵,古代战争以割敌人耳朵多少来计功,叫“馘”。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厉国是商朝诸侯国,为商王室属国,最后被周武王消灭。从史书记载的顺序来看,武王是先灭掉商朝后,然后再分兵逐个去攻打商朝的其它属国,厉国就是其中之一。周朝军队是从西部向东南方向推进的,从后来周昭王伐楚经过唐国、厉国、曾国等国来看,当时的厉国应该大体在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旧称殷家店)一带。如下图红圈内部分所示:

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_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温

姓温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_l姓女星和h姓男星

厉国被周武王征服后,并未绝祀,我们都知道周朝在统一天下的进程中,一直施以宽政,也就是说只要愿意归顺的,一律可延续国祚,厉国大概也没例外,各种原因使其幸存了下来。后来也没被划归到“周公东征”以及“淮夷之乱”的范围。

周昭王(约公元前1023~前977年),姬姓,名瑕,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西周第四任君主,他父亲是周康王姬钊。周昭王继位后,继承了祖上“成康之治”的盛世,继续扩大疆域范围。

东夷是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方国部落对周王朝时服时叛。经周公、周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但淮夷、徐夷仍不服。是年,以楚蛮(有别于楚国,在其之南)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周昭王集结大军,南征楚蛮。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周昭王伐楚蛮时,东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

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5年),周昭王第一次南征讨伐楚蛮,行动计划做的十分周密,途经唐(湖北随州西北)、厉(湖北随州北)、曾(湖北随州)、夔(湖北秭归东)等诸侯国。王室的军队和征召的北方诸侯国军队,以及南方的曾国、邓国和鄂国等诸侯国都出兵相随,他们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江汉地区,大败楚蛮,并获得了大量财宝,为此特地铸器铭功。

安州六器”之一的中尊就是这一时期铸造的,铭载周初周王南行时,曾把厉国所献的马转赐给大臣用,这一事实说明了厉国当时就是周王室的属国。

据《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 。一般认为此次战争与上述《墙盘》记载相同。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犀牛)。这一次讨伐,能遇见犀牛就说明了已经南征到了很远的地方。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据鲁纪年推算,此时为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977年)。此次南征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但结果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温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

楚国(约公元前1030~公元前223年),又称荆楚,是先秦时期长江流域诸侯国,早在西周初期,周成王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从此建立了楚国。

公元前704年,楚子熊通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这时离周昭王伐楚已过去了280年。楚国逐渐强大,开始大举扩张地盘,它很快就灭掉了江汉流域众多诸侯国,其中就有随国和厉国。厉国的贵族被迫迁移到了今河南的鹿邑这个地方。楚国扩张的结果是使其很快成为了南方第一大国。如下图所示:

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_姓温

唐国、厉国、随国等国都以被楚国占领

春秋时期,大国逐鹿征伐不断,当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功登上霸主之位,可南边自恃强大的楚国也不甘示弱,对中原虎视眈眈,并不断拢络一些小国,这时以远迁鹿邑近60年的厉国又成了楚国瞄准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厉国又被迫成为了楚国的盟国。楚国在收买了厉国后,继续东进,这次他们选中的目标是徐国,因为徐国当时是齐国的铁杆盟友,要想打击齐国,必须收拾徐国,更何况徐国阻挡了楚国向东进攻的步伐。如下图所示:

姓温_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

徐国正好挡住了楚国北上的道路

这时厉国的位置如下图红圈内所示以迁到了今河南的鹿邑:

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温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

这时的厉国以迁红圈内鹿邑这个地方近60年

据《春秋·僖公十五年》记载:“齐师、曹师伐厉,以救徐也。”齐国联合曹国(在今山东菏泽境内)一起讨伐厉国。说得是公元前645年,楚成王因徐国交好亲近于中原诸国,而入侵徐国(安徽泗县一带),发动了娄林之战。作为盟友的齐国自然要干预,但直接干预代价太大,毕竟此时的齐桓公(约公元前795~643年)已到了人生暮年,管仲也已去世,有人为齐桓公想出了个称之为“围魏救赵”的计策,让齐国联军先去打楚国的盟国厉国。于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厉国终于有机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齐国联合曹国等国讨伐厉国。果然,厉国赶紧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只好放弃徐国转道援厉,徐国之危自解。这就是《左传·僖公十六年》记载的“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齐、曹的目的是解救徐国,厉国自然也没有被攻克。

姓温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_l姓女星和h姓男星

公元前645年时厉国所在的红圈内位置

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_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温

又过了108年之后,到了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春,王正月,大雨雹。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盟于申国。楚子执徐子。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也就是说,厉国在北迁166年之后再次灭国。

据《左传·昭公》记载: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秋七月,楚灵王率领诸侯国灭了赖国,赖国国君双手反绑,嘴里衔着玉壁,士兵们光着膀子,抬着棺材跟着,到了中军,楚王询问诸椒举,椒举回答说:“当楚成王攻下许国,许僖公就像是这样,成王亲手为他解除了捆绑,接受了他的玉壁,烧毁了他的棺材。”楚灵王听从了这个建议,接受了赖(厉)国国君的投降,同时把厉国百姓迁到了鄢地(今湖北省宜城市)。

楚灵王想要把许国的百姓迁到厉国境内,于是派斗韦龟和公子弃疾去筑城,完工后他俩才回楚国。

楚国大夫申无宇知道这个事情后说:“楚国最大的祸端将从这里开始。”果然,不久各路诸侯前来攻打,一进攻就取胜了。

楚灵王的这次失败说明,如果他不违背民意,不重新筑城让许国百姓去占领厉国百姓的地盘,厉国的老百姓是不是就安居乐业了?如果他们起来反抗,是谁最难堪呢?如果他们不听从楚灵王的命令,那就是祸乱。

