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节,甚至民间经常把中元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共称三大“鬼节”。那么中元节到底是什么节,又有什么来历和意义呢?今天小编就为您一一解答。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在2009年,由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提交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5月18日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荷灯,非常壮观。后来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渐恢复,但是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因为人民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把它看做是鬼节,是宣扬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没人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那么已经有了清明节,何必再恢复中元节呢?其实,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并不相同。
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觉得果实的成熟,得益于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也应有一份感恩之情。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
在中元节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道两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