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在大江南北都有“过小年”、“祭灶神”(辞灶)的习俗,但是时间上一般会差一天,一般华北东北等地区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小年,这是为何呢?
一、小年最初是腊月初八
根据《荆楚岁时记》等典籍记载,最初,小年祭灶与“腊祭”有关,时间为腊月初八,晋代至明代为腊月二十四,清嘉庆年间,小年祭灶有了“官三民四”的民俗。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神”自然备受老百姓们重视。
祭灶,源自火神崇拜,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之一,与燧人氏、炎帝崇拜及祝融、“火神”崇拜有关。
《淮南子》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荆楚岁时记》关于腊月初八的相关民俗记载中有:
其日(腊月初八),并以豚酒祭灶神。
可见南北朝时期,祭灶时间为腊月初八。
东汉许慎《五经异义》记载:
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
至晚可以追溯到商朝,秦汉时期灶神更被列为“五祀”之一,与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共同负责每家每户的平安。
二、腊月二十四小年的民俗
随着道家的发展,灶神传说被纳入了道教“男神天团”,不仅掌管每家每户的饮食外,还会考察人间善恶。民俗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会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玉帝则会根据灶王爷的禀报情况对人间降下福祸,于是民俗就有了“二十三,糖瓜粘”,用有粘性和甘甜的糖瓜祭祀灶神,一是黏住灶王爷的嘴巴,少说话,二是有“甜言蜜语”之意,让灶王爷向玉帝多多美言。
晋代《风土记》记载:
“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腊月二十五)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可见,至晚在晋代,祭灶时间就是腊月二十四了。
《东京梦华录》记载: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东京,即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当时的祭灶习俗是用酒糟涂抹灶门,应为“糖瓜粘”习俗的前身。
到了南宋,出现了“小年”的叫法,《武林旧事》记载:
“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
三、南北方小年为何差一天
一种说法是清朝雍正帝为了节省开支,把二十四祭灶与坤宁宫祀神合并为腊月二十三了。
但《清嘉录》则记载,在雍正儿子乾隆年间,小年夜还是腊月二十四。
《十二月·念四夜送灶》:
“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
因此,雍正合并小年的说法不一定可信,倒是嘉庆年间的《温江县志》有腊月二十三祭灶的记载:
“十二月二十四日,旧传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灯烛、场糖、钱褚致祭。”
民间传说“男不祭月,女不祭灶”,因此,清代祭祀灶神的仪式也是由男性家长来完成,而皇宫里祭灶的军机大臣要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这样,家里的祭灶仪式就不能兼顾,传说嘉庆皇帝体恤负责祭灶的军机大臣于是将皇宫的祭灶仪式提前一天,于是民间就有了“官三民四”的传说了。
但根据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成书于乾隆年间)一书记载: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
可见,嘉庆之前,乾隆年间已有腊月二十三祭灶习俗。
北方距离皇城近的地区,受到“官三”影响比较大,逐渐形成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而南方很多地区则依然延续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代民俗。
作者:张宏峰(一堂国学)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