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十月二十四日,齐景公立儿子阳生为国君,是为齐悼公。随后,“齐侯阳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厉”,这说明在公元前489年,齐景公之子齐悼公,刚继位即让胡姬去安排“以安孺子如厉”。这一年年底,厉氏族人以公族的身份迁到了高唐附近新的封地。

东汉人服虔(东汉经学家,字子慎,河南荥阳人,任职九江太守),主张厉国在山东,他曾著有一书,提出这一观点。后来,唐朝人裴捆为“晋赵鞅(公元前559~公元前476年)伐齐(公元前485年),至厉而去”。集解,叉引他的话说:“厉,齐邑。”此后,清朝人江永(1681~1762年,字慎修),也认为“毁高唐之郭,侵及厉而还”中的厉地“乃东昌府高唐也”。这里所说的高唐便指今聊城北部一带。

服虔的这个观点说明了在公元前485年晋国大将赵鞅(赵武之孙)在攻打齐国的高唐时,不仅毁坏了高唐城,还侵犯到了附近齐国公族厉氏的封地,然后才返回。也就是说在公元前485年,有一支厉氏族人应居住在高唐附近的厉氏封地。如下图所示:厉氏族人直接或间接从齐都城临淄外迁高唐。

姓温_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

厉氏第一块封地在高唐附近厉地,是从齐都临淄迁去的

据《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三月十四日,齐侯阳生,即齐悼公,名阳生,齐景公之子,在位四年,被齐国人所杀。四月,晋国大夫赵鞅率领军队,越境进犯齐国。五月,鲁哀公从攻打齐国的战场上回来;同月齐国安葬齐悼公。

以上两段说明,在公元前485年四月间,晋国大将赵鞅攻击了在高唐县附近的厉氏封地,厉氏族人觉得居住在距离晋国近的地方不安全,而就在这一年,齐悼公被田氏所杀,田氏实际上已经掌握了齐国的大权,姜氏以无力回天。在这种情况下,才迁高唐四年的厉氏族人,在晋国赵鞅的攻击之下,被迫又从高唐或者是济南历城等地北迁到了范阳,领头人就是范阳厉氏始祖。如下图所示:

姓温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_l姓女星和h姓男星

姓温_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

范阳所在的位置

据南阳堂族谱记载:五十七世祖敦睦公(万载厉氏始祖),生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字学唐,号慕典。于北宋咸平年间(998 ~1003 年),由江西抚州临川西门厉家街游学至万载县。从时间来看如果范阳厉氏始祖按50岁时在公元前485年外迁范阳的话,那么他距离五十七世敦睦公是50+485+968—1=1602年,那么平均每代人是:1602➗(57—1)=1602➗56=28.6每代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或者也可能还晚一些外迁范阳,如果是这样,那就更接近厉氏平均每代人的约26.5年。

到了西晋时期,已经有部分学者,对厉山氏和神农氏之间的关系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而有了清楚的认识。

在宋人编撰的书里,也认为厉国是“三代诸侯厉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这时的宋人以看出在随县附近的厉氏另有岀处。

近代有一部分学者、地理学家主张“厉”在"章丘西北(或历城东)”,还有“菅县有厉亭。”这个线索,菅县即今章丘西北一带。这两条线索大体上是说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的济南历城区一带。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公族厉氏在得姓之后至公元前489年迁高唐之前,封地在今济南历城区、济南章丘、古菅县厉亭一带。今历城区的名字可能就与厉氏有关。如下图所示:公元前816年~公元前489年这327年,厉氏生活在今济南历城区这一带。公元前489年有一支厉氏在齐悼公安排下迁高唐。

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_姓温_l姓女星和h姓男星

厉氏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迁徙路径

通过以上线索可知,古老的厉国,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04年,被自立为王的楚武王熊通所灭,厉国王室外迁老子故里苦县(今河南鹿邑)重新建国。在这个过程,厉国百姓没有以国为姓的理由,至今也没听说过一个是因厉国而改姓的历史名人,也没任何一个厉姓说自己是岀自厉国以国为姓说。反而都说是齐厉公之后,也还提到了义阳侯厉温是其先祖。

迁鹿邑的厉国(公元前704~公元前538年七月)在享国166年之后又再次被楚国灭掉了,从此之后再无厉国。这一次同样也没有以国为姓的理由。而反观齐厉公去世后,以谥号“厉”为姓的厉氏,虽然谥号“厉”是个恶谥,但齐厉公之子姜赤继承了齐国,是为齐文公。以谥号“厉”为氏的齐厉公后裔依然是齐国的公族,依然享受着齐国最高的政治待遇,是有以谥号“厉”改姓氏的理由的。

可见,厉国和厉姓之间就目前的线索来看,它们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太多关联,只是在西汉末年,被封为义阳侯的厉温,他的封地在南阳郡平氏县义阳乡,厉温也被尊为厉氏南阳堂始祖。封地的中心在今随县北约80里处新城这个地方,如下图红圈内所示;而厉国当年的都城在距离不远的殷店镇附近,如下图紫圈内所示:

l姓女星和h姓男星_姓温_姓曾和那些姓是一个姓

义阳侯封地距离厉国原都城殷店仅隔着一个万和镇

至于后来很多厉氏家谱中所提到的厉山氏、神农氏以及以国为姓的信息,不排除是受到了古代专家、学者们误导的结果